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11年, 第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1-02-18
  

  • 全选
    |
    专辑: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
  • 贾樟柯, 杜海滨, 邓小桦, 张历君, 郭诗咏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1): 4-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菅原庆乃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1): 11-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论文对早期中国电影史研究成果再探讨,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提出在1920年代上海电影制作业的实际状态。该时期上海电影制作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电影制作公司的激烈竞争,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电影制作公司要确保资金和人才、建立制作、发行、放映网的同时,还要响应改良社会、反帝国民族主义等社会对电影界的呼吁。明星影片公司的成功正是在文艺界的人际网络的推动下来完善这些条件的。
  • 张可可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1): 24-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30年代,随着电影技术的成熟和电影的不断推广,出现了一批具有声望的电影明星。这些电影演员在拍摄电影的同时,也各自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文学创作发表在当时的报刊,彼此间形成了一股创作热潮,留下了大量的文字。本文拟通过分析这股热潮形成的原因,试图透过当时这批电影明星的文学作品,梳理出1930年代明星的文学创作与电影表演之间的关系。
  • 傅葆石, 黄锐杰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1): 30-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中,香港与上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香港电影深深地打上了这一烙印。抗日战争之后,大批上海影人背上了"附逆影人"的罪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选择流亡香港,对重建战后香港电影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张善琨是佼佼者。通过梳理其在香港建立影视帝国的经历,本文试图理解这一沪港纽带在塑造20世纪中国流行文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最后,通过分析张善琨监制的《花街》,本文探讨,上海"流亡影人"在探讨战争与占领方面给出了另外一种叙事:一种可以称为反向大众的另类历史叙事。
  • 张硕果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1): 38-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主义文艺可否表现恋爱以及怎样表现恋爱是"十七年"文艺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对电影《红色娘子军》是否应该表现洪常青与吴琼花恋爱的争论更是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影片编导、中共电影管理部门的主要领导都持赞同态度,而部分演员、观众及中共上海市委则持反对意见。最终,影片删去了洪常青与吴琼花恋爱的情节,并因而建构了新的恋爱观:"革命"优先于"恋爱",国家优先于个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优先于日常生活。然而,在影片之外,"十七年"电影却同时建构并宣扬一种完全不同的恋爱观,宣扬对"明星"、对身体的"窥视观看"。 
     
  • 彭侃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1): 42-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独立电影是中国当代文化场域中一个独特的产物,它成长于中国,描摹中国的题材,生存却需要依赖于西方的电影节、资金和评论者。已有诸多中国研究者批评西方影评人、研究者对中国独立电影的青睐是出于政治、意识形态原因,但这种批评往往基于一种反对"西方中心论"的惯性认识,而不是在细致了解西方世界对中国独立电影的认识之后得出的结论。因此,本文试图从西方影评界和学术界对中国独立电影的研究文献出发,在比较全面、系统梳理这些文献的基础之上,分析西方研究者认识和定位中国独立电影的主要框架,进而反思这些框架可能存在的问题。 
     
  • 张旭东、王钦(译)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1): 52-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第五代"导演的电影重新唤起去历史化场景和幻想式的、意识形态的象征统一,贾樟柯等"第六代"导演选择将破碎而无序的现实的种种寓言搬上电影银幕。以"县城"作为电影视角的焦点,以DV技术为拍摄媒介,贾樟柯的电影刻画了中国快速的社会和经济转型。本文通过考察贾樟柯电影中的"消失"、"拆除"和"移动性"等母题,探讨其对于现实的记录和反应。 
     
  • 张之扬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1): 60-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电影《让子弹飞》中,导演姜文以寓言的方式对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行了风格化的叙述与阐释。通过细读电影文本,本文认为,《让子弹飞》中最核心的问题意识是告别革命与继续革命的歧路彷徨,正是在这一点上,姜文以其独特的电影语言凸显和延续了20世纪中国革命者共同的执著与焦虑。 
     
  • 专辑:纪念卞之琳诞辰一百周年
  • 卞之琳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1): 67-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解志熙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1): 76-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把辑校的卞之琳佚文佚简放置在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中进行考察,着重分析了卞之琳诗学之充满灵气的象征观、切中肯綮的音节观和传统观及其晚年的新诗史定论,同时肯定了卞之琳从《游击奇观》到《山山水水》的叙事雄心,并及他的散文写作对中国现代知性散文艺术的贡献。
  • 陈越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1): 84-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讨论新发现的卞之琳新诗处女作《小诗》(四首)及其《慰劳信集》的评论文章等史料。首先对《小诗》(四首)在内容与风格上学习冰心与异于冰心之处略作说明与辨析;继而在卞之琳诗作批评史的历史脉络中,围绕周木斋、穆旦、陈世骧等人评《慰劳信集》的文章,分析该诗集中新抒情的内容及其表现方法的特点;最后以陈世骧、叶圣陶、李广田等人从音节、字义等角度细读卞之琳诗作的批评实践为例,说明现代诗学史上这一"诗的新批评"潮流在沟通作者与读者等方面的意义。 
     
  • 陈世骧, 陈越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1): 93-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认识卞之琳的人来说,世上最奇怪的事莫过于看见他——我们过去习惯称作好孩子的人——在战时出现。他身材短小瘦弱,看起来弱不禁风,一副厚厚的眼镜后面闪动着浅灰色的眼睛,他的声弱,表情迷茫,让你有置身九霄云外之感。
  • 学术随笔
  • 夏志清作, 董诗顶译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1): 96-1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我以此文缅怀和纪念在英语世界推进中国文学事业的两位哥大人:王际真和乔志高。王际真(1899-2001),著名哥伦比亚大学中文教授,长期在哥大任教,中国文学翻译的先驱。乔志高(1912-2008),1935年获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硕士学位,193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学位。虽在哥大不如王际真闻名,但至少在以下四个领域成绩斐然:是受欢迎的汉语散文家,90岁后把自己最具代表性的散文结集为《恍如昨日》等。
  • 陆建德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1): 103-1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站在这里代表文学研究所致辞,不免有点惶惑,因为很多人可能知道钱锺书先生对"百年诞辰纪念会"之类活动的态度。但是希望钱先生能同情地理解我们的"盛谊隆情"。要评说钱先生的深湛学问,非我所能。我今天要讲的无非是我读钱先生著作时一些粗浅的感受。
  • 书评
  • 陈平原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1): 105-1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上海人有气魄,刚刚举办过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又推出了130卷、六千万字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让人惊羡不已。二者的规模及影响力,当然不可同日而语;可我为何还要将其相提并论呢?就因为我从中看出迅速崛起的大上海之志向、视野与自信。
  • 史料
  • 萧耘, 王建中, 萧玉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1): 107-1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萧耘(整理) 王建中(整理) 萧玉(整理)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1): 110-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