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10年, 第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0-02-18
  

  • 全选
    |
    访谈
  • 佩里·安德森, 王琛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1): 4-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专号:中国“左翼”文学研究
  • 李欧梵, 董诗顶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1): 11-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对于王德威《从"头"谈起——鲁迅、沈从文与砍头》再讨论开始,从早期西方摄影和明信片中的中国人被砍头的内容及这些影像资料的生产方式,揭露这种生产方式背后隐藏着的西方殖民者的嗜血的本质。再结合鲁迅"幻灯片"事件,指出鲁迅也是在客观按照幻灯片的部分真实的基础上,从揭示国民性的创作意图出发,对原幻灯片进行了再生产。鲁迅的取舍虽然突出了揭示"看客"国民劣根性的主题,达到了从痛苦中汲取心灵精神的升华和国家民族的理想的目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无意中忽略了揭露帝国主义者凶残屠杀弱国人民的暴行,弱化了对被屠杀者等弱者的同情。关键词:
     
  • 陈智德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1): 20-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斯诺1936年对鲁迅的访问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当时历史情境的还原,以及对于鲁迅诗歌观的分析,指出"研究中国现代诗人,纯系浪费时间"等观点,必须与《孩儿塔》出版成空、序文骗局、对"左联五烈士"的哀悼等事结合来看,加上对"鲁迅式的偏激"的理解,才能了解鲁迅在访问记录中的言论。鲁迅的确在访问中表达了对新诗的失望,然而这失望也是一种情感上对"左联五烈士"的哀悼,即把革命的挫败本身,以至这世界对诗人的种种戏弄,理解为一种诗的净土的失落。
  • 钱理群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1): 27-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鲁迅左翼"及其和陈映真的关系作了一个勾勒,笔者首先讨论了陈映真如何解读鲁迅作品,即把鲁迅看作是现代中国特别是现代中国的左翼传统的象征。在此基础上,指出30年代的中国实际上存在两个左翼传统,一个是"鲁迅左翼",另一个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可以称为"党的左翼"。从二者的比较入手,笔者讨论了"鲁迅左翼"四点精神特征。这样的"鲁迅左翼"不仅属于鲁迅,它是所有的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左翼知识分子共同创造的,陈映真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也作出了自己的独立和独特的贡献。陈映真正是这样的坚持鲁迅式的彻底批判立场的后来者之一。
  • 张历君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1): 35-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文化研究的教科书一般都会把"领袖权"("领袖权"是瞿秋白对Hegemony一词的译法)概念挂在葛兰西的名下,彷佛这个重要的理论术语是这位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个人发明。类似的简化叙述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领袖权"其实是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多次的政治辩论中共同采用和铸造的理论术语。本文尝试重新考察瞿秋白(1899-1935)和葛兰西(1891-1937)二人对"领袖权"一词的诠释和用法,并进而勾勒出"领袖权"的理论形构与20世纪初左翼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之间具体的历史联系。本文最终希望透过对瞿秋白和葛兰西案例的分析和探讨,具体回应以下几个问题:在布尔什维主义和共产国际的理论论述和政治实践中,20世纪初的左翼政治理论是按照怎样的轨迹建构成形的?现代知识分子面对左翼革命政治实践对他们的种种要求,他们面临的究竟是怎样的具体政治处境?在这种具体的政治境况中,他们究竟如何重新部署和调动自己的欲望和情感,藉此回应当下政治处境向他们提出的历史任务和政治责任?
  • 夏济安作,庄信正译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1): 61-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李松睿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1): 85-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早期"革命文学"通常被视为一种脱离现实的、空想性质的文学。本文通过对早期"革命文学"三种情节模式的分析,探究"革命文学"作家依靠哪些资源想象与表现革命,分析这些表现革命的方式在怎样的历史逻辑下被批评家指认为"想象的"并否定其价值,力图呈现出早期"革命文学"所包含的丰富历史内涵。
  • 吴舒洁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1): 96-1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44年是明朝灭亡三百年的纪念。中共组织了柳亚子、郭沫若、翦伯赞等史学家撰写了一批纪念甲申三百年的文章。这些被纳入中共意识形态宣传的史学文章,却呈现出各不相同的政治取向,反映出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抗战局势中对于历史和政治之间的不同阐释。其中,如何处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这些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们重述历史时的核心问题,但二者之间的矛盾也暴露出了唯物史观在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时的内在紧张。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人民"作为历史推动力的发现,一方面使得历史研究具有了回应现实的能力,另一方面如何寻找到真正的历史行动主体,也需要在现实政治中获得新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化。
  • 杜英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1): 110-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1949至1952年间在上海刊行的《大报》、《亦报》为中心,选取刊载其间的小报散文进行考察,从小报文人对主流话语的解读、审美观念的倾斜,以及写作实践的转向三个层面,分析新旧鼎革之际的小报文人如何重构自我身份,怎样靠拢主流话语,以揭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就文人的思想变动和写作实践的关系,集中探讨了李陀提出的毛泽东文体问题,试图为理解20世纪中期的文化转折提供新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