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11年, 第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1-06-18
  

  • 全选
    |
    鲁迅思想和作品
  • 汪晖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3): 4-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试图对《阿Q正传》做出新的阅读。作者通过对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的细致分析,展示了"精神胜利法"的片刻失效及其后果。通过对作品另辟蹊径的解读,作者系统地回答了《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即一、作品的叙述方式是否发生了断裂?二、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是国民性的代表,还是农民阶级的思想特征?三、阿Q真的会革命吗?作为国民性典型的阿Q与作为革命党的阿Q在人格上是一个还是两个?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事关中国革命的历史解释和文学叙述的重要问题:国民性是单面的,还是自我反身的?如何界定阿Q的阶级身份和社会类型?如何在"重复"中界定"革命"?在《阿Q正传》中,历史与本能、意识与潜意识、精神与身体是什么关系?如何解释鲁迅的"向下超越",以及从这一角度对辛亥革命和启蒙的思考?
  • 薛羽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3): 32-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阿金》是鲁迅"上海经验"的一次独特呈现。一方面,其受审查、删改、发表的经历不啻1930年代政治和文化语境下鲁迅杂文生产的一个缩影,创作与编集的过程亦凸显出他杂文意识的高度自觉;另一方面,文本内部设立的叙述基调、观察视角和议论位置,构建起了叙述者和阿金之间的张力想象,表征着鲁迅在观看与疑惑中对于上海俗世、市民大众等的微妙关系。
  • 李国华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3): 41-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鲁迅《伤逝》因本身的矛盾性而多义,其矛盾不仅存于叙事者与人物之间,且存于各自内部。叙事者与人物通过"空虚"相互妆扮为孤独者,造成不可靠叙述。子君真面因此难寻,或即腹语者,能借用他者的话语发言,且不乏行动能力;此与鲁迅有形象上之同构性。《伤逝》表征了鲁迅所创造的一种腹语者的诗学。
  • 日本鲁迅研究
  • 尾崎文昭, 薛羽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3): 49-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代田智明, 赵晖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3): 56-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竹内好在自己的的著作中多次强调鲁迅作为一个"诚实的生活者",及其"文学家的自觉",并指出鲁迅思想的终末论色彩。伊藤虎丸在自己的论述中则把竹内好所说的鲁迅的"文学家的自觉"重新读解为"自由的能动性主体的形成",以鲁迅实存形态的"回心"作为近代式的自由能动性的确立进行了重新理解。本文以伊藤的观点为发端,通过对包括竹内好在内的鲁迅论的重新解读,尝试考察战后日本学术界对自由和主体观念理解方式的演变和深化。
  • 赵京华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3): 74-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战后日本辉煌一时的鲁迅研究,进入1980年代之后随着社会转型的发生和思想学术新趋势的出现,原本受到关注的文学与政治、中国革命和日本乃至亚洲的现代性、民族与个人的主体建构等等议题,开始渐渐淡出人们的思考中心。而研究方法和阐释架构上也出现了从综合的思想评论和社会历史方法向以更为科学规范的思想史、社会文化史、比较文学、文本分析等方面的转变。本文将北冈正子以实证方法和文化比较分析为特征的鲁迅研究置于上述背景之下,考察其成就、影响和方法论意义,并试图阐明其对中国鲁迅研究未来发展的借鉴价值。
  • 鲁迅与托洛茨基
  • 长堀祐造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3): 82-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1920年代后期的革命文学论战中,鲁迅提出的"革命人"这一概念颇具特色。实际上,这一概念援引自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的日文版。本文拟在鲁迅1927年论述的革命文学中探寻托洛茨基文艺理论对其产生的影响。鲁迅遵循托洛茨基的理论,在《革命时代的文学》一文中主张文学对革命并无什么影响。在该时期,《革命文学》《在钟楼上》《文艺与政治的歧途》《文艺和革命》等文中还多次提及苏联的"同路人"作家。"同路人"这个概念也是托洛茨基首次提出的。鲁迅当时把自己也看成是个"同路人"。由此可见,从1920年代后期到1930年代初期,鲁迅确曾受到托洛茨基文艺理论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对该时期他的文艺思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 朱正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3): 92-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托洛茨基对鲁迅文艺思想的影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研究。鲁迅对于托洛茨基文艺思想的了解,主要来自于《文学与革命》日译本,该书阐述了托洛茨基关于布尔什维克文艺政策的思想。鲁迅不仅从日译本转译了该书第三章,还在自己的杂文和演讲中多次提到书中观点,并表示了赞同的态度。如托洛茨基站在政治家的角度指出,不应给文学家下什么命令;鲁迅则站在文学家的角度多次提出,写文章不能接受别人的命令。在1928年革命文学论战中,《文学与革命》中的一些观点也给了鲁迅精神上的支持。即使托洛茨基已经在权力斗争中失败,鲁迅仍不因人废言,继续表示"我以为他这话(‘不含利害关系的文章,当在将来另一制度的社会里')却还是对的"。
  • 张广海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3): 97-1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鲁迅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理解曾受到了托洛茨基的深刻影响,托氏的理论被鲁迅一度奉若权威;但鲁迅阶级文学论述的关键内容,经历了与托氏的决裂才最终获得。这一决裂标志性地发生在鲁迅写作于1928年8月10日与11日的两篇文章之中,鲁迅在文中反驳了托氏,表达了对普遍阶级性的认同。经过此一决裂,鲁迅克服了托洛茨基"影响的焦虑",获得了自身的阶级文学观。但在决裂的背后,二人理论的内在逻辑仍有着相当的一致。这主要由于鲁迅认为他需要处理的是"当面""袭来"的问题,而托洛茨基只是"提出""将来"的问题。二人理论的分歧彰显了阶级文学理论的内在困境。
  • 史料
  • 冯雪峰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3): 102-1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王璐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3): 118-1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龚明德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3): 119-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