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10年, 第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0-10-18
  

  • 全选
    |
    特稿
  • 钱谷融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5): 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钱理群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5): 6-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闲斋书简》为分析对象,从“为人”与“治学”两个方面,讨论钱谷融先生的学术思想与精神世界。从“赤子之心”、“情与礼”、“散淡”、“文人气息”几个方面,讨论钱谷融先生的人生境界从“提高人的精神和心灵世界”、“作为创造力的生命活动的学术研究”、“学术研究的‘人情味’”、“学术研究中的文字之美、生命之美”几个方面,讨论钱谷融先生的治学之道。
  • 专辑:重返80年代
  • 刘再复 黄平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5): 17-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程光炜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5): 28-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文学研究中,建立一种“参照”的知识视野是十分重要的。它的存在,使我们得以确认文学作品大致的历史位置,给文学一个相对客观的“定位”,再从这种定位中找出一些问题来研究。本文选择三位80年代文学研究领域青年学者的论文,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如何反省自己的研究,以确定文学研究的“参照”,使文学研究尽可能地回复到圆融、包容和理解的状态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参照性”,也就是“历史性”;所谓“参照性”的研究,也就是“历史性”的研究。 
  • 张伟栋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5): 35-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试图对《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对救亡的意识形态批判所包含的革命话语的解构和试图开启的文化现代化目标进行详细地阐释与解读,进而梳理李泽厚与80年代文化逻辑的关系,同时将这一关系放置于50—80年代的历史逻辑中进一步落实。因而“五四”的文化政治、“救亡”意识形态批判、“五四之争”、80年代文化逻辑的转向等构成本文考察的基本问题域。
  • 王琼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5): 44-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伤痕文学”中的新人的形象特征,阐述了新人这一意识形态话语强大的过滤和治愈功能。对社会主义建设新人的呼唤也是“控诉”疗伤机制的内在组成部分。文本中的新人塑造意味着建立新的美学等级,从而为“四化”建设者的身份确认加冕。新人咄咄逼人的现代主体的自我扩张姿态与革命意识形态有着某种共谋性。正是这种迎合新的现代化建设的现代改革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取代了革命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成为80年代初期主流意识形态开出的治疗新人“伤痕”的良药。
  • 白亮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5): 51-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春天的童话》、《求索》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情感主题为中心”对遇罗锦记忆和讲述“文革”的方式进行探讨,分析她如何在与主流叙述和集体经验的博弈中建构自我形象,并对蕴含其中的政治变革与个人经验的建构进行辨析。论文的着眼点在于“变化”,即通过遇罗锦自身遭遇的变化和波折,对作品产生场域的历史回顾以及由它们引起的诸多争论的分析而探讨作家记忆、身份及其认同的变化,通过对“变化”的研究,深入考察其中所隐藏着的主体、意识形态与当时的历史转型之间共谋与裂隙、冲突与和解的复杂关系。
  • 王钦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5): 61-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重返80年代的学术语境下,人们开始重新对待“潘晓来信”及其包含的问题和困惑,试图以思想史的角度进入这个文本并从中发掘不同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两种对立话语的出路。本文强调“潘晓来信”的文学性和虚构性,从叙事与修辞的角度重新解读“潘晓来信”。将这种思想史读法作为背景,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考察了“潘晓来信”如何证成个人主义话语,并且从内部颠覆了“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论述。
  • 朱杰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5): 74-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发表在1980年第5期《中国青年》上的“潘晓”来信为引子,认为“潘晓”在信中暴露出了某种两难之境——一方面,毛泽东时代的理想不再可干誊另一方面,为那一理想所打造出来的“精神结构”又需要理想来填充。本文将“潘晓”的这一难题视为一个创作母题,认为1980年代前半期,以《高山下的花环》为代表的一批所谓“军旅文学”,同样分享了“潘晓”的这一难题。这使得它们一方面不得不让“革命政治”退场;另一方面,“乡土中国”虽然能够成为一个“反衬”性的资源,却又不足以成为支撑新的“正面人物”的“根基”,新的“正面人物”,似乎总是陷入“无根”的状态。
  • 赖英晓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5): 84-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1980年代早期”这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小说创作如何嵌入、如何游离、如何逃逸?再度考察一些曾经广为流传、被视为经典小说的话语方式及这些话语的形成过程、演变逻辑,或者可以有助于我们捕捉到某些被忽略的历史真实及可能性。“尊严感”在“陈奂生系列小说”为代表的1980年代早期小说中曾经是一个表述重心,本文就试图由此切入,勘察隐藏在这些话语背后的潜话语,以及经意或不经意间的话语纠缠和矛盾。
  • 李建立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5): 98-1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货币》一书的作者英国经济学家查理·佩基深谙历史研究者的习性。他曾这样调侃道:“历史学家并不想写一部关于他们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倒是很乐意将整个身心投入到无尽的历史细节之中。
  • 张慧瑜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5): 104-1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一、“在‘尾声’和‘序幕’之间” 近几年来,“80年代”俨然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话题,80年代的亲历者纷纷重返、重访、重读80年代。在这些80年代的回忆、访谈和记述中,充满了怀旧的底色。80年代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段,与50—70年代以及90年代都不一样,仿佛80年代是前一个时代的尾声,同时又是后一个时代的前奏。
  • 张德强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5): 109-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史料
  • 林徽因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5): 114-1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赵国忠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5): 116-1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陈学勇先生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林徽因作品的研究与整理,用力甚勤,他编辑的三卷本《林徽因文存》是目前收录较为完备的一部林氏著作,陈先生曾说:“林徽因很是爱惜羽毛,读者每每为她留下的著述不多而叹息。只要一旦有林氏文字发现,便引人注目,令人欣喜。” (共2页)
     
  • 回应
  • 陈建军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5): 118-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朱金顺先生新发表的《读〈新月〉,为〈闻一多全集〉美术卷补遗》与其数年前所写的《〈闻一多全集〉(美术卷)补遗》0相比,内容更加丰富。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