陈丹丹
现代中文学刊. 2009, 1(2): 39-55.
在既有的研究成果中,张爱玲与王安忆通常被作为所谓"上海摩登"的代言人。本文旨在与现有研究展开对话,通过对《桂花蒸·阿小悲秋》、《秧歌》、《悲恸之地》、《富萍》等文本的批评性细读,关注二者作品中"乡村"的一极,以及"都市"书写中所隐匿的"乡村"。本文意在讨论,在张爱玲和王安忆的作品中,上海在何种层面,被展现为"旷野",被推至自身的"前历史状态";又在何种历史性时刻,以一种压倒性的浑然力量呈现出的、作为一种"权力机制"的"都市",连同背后被压抑的乡村,不约而同地化为作者眼中的"悲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