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巴迪乌, 王璞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3): 84-88.
如今,阿兰·巴迪乌成为了继德勒兹、德里达辞世之后北美学界大力"消费"并"加工销售"的又一位当代法国哲学家。但在这一新的哲学"热点"中,有一个有趣的时间差,即,巴迪乌的哲学发轫其实主要是在70年代,当时他活跃于后68语境中的"法国毛主义",而中国"文革"的退潮和结束也反过来伴随了他最初的理论表达,以至于今天他仍然强调毛主义对当代哲学和社会运动的巨大意义。本文译自他的《矛盾理论》(Thé orie de la contradiction),可以看作是全书的导论;这本小册子于1976年由著名左翼编辑弗朗索瓦·马斯贝罗(Fran ois Maspero)出版,为"延安综合"(Yenan"synthèses")丛书中之一种,主要介绍以毛泽东的《矛盾论》为代表的辩证法传统。译者并不相信文中的观点对今天仍具有特别的理论相关性;今天的巴迪乌本人也已放弃了当时的一些看法(比如在政党问题上)。但译者认为这篇文章或许对我们有三层另外的意义:一、当时的巴迪乌带来了一种十分特别的哲学语言,他的许多概念来自毛泽东的法文译本,他的思路仍关注黑格尔的辩证法逻辑,他的个别用语已经显露出对拉康的借重,因此此文暗示了70年代巴迪乌辩证法观念中的三位一体:黑格尔—毛泽东—拉康。二、此文的文体在当代哲学话语中已不复见,它通过小册子的形式、通过明快有力而又口语化的文风推动哲学与实践的互动,是后68的特殊产物,似乎也受到"文革"大字报、大辩论的些微影响。三、此文有较高的思想史文献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法国毛派对毛泽东、对"文革"、对世界革命的(过度)阐释所带来的思想冲击力,更好地了解作为法国哲学转型期、也作为全球思想和政治格局重组时期的"七十年代"。这里的翻译所依据的是此文的法语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