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10年, 第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0-06-18
  

  • 全选
    |
    访谈
  • 张旭东, 朱羽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3): 4-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专辑:反思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 贺桂梅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3): 28-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试图通过"20世纪中国文学"论这一历史文本,来讨论80年代中期现代文学学科重建过程中形成的观念形态与学科制度;并把这种考察与当下现代文学学科现状的关联性,作为问题意识的起点。"20世纪中国文学"论在1985年提出,被视为现代文学研究的新阶段,也是当时人文知识界关注的事件,并关联着一代新学人的登场。本文从文学史叙事、知识范式、制度性建构这三个层面,来展开对这一文本的分析。这一探讨方式,试图完成的是特定文本与知识生产体制关联的不同侧面,即一个文学史文本与一个学科、一个学科的主流表述与其时的知识范式、一种观念形态与其得以成型的制度空间,从而力图整体地勾勒出现代文学学科体制的大致轮廓。
  • 杨庆祥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3): 47-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88年,陈思和、王晓明联袂在《上海文论》上主持"重写文学史"专栏,正式提出了"重写文学史"这一学术"口号"。本文试图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重新探讨"重写文学史"的"发生史",认为目前对于"重写文学史"发生的追认多集中于学科内部,而忽视了其作为历史文化思潮的属性,试图把"发生史"从学科化的线性时间叙事中"剥离"出来,重置于80年代的历史文化空间。在这个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讨论上海作为特殊的文化地理空间,其禀赋的左翼文化传统和消费文化传统在80年代的历史语境中被"激活",从而对"重写文学史"的发生、形塑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 张春田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3): 54-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曾经以其开放、敏感、深思和富有洞察力,而对中国当代思想文化贡献颇巨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近年来变得日渐黯淡,逐步丧失了它在批判性知识生产中的特殊地位。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当然不能仅仅从现代文学研究本身去寻找,而要在"90年代"以来整个中国结构性变化的宏观视野中来看待。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变,不过是中国结构转型的一个局部表征罢了,虽然它同时以自己的方式对于这样的变化做出了非常复杂的响应。在90年代"后革命"的时代语境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合法性遭遇了巨大的挑战。而一些重建研究的"公共性"可能的努力,也正是由后革命的经验与反思所催生的。本文要讨论的,正是在全球性的"后革命"氛围中,从一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那里发展出来的问题意识、学术思路和探索取径。
     
  • 批评
  • 王进, 陈培培, 张沂, 蔡栋, 谢诚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3): 70-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访谈
  • 阿兰·巴迪乌, 王璞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3): 84-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如今,阿兰·巴迪乌成为了继德勒兹、德里达辞世之后北美学界大力"消费"并"加工销售"的又一位当代法国哲学家。但在这一新的哲学"热点"中,有一个有趣的时间差,即,巴迪乌的哲学发轫其实主要是在70年代,当时他活跃于后68语境中的"法国毛主义",而中国"文革"的退潮和结束也反过来伴随了他最初的理论表达,以至于今天他仍然强调毛主义对当代哲学和社会运动的巨大意义。本文译自他的《矛盾理论》(Thé orie de la contradiction),可以看作是全书的导论;这本小册子于1976年由著名左翼编辑弗朗索瓦·马斯贝罗(Fran ois Maspero)出版,为"延安综合"(Yenan"synthèses")丛书中之一种,主要介绍以毛泽东的《矛盾论》为代表的辩证法传统。译者并不相信文中的观点对今天仍具有特别的理论相关性;今天的巴迪乌本人也已放弃了当时的一些看法(比如在政党问题上)。但译者认为这篇文章或许对我们有三层另外的意义:一、当时的巴迪乌带来了一种十分特别的哲学语言,他的许多概念来自毛泽东的法文译本,他的思路仍关注黑格尔的辩证法逻辑,他的个别用语已经显露出对拉康的借重,因此此文暗示了70年代巴迪乌辩证法观念中的三位一体:黑格尔—毛泽东—拉康。二、此文的文体在当代哲学话语中已不复见,它通过小册子的形式、通过明快有力而又口语化的文风推动哲学与实践的互动,是后68的特殊产物,似乎也受到"文革"大字报、大辩论的些微影响。三、此文有较高的思想史文献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法国毛派对毛泽东、对"文革"、对世界革命的(过度)阐释所带来的思想冲击力,更好地了解作为法国哲学转型期、也作为全球思想和政治格局重组时期的"七十年代"。这里的翻译所依据的是此文的法语原文。
     
  • 书评
  • 梁伟诗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3): 89-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剧评人不是人,剧评人其实是一种与媒体挂钩的文化角色和身份。传统的操作情况是:剧评人与媒体保持着"自由撰稿人"的身份,完成评论后再交由安排观演的同一媒体发表。然而,香港剧场虽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戏剧/剧场的观众覆盖面始终不能与电
  • 张泉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3): 94-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一直与外部世界相隔绝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酝酿期和萌动期,学术界百废待兴,有许多空白要填补,有许多不实的或偏颇的积案需要重新审视,一直被全盘否定的沦陷区文学、日据时期的周作人,还不在现代文学研究的范围之内。偶
  • 黄烽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3): 99-1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最近阅读廖久明先生新作《一群被惊醒的人——狂飙社研究》1,想起刘福春先生一句评价:廖久明对文学史料居然有一种"由衷的爱好",这在浮躁的当下实属难得2。学术研究本是维系精神价值的纽带,然而当前浮躁的人文环境,却往往令其面目全非。故而,当我读到久明
  • 史料
  • 曹辛之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3): 103-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回应
  • 张永峰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3): 114-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