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11年, 第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1-08-18
  

  • 全选
    |
    专辑:中国现代新诗研究
  • 孙玉石, 李国华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4): 4-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季剑青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4): 13-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试图在1930年代的历史语境中,提出并强调"北平现代主义"的意义,在非西方国家的欠发达城市和作为国际性文学潮流的现代主义之间的重重张力中,探讨"北平现代主义"所蕴含的复杂的文化政治意义。通过对卞之琳、何其芳和林庚三位诗人的文本细读,考察他们在面对落后的都市现代性与严峻的政治危机时,如何以各自不同的美学形式,将他们独特的城市经验提升到现代性的强度和普遍性的高度上。结语部分则试图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进一步展开对"中国现代主义"相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 张洁宇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4): 27-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梁宗岱主编的《大公报·文艺·诗特刊》(1935年11月-1937年7月)是1930年代平津文坛上一份重要的诗歌专刊。该刊有意提倡和试验"发见新音节和创造新格律",反映了当时中国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与1920年代的"新格律诗"不同,他们意在打破中国新诗惟"自由体"独尊的局面,通过发起对诗歌"格律"和"音乐性"问题的讨论和创作实践,重树一种汉语现代诗的写作策略,发现、认识并运用现代汉语自身特有的音乐性,以期形成一种兼顾现代汉语语言特征、旧诗传统、西方"纯诗"理想三者统一的"新诗"观念。
  • 王璞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4): 37-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战时流动性"和"国际现代主义"的视角下讨论抗战期间现代主义诗歌的三段"旅程":1.奥登的战地行及其中国组诗;2.卞之琳的延安访问及《慰劳信集》;3.联大学生诗人们的迁徙、远征以及穆旦的诗歌发展。通过考察这些路线的联系和差异,本文力图重新提出"现代主义诗歌"这一问题。战时流动性使历史危机在诗歌领域具体化了,最终带来的是个体经验、诗歌语言、政治无意识的地形重构。这些旅程让我们认识到,诗歌与政治的紧张关系是现代主义的核心问题。诗歌的历史有效性的危机,也就是现代主义的政治想象力的危机。
  • 王圣思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4): 48-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九叶"诗人群体之所以形成得益于上海包容的广阔胸怀、开放的现代视野,有着近代以来不断发展积淀的丰厚文化土壤。上海为他们提供了创作活动的艺术园地。相近的美学追求使他们互相吸引、互相认同,同时诗人群体在受到批判和辩驳中加速凝聚起来。他们敢于在不自由的环境中坚持自由创作、在论争中坚持自己的诗学理想和审美判断,还因为经济上的相对独立。他们所具备的民主文化意识也与上海的文化精神相契合。
  • 雷水莲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4): 56-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月"诗在我国新诗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价值。以往论"新月"诗,谈得最多的是以徐志摩和闻一多为代表所追求的"精致小巧"、"玲珑剔透"的新诗理论和实践,很少谈及另一位新月诗人孙大雨。孙大雨提出新格律诗的"音组"理论及其创作中的"粗笔浓墨"诗风,在"新月"诗中别具一格,并由此奏出"新月"诗派互补共生的多彩韵律。
  • 西渡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4): 62-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卞之琳是在格律新诗的创作和理论方面都有重大贡献的诗人。本文试图从卞之琳历年关于新诗格律的论述中总结出其新诗格律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把它放在新诗格律理论探索的历史上给予评价。卞之琳的新诗格律理论既继承了闻一多、孙大雨新诗格律方案中以音尺(闻一多称"音尺",卞之琳称"顿",孙大雨称"音组")为新诗节奏单元的核心意见,同时又扬弃了闻一多格律方案中的机械论因素和孙大雨的本质主义倾向,使这一方案更加符合现代汉语声韵和节奏的内在规律。卞之琳先生对新诗格律理论的突出贡献还在于区分了汉语诗歌的哼唱型节奏和说话型节奏,并首次阐明了这一区分的语言学依据。卞之琳认为,我国古典诗歌的节奏主要是哼唱型的,新诗则主要是说话型的。这一看法实际上从理论上分别了新诗和古典诗歌两种不同的节奏模式,同时肯定了说话型节奏作为自由诗和格律新诗共同的音乐(节奏)性质,为形成统一的新诗音乐性理论提供了可能。
  • 刘涛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4): 67-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文学史把臧克家描述为一心关注现实的"农民诗人"、"泥土诗人"。本文发掘出被臧克家有意遮蔽的佚诗五首,它们对个体主观消极情愫的表现、视艺术为宗教的艺术至上观,展示了诗人的另一面。它们的发现,可加深对臧克家作为诗人复杂性的认识。本文还发掘了臧克家两篇诗论佚文。
  • 赵国忠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4): 71-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抗战胜利后,为实现文学的复兴,沈从文和京派文友们几乎包揽所有平津地区有影响的报纸的文艺副刊。本文以《平明日报》副刊《星期艺文》为个案,来说明这一文学现象。并钩沉陈学勇主编《林徽因文存》失收的《春天田里漫步》、《破晓》、《诗——自然的赠与》三首诗,结合相关史料,着重对《春天田里漫步》写作时间进行辨析,对《破晓》创作心态进行解读。
  • 专辑: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续一)
  • 吕新雨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4): 74-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鲁迅小说《铸剑》出发,重新追问了鲁迅文学世界中"复仇"与"反抗"的现实意义。文章区分了鲁迅小说中"鬼魂"的"好的地狱"与"人"的鬼的世界、地狱之鬼与人鬼,指出鲁迅唯一可以凭借的空间便是"虚无",这成为他对人间一切权力关系批判的出发点,即在底层之下,以热血浇铸的"剑"、以体温复燃的"死火"去完成地狱对"地下的正义"的追讨;并由此论证丸尾常喜对孔乙己、阿Q与祥林嫂划分的"科场鬼"并不属于"地狱之鬼"的谱系,后者作为"叛徒"的魂灵才是鲁迅的自我认同,寄托了底层对正义的向往与奋斗;同时,文章也从社会史与宗教史的角度来考察了鲁迅笔下"鬼"的意义,尤其是目连戏蕴藏着鲁迅所寻找和鉴别的被层层遮蔽和压制的民族的主体性,即"复仇"才标志着生命的最高境界,这是一种彻底的"革命"姿态,"伪士当去,迷信可存",鲁迅必须是一个面对自己的"叛徒",与整个社会决战,永不停息。
  • 唐伟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4): 83-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作为文学思想家的鲁迅而言,回忆对其首先是一种永恒能动的运思指向,其次才是作为个人历史存在物的具象实体。本文细读《风筝》,指出《风筝》里的风筝不仅是某一次具体回忆的对象物件,更像是回忆本身的象喻。因此,置于《野草》总体象征框架之内的《风筝》也只能做象征性地解读:作为寻找另一个世界回忆的标志,文本中的风筝是作者精心设置的一个悖论性文学象喻。鲁迅思想深度的形成,有赖于他对另一个世界回忆的不断寻找,在回忆的生成中,其思想也是不断发展深化。从精神分析角度而言,鲁迅的写作其实正是此世回忆的心理需要,即他内心的痛苦通过回忆装置以象征性的写作方式得以减轻,其全部的写作又构成他寻找另外一个世界回忆的符号象喻。
  • 朱宏伟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4): 87-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鲁迅、芥川龙之介借由人血馒头、人血饼干对于生命的移植作了各自的描述。他们都赋予两者以丑陋的形态,鲁迅批判麻木的看客,以实际疗效否定这种生命移植方式;芥川表现看客的猎奇,以人物行为表达对野蛮生命力的排斥。两位作家面对生命的移植有不同的预设,受挫之后,鲁迅选择继续寻找新的"药",而芥川躲回艺术的世界,最终困死其中。
  • 黄英哲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4): 90-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45年日本向盟国投降后,尚有近五十万日本人滞留台湾。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也在这一年被再次翻译为日文,发表于台湾日文杂志《新声》。该文发表时遭到了编辑者删节,文中关于"幻灯片事件"的描写和鲁迅反思、批判同胞的看客心态的文字全被删除。由此马上引起其他在台日本知识分子的质疑。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容易理解日本编辑删节《藤野先生》目的在于"告别"过去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于中国的侵略和歧视,并以藤野先生的友好形象扭转日本人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侵略者形象。而批评的言论则认为不应该为了中日的友好,就忽视了中国人对自身的自我批评,及引发这种批评的根源之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藤野先生》在台湾经历的这次文本再生产以及读者反应,折射出人们对战后中日关系的期待,以及旧历史与新未来之间的连续性和断裂性。
  • 刘运峰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4): 99-1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第一本鲁迅佚文集,《集外集》在鲁迅作品版本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本文梳理《集外集》编辑出版经过,讨论鲁迅如何亲自参与了此书的编选。
  • 葛涛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4): 103-1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书评
  • 王东东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4): 109-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一这本书题目的来源《二十世纪的诗心:林庚》,应是一篇纪念文吧,在抒情性的调子里隐藏着作者对新诗"理念"上的关注,当然还有对它的形式技艺的迷恋,以及对新诗掩不住的款款深情。它开头就提到了现代诗人——这里是林庚先生——对古典诗歌的新鲜解读,其中一则似乎显示出现代重释工作难免沾染的形式主义色彩,林庚对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解释道:"大漠和长河是横线;孤烟是竖线,这样就够成了纵横两条坐标,而落日则恰是与这纵横两条线相切的一个圆。在几何中,与圆相切的切线最具有美感,而王维诗中的视觉美也正来自于这种几何效果。"
  • 史料
  • 萧耘, 王建中, 萧玉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4): 114-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