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09年, 第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9-10-18
  

  • 全选
    |
    访谈
  • 甘阳, 王钦
    现代中文学刊. 2009, 1(2): 4-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专辑
  • 蔡翔
    现代中文学刊. 2009, 1(2): 12-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平等主义和社会分层"等五个范畴的矛盾的梳理,分析社会主义内部作为核心矛盾的"现代性问题"带来的危机,以及对应的包括"文革"期间"新思潮"在内的克服危机的努力。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对于1980年代的"知识转型"的讨论,指出1980年代并不是一个偶然的时代,它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的危机以及克服这一危机的思想和实践的结果。
     
  • 董之林
    现代中文学刊. 2009, 1(2): 27-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赵树理、张爱玲小说为分析对象,在战争的大背景下,讨论从文学传统再度出发的小说发展线索,并且将其概括为眷顾经典与"指向未来"的两重文化向度。具体来说,张爱玲写作的文化向度倾向古典、是向后看的;与此相向,赵树理小说的文化向度指向现实与未来。他们各具特点的艺术探索,表现出传统的两重文化向度。
  • 陈丹丹
    现代中文学刊. 2009, 1(2): 39-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既有的研究成果中,张爱玲与王安忆通常被作为所谓"上海摩登"的代言人。本文旨在与现有研究展开对话,通过对《桂花蒸·阿小悲秋》、《秧歌》、《悲恸之地》、《富萍》等文本的批评性细读,关注二者作品中"乡村"的一极,以及"都市"书写中所隐匿的"乡村"。本文意在讨论,在张爱玲和王安忆的作品中,上海在何种层面,被展现为"旷野",被推至自身的"前历史状态";又在何种历史性时刻,以一种压倒性的浑然力量呈现出的、作为一种"权力机制"的"都市",连同背后被压抑的乡村,不约而同地化为作者眼中的"悲恸之地"。
  • 李海霞
    现代中文学刊. 2009, 1(2): 56-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小说的创作技巧问题是80年代文学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被认为是这一时期关于现代小说技巧的启蒙之作,影响深远。本文认为,正是对小说创作技巧的强调,打开了新时期文学从之前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的缺口,并开了将小说视作一门"学问"的先河。今天,新的时代将"怎么写"与"写什么"这对传统左翼文学的问题再次激化。本文借用本雅明在《作为生产者的作家》中的思想,认为如果不在一个更为根本的生产关系的角度重新思考作家的社会地位,那不论是技巧革命还是底层书写,都注定只能成为时代和历史的消费品。
  • 朱羽
    现代中文学刊. 2009, 1(2): 64-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白鹿原》主要人物的历史意识为分析对象,梳理小说叙事对于众多历史意识的处理方式,以此呈现小说书写集体史的独特实践。在小说叙事展开中,无论是白嘉轩和朱先生,鹿子霖和田福贤,还是鹿兆鹏(白灵)和岳维山,几乎都封闭在自身的历史意识之中。真正经历冒险的主体是黑娃与白孝文。他们接受了不同历史意识的教诲,从而使叙述的动力性展现了出来。通过对于这一叙事轨迹的解读,可以发现《白鹿原》在后革命时代回归儒家文化的深层原因其实源自对于虚无性的焦虑。如何重新来讲述我们民族的"故事",从而抵抗这种历史意识的"坏的无限性",成为当代文化的迫切任务。
  • 批评
  • 张慧瑜
    现代中文学刊. 2009, 1(2): 73-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最近几年,在以电视为媒介的大众传媒中,逐渐形成了两种关于"建国六十周年"和"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叙述策略。前者通过把50-70年代叙述为"激情燃烧的岁月",使得革命历史不被作为异质性的存在,而缝合了七八十年代之交的历史断裂;后者则把90年代中期的下岗事件书写为一种个人的创伤体验,通过成功地治愈伤口而完成对当下社会的认同。这样两种策略不仅使得七八十年之交的"伤痕"获得修复,而且对于90年代中期出现的"改革共识"的破裂也做出了适当的响应。也就是说,一种日渐显影的主流意识形态不仅使得50-70年代的革命历史和80年代以来的现代化历史被顺畅地组接在一起,而且使得改革开放内部的裂痕也获得某种程度上的修复。因此,缝合断裂和治愈伤口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确立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方式。
     
  • 书评
  • 林凌
    现代中文学刊. 2009, 1(2): 87-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要阅读和理解洪子诚先生,首先要从在当代文学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洪著文学史谈起。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一个概念和提法在上世纪50年代末已经出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也已在同时期展开。然而及至80年代,"当
  • 译文
  • 柄谷行人, 薛羽译
    现代中文学刊. 2009, 1(2): 93-1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史料
  • 张爱玲
    现代中文学刊. 2009, 1(2): 107-1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陈子善
    现代中文学刊. 2009, 1(2): 109-1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靳以
    现代中文学刊. 2009, 1(2): 111-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回应
  • 丁萌
    现代中文学刊. 2009, 1(2): 114-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