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10年, 第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0-12-18
  

  • 全选
    |
    访谈
  • 马克·里拉, 丁萌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6): 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专辑:上海文学与文化研究
  • 赵稀方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6): 7-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有关于基督教的神的翻译问题,自明清之际起就开始了"译名之争"(term question),19世纪以后,英美"上帝"/"神"之争再起。本文首先回顾19世纪英美传教士有关于基督教的神的翻译分歧的背景,再后集中讨论1878-1879年《万国公报》上的一场"圣号之争"。本文试图在后现代文本政治和话语实践的视野里,讨论这一场翻译论争的过程和意义。
  • 罗萌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6): 17-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围绕晚清小说《海上花列传》叙事中的空间问题展开讨论。小说主要包含虚实两类空间——妓院欢场和私家花园,前者形成文本中城市表述的主体,后者则构成"杂音"。本研究从文本的整体结构角度出发,结合二者,试图通过对二者在文本中的具体运作和互动关系的分析,揭示出小说蕴含的种种时代经验和批评意识。
  • 陈万华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6): 27-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考述民国初年上海丽泽文社的活动,发掘张爱玲父亲张志沂与该社的文字因缘。张志沂向来以纨绔子弟形象为读者所熟知。其实其早年确颇有才华,并非一无是处。作为遗少,其性格的形成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 汤惟杰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6): 33-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null
  • 北塔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6): 42-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左联研究界,戴望舒作为或曾经作为左联作家的身份从未得到充分认可。戴望舒曾被冯雪峰引上左倾之路,参加左联是他的无产阶级革命倾向最明显的表现。参加左联前后,他阅读、研究、创作、翻译、传播了大量革命著译。但在行动上,他与左联不即不离甚至没有了下文。他更加关注的与其说是革命文学,还不如说是文学革命。他本来同情左翼思潮,但他在诗歌艺术追求上与左翼理论家背道而驰,在受到左联诸公的辱骂后,不惜与他们笔战,最后分道扬镳。
  • 燕子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6): 51-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施蛰存、穆时英有大量作品描绘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然而,他们笔下不少作品拥有潜在的乡土视野,甚或直接将故事主体安置于乡土背景之下。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笔下的"乡土"多半是上海周边小城镇。通过细读这些作品,"小城镇中的旧宅"这一特殊的空间形态逐渐从文本内部凸显。他们笔下的旧宅是物质空间、意象化空间与地域空间的综合体,具有意义的混杂性。本文从这三个层面探究"小城镇中的旧宅"所蕴含的含混意义。这种混杂性背后施、穆二人独特的小城镇意识:不同于其他现代乡土小说家,这与他们观照都市态度的暧昧性密切相关。如此含混的视角可能是他们的小城镇童年生活经历以及大都市生活中萌发的现代感悟的综合产物。
  • 邵迎建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6): 58-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正气歌》及话剧公演、电影制作、放映环境为主线,考察其背后的文化人、文化组织的状况,以厘清抗战期间上海影视演艺圈之一脉,填补中国影剧史的一段空白。通过追踪轰动一时的剧目《文天祥》公演轨迹的史实,厘清了孤岛时期与沦陷时期戏剧之一脉,并证明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一脉相承的血脉关系。
  • 高全之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6): 68-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呈现对于《等》的版本研究,首度认证这篇小说的善本,并讨论这个故事使用两个近代中国政治人名的理由。《等》的战时上海生态或许是片面的、局部的快照,然而它记录了张爱玲在当时该地的一种繁复心情。那不是持才傲物、不可一世的骄姿,亦非忽视国难、卖国求荣的无耻。直言无讳就是故作姿态。寄情于字里行间才现其难言之苦。本文企图在这篇小说里揣摩战时上海张爱玲未曾明确表白的心境。
  • 专辑:纪念张爱玲诞辰九十周年
  • 王德威、王宇平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6): 74-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李欧梵, 董诗顶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6): 88-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探讨中英文双语小说创作的技巧出发,梳理分析张爱玲英文小说《雷峰塔》在融合中国元素如人和物的名称、词语和句法的运用等方面所作的尝试。指出该作是一部创作和翻译合一的作品,她也是中文作家中少有的双语写作者之一。虽然在两种文化和两种语言环境里寻求对话和平衡的成效出现差别,并且优劣互见,但张爱玲用英语创作中国故事,毕竟为读者了解作者本人的人生和传奇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至于她在英文作品中重复中文作品里的场景和故事的目的和得失,则是张爱玲研究有待扩展和深入的更大的空间。
  • 宋以朗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6): 93-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专辑:纪念曹禺诞辰一百周年
  • 曹禺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6): 95-9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曹禺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6): 98-1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王贺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6): 101-1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曹禺的一篇书评为研究对象,发现曹禺"抵抗"思想的谱系,讨论其如何发生、怎样建构、生产出何种意义诸问题,进而探究这些问题与曹禺的文学实践的互动关系,以此为据,重建抗战时期曹禺的文学与政治实践的历史图景,也指出了"俄苏"及其书写之于中国抗战文化史、文学史的隐而不彰的意义。
  • 郭怀玉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6): 109-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曹禺生前对《雷雨》中周朴园的原型有过多个解释,但避谈其创作时参照最多的原型——周馥家族的周馥、周学熙和周学辉等人。黄佐临、田本相等认为,曹禺塑造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实际主要是以周氏三人为蓝本的,只不过由于某种原因曹禺不愿意承认。本文通过对周氏三人的实际生活和工作进行考证发现,综合他们三人的某些真实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与剧作中的周朴园基本吻合,有的甚至惊人地相似;曹禺所公开提供的任何一个原型均与之无法相比。
  • 书评
  • 段美乔
    现代中文学刊. 2010, 2(6): 114-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