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道德声明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2023年, 第15卷, 第第6期期
刊出日期:2023-12-18
全选
|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笔谈
Select
重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政治维度
周展安
2023, 15(第6期): 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当代文学、当代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学史:一个基于 1980年代以来人文思想背景的梳理
何吉贤
2023, 15(第6期): 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新”在何处:新世纪文学的流与变
易晖
2023, 15(第6期): 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特稿
Select
反80年代的80年代
蔡翔
2023, 15(第6期): 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80年代文学的写作场域中有一系列关于改革、启蒙和现代化的基本概念,也生产出了对上述基本概念的质疑和反思。通过对80年代文学史的重新梳的“自主性”,成为一个可以被各方征用的思想资源:一方面被用于质疑公领域的理,可以发现80年代文学中由于形式创新上“向内转”而生发出组织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抗市场经济的过度扩张;在解构理想主义的同时,也拆解了日常生活的价值,最终抵达“众声哗”的90年代。
科幻文学研究的方法论
Select
主持人语
李广益
2023, 15(第6期): 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科幻曾经是一个“怀才不遇”的边缘文类,“灰姑娘”“寂寞的伏兵”等自谑折射了这种境况。新世纪以来,在“《三体》热”、雨果奖、“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以及AlphaGo笑傲棋坛、基因编辑婴儿横空出世、元宇宙风靡世界、ChatGPT改写生活等多个技术冲击波的影响下,科幻的生存境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善。不过,超乎寻常的改变总是令人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Select
作为文化与生态批评的科幻文学
王斑
2023, 15(第6期): 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科幻不仅是一种文类,更是文化批评实践。科幻的鸟托邦想象重构当下的时间体验,回溯过去、遥想未来。科幻批评与生态思想联手,揭示人与自然的对立、互动、共进与和谐。“人类世”话语将古今人类生产方式笼统定罪为环境恶化元凶,唯物史观则揭示其非历史局限。传统“道器合一的思想,批评工具理性统治自然、排斥人文价值。马克思“新陈代谢断裂”的生态观,阐发了资本科技发展剥夺劳动者生命、破坏自然环境、导致异化劳动。法兰克福学派的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借古讽今,重述神话思维和乌托邦以超越技术理性和资本,重启前现代人与自然相依为命的灵韵体验这些理论可以阐发科幻中的自然、技术、劳动与生态议题,为科幻文学批评助力。
Select
数字细读:对科幻文学的计算批评之路
刘洋
2023, 15(第6期): 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计算批评是一种融合了定量计算和阐释批评的文学研究范式,它的目标是让计算直面情节叙事、艺术风格等高层次的文学问题,这其中,数字细读是必不可少的方法。数字细读通过将阅读媒介从传统细读的文学了本和他人研究扩展到指标、图像、数据和算法等方面,可以有效地提升量化指标构和趋势,并最终服务于高层文学概念的建模分析。科幻文学作为当前中国备受的合理性,在数据和文学意义之间建立关联,发现文本中的隐藏结关注的一个重要文学类型,对其进行的计算批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了解这一文类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发现其自身所隐藏的结构性特征,也有助于研究者了解、熟悉和改进数字细读这一新的文学研究范式。
Select
作为实践的科学幻想科幻人类学的方法及案例
姜佑怡 姜振宇
2023, 15(第6期): 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幻想是一种文化实践。在传统的以科幻文本为核心的文!研究方法中,其面向现实的实践潜力难以得到彰显。科幻人类学通过将科学与幻想并想象力、统摄性和贯穿性的理论进路。它能够使得科幻中所内蕴的人类想象与建构未置连通,对科幻进行整体性的研究,从而提供了一种更加具来的实践得到更加充分的解析和讨论。这一思路源自人类学科幻交融互鉴的历史,在研究当代科技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科学实践的历史,科幻文本及其生成的环境与过程,以及虚构想象对现!的建构,共同构成了科幻人类学的研究对象。火星探索这一重要的科技实践和科幻母为科学幻想载体的科幻便打破了文本的禁锢,而人类学也超越了对世界进行平面描写题,正是科幻人类学应用的极佳案例。在这样的视野之下,的藩篱,二者共同成为人类建构未来的文化实践的组成部分。
Select
为未来立法:基因编辑科幻的思想实验
陈颀
2023, 15(第6期): 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基因编辑技术的现实挑战与未来风,险,我国已制定从严规制基因编辑的法律和伦理规范。然而上述规范没有充分思考基因编辑的社会后果与未来潜能,因而可能难以真正“规制”基因治疗和人类增强等技术的未来发展。有关基因编辑的科幻小说可被视为一种法学思想实验,通过构造难以通过实证法条阐释或法律实践经验直接研究的法学思维场景,充分调动未来立法的“想象力”,以王晋康,刘慈欣、巴奇加点皮创作的基因编辑科幻小说为主要对象,以思想实验为方法,可以探索不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场景下的基因编辑的多样可能性,批判性反思以“人权”为核心的当下基因编辑伦理与立法,启发和协助人类探索基因编辑未来立法的可能方案,超越新人类与人类“丰奴斗争”的历史反复,为来临中的新旧人类大同社会未雨绸缪。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古典资源
Select
"古人”与“当代”——重释陈翔鹤的两篇历史小说
朱羽
2023, 15(第6期): 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虽然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的文史研究往往强调“厚今薄古”,但是对于“古”的书写又时常作为象征行为出现,这一行为不可仅仅化约为作者个人意图的展现,毋宁说是对于更广泛的社会主义文化问题的回应。陈翔鹤创作于1960年代初的《陶渊明写(挽歌〉》与《广陵散》正可作如是解读参考当时的批评者所指认的核心问题,两篇小说所具有的对话性质也得到了揭示:陶渊明对生死的看法与革命者的生命观构成了富有意味的对照嵇康受刑前弹奏《广陵散》所带来的效果,则似乎在提示社会主义实践需要适当调整情感与政教之间的关系。由此陈翔鹤的历史小说拥有了一种别样的“古为今用”意味,也暗示出知识阶级难以真正“解脱”的东西。
Select
从“圣者”到爱国诗人、人民诗人——冯至的杜甫想象
廖秀芳
2023, 15(第6期): 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冯至在抗战流亡中与杜甫发生共鸣,进而写诗作传称颂其为“圣者”。“圣者”在当时具有特殊性,其意在突出杜甫的超越性及对现代人的示范意义。50年代初冯至重写《杜甫传》,杜甫则由“圣者”转变为爱国诗人、人民诗人,诗人的主体性特征亦随之变化。1962年,冯至又有三篇文章还原《杜甫传》中有所压抑的表达,另有小说《白发生黑丝》展示当下杜甫想象。冯至关于杜甫的不同想象,构成了个人与时代关系的投射。这种诗人形象想象的背后,还关涉现代文学观念总的价值取向以及现代人的突出、主体性的突显。
Select
抗战时期“明季”抵抗记忆的“发见”和国族想象
鲍良兵 邱启忠
2023, 15(第6期): 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抗战时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从历史中吸收抵御外辱的经验教训,发掘民族优秀精神文化资源,书写抵御外族入侵的民族英雄以鼓舞民众抗战精神,成为文化抵抗的重中之重。正是在此影响下,在民族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明季时期抵抗外族入侵的历史进入诸多知识分子的视野,出现了一个“南明史”研究和明季“忠臣义士”的书写热。作为一种抵抗,“异族”侵略的象征,知识分子将目光投诸明季历史,出版史籍、开展南明史研究和忠臣英烈的书写,实与鼓舞民众抵抗日本侵略,抗战建国的政治要求密切相关。从中也可以一窥政治文化与历史文化记忆之间的互动。
批评
Select
青年启蒙之变奏:《中学生》史论(1930-1953)
邱雪松
2023, 15(第6期): 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30年创刊的《中学生》,作为民国时期发行量最高的学生杂志,它是后五四时期不同青年启蒙话语竞逐的平台。在1930年代,杂志以文学为主旨,致力于文艺青年的培养与塑造。抗战爆发,杂志以战时半月刊的形式倡议“救亡”。1945年后,《中学生》积极地融入民主运动,成为了配合中国共产党国统区文化斗争的“第三线杂志”。上海解放后,杂志选择与北平的《进步青年》合并,并毅然以后者为刊名,致力于推动青年思想改造。随着出版政治面相成为新政府的核心考量,以及社会主义新人培养与新型国家建构的高度融合,《中学生》最终于1953年褪去杂志色彩,转变为纯粹的学习辅导刊物。
Select
场域调适·自我经典化·伦理确认——林白《一个人的战争》版本流变考释
肖庆国
2023, 15(第6期): 1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有较为丰富的版本谱系,但在其版本流变过程中,有多次彰明较著的重要修改。这些修改涉及面极其广泛,不过主要有意围绕欲望书写做内容与艺术的调整。林白在《一个人的战争》版本流变中所表现出的文学行为,隐含创作主体在激进文学场域中艰难的调适,持久的场域调适蕴含作家自1990年代以来有意识的自我经典化,尤其是对商业化进程中媚俗倾向的虚化,以及对其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女性主义作家身份的伦理确认。此外,封面、前言、后记、附录、插图等“副文本”成为文本或隐或显的注解,参与进《一个人的战争》版本流变的意义空间。将版本变迁中的《一个人的战争》与其类文本对读,可以深入体察林白复杂而微妙的文学行为及其意义。
史料
Select
鲁迅的“情热”鲁迅文学的同时代译介及新见鹿地亘家书考论
吕慧君
2023, 15(第6期): 1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新见鹿地亘家书和相关日文资料,一方面对迄今为止未被学界重视的鹿地亘对鲁迅作品的同时代译介进行全面梳理,填补鲁迅及中国近现代作家作品的日译研究空白之处,确立鹿地亘作为鲁迅文学重要译者之一的地位。在此基础上考察鹿地亘的译文选择和他对鲁迅文学思想中“情热面的独特感知。如此热情与激情,不仅是鹿地亘在文学道路和反战道路上的指明灯,也是带领鲁迅及众多文学家不断斗争奋进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考释鹿地亘家书所见鹿地亘与鲁迅的交往细节和《大鲁迅全集》的成立始末,解读鹿地亘对鲁迅的特殊情感和他成长为一名中国文学研究者的历程,在还原文学现场的同时,深化对两者之间关系和文学活动的研究。
编辑部公告
更多
双月刊,1984年创刊
ISSN 1674-7704
CN 31-2026/G4
用户订阅
友情链接
更多...
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