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11年, 第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1-10-18
  

  • 全选
    |
    访谈
  • 刘厚生 张炼红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5): 4-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纪念郁达夫诞辰115周年
  • 曾 攀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5): 17-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郁达夫《〈沉沦〉自序》中提到的“解剖”二字,分社会/个体两个层面指出“精神分析”在现代中国文学中所代表的“欲望满足”,而“精神”的困扰与创伤以及切入创伤所“解剖/分析”出来的“身体”之病征,又引发了道德层面的纠葛和拷问;在此基础上,将这诸种因素置于民族国家语境以及自叙传小说形式的讨论中,探究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为现代中国道德提供了怎样的开创性命题。
  • 刘艳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5): 25-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郁达夫开创了“自叙传”式小说这样一个文学流派,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小说艺术范式——心理和情绪体验范式,文学创作的主观性和抒情性,受到空前的突出强调。正是他通过“自叙传”式小说所塑造的一系列“零余者”形象,对1920年代初一代开始觉醒的知识青年乃至“五四”新文学以来的文坛,有着不可小觑的深远影响。“零余者”形象,其实也是“五四”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一种自我袒露、解剖和知识者复杂心态的一种精神表征。“零余者”形象背后所蕴含的经济和心理动因,值得研究。
  • 朱宏伟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5): 33-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郁达夫早期受无政府个人主义尤其是施蒂纳的思想影响颇深。这一影响,在其早期的文论和小说创作中都有体现,如他提出艺术与国家的势不两立,倡导艺术的真、美、善都与无政府主义对国家的反抗,对自然状态的理想化有着密切联系。在成名作小说《沉沦》中,郁达夫将祖国作为个人痛苦的根源而呼唤祖国的富强,在《南迁》中,郁达夫对劳苦阶层予以更多的同情,更借人物之口提出了对贫富差异的批判。这些都有无政府主义的影响。
  • 梁慕灵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5): 39-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少具有个体意识的作品,都是由于国家机器的影响而逐渐被“国家”、“群体”来解读。郁达夫的《沉沦》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探讨《沉沦》由关注个体到为国家代言的经过,并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 郁峻峰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5): 43-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李丽君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5): 51-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36年底,郁达夫赴日本和台湾参观访问约一个半月,关于此次访日访台的缘起及其详细经过,当事人抑或他人历来少有详叙,以致长期以来或语焉不详,或以讹传讹,有扑朔迷离之态。近年,日本外务省逐步解密战前官方档案文件,并将其电子化后完全公开。在极其庞大的官方档案中,保存有"支那学者郁达夫"1访日的完整卷宗。本文在对郁达夫卷宗所有档案文件整理、辨识和解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查阅核证其他相关档案,结果又发现了另外一些全新的资料和线索。现向读者呈现这批档案的全部内容,分析还原郁达夫访日的完整过程和整体面貌。  
  • 专辑:纪念萧红诞辰110周年
  • 袁权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5): 60-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37年是萧红旅居上海的最后一年。年初从日本回到上海,9月底和萧军等撤离上海。本文试图较为全面细致地梳理这一期间她的生活和创作,尽可能清晰地勾勒出她作别上海之前的生活轮廓和创作轮廓,或许,还有情感走向。在此基础上,指出上海这座远东最大城市对于萧红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初时接纳的是一个文学青年,终时成就了一个优秀作家;因了鲁迅的大力扶持和关注,也因了她自身异样的禀赋和勤勉。对于新浮出水面的萧红佚文《八月之日记》(三篇),从发现者的角度作出分析和解读。
  • 王晓平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5): 70-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萧红短暂一生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历史经验,对她几个时期的作品重作细读,发现作家的文学轨迹在注重个体尊严的人文主义(humanism)和关注社会不平等的人道主义(humanitarianism)关切之间频繁移动,因而提出不仅她的悲惨经历是一个被困的"新女性"和激进时代变革的缩影,她总是导致悲剧后果的选择和她的文学创作的困境也显示了五四"新文学"与"后新文学"的分野,以及"新文化启蒙"和40年代"新启蒙"之间的张力。
  • 批评
  • 吕正惠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5): 79-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新文学是在反对中国旧传统、学习西方现代文学的大趋势下成长起来的。但由于新文学作家大都熟悉旧文学传统,本身又习染旧文化,很难摆脱它们的影响,因此中国新文学不自觉地就成为新旧交杂之下的产物。本文以小说为核心,分析旧文学传统中的史传型和说书型叙述文学,如何制约了新文学中的小说家,使他们不可能学习到西方现代小说的精髓。同时,也对产生中国传统叙述文学和西方现代小说的社会背景略加分析,以进一步说明新文学中的小说所以不能"神似"西方现代小说的深层原因。 
     
  • 路杨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5): 86-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死魂灵》作为鲁迅晚期翻译实践的代表作品,其译笔的语言风格表现出强烈的"鲁迅风","硬译"色彩则有所淡化。本文即试图通过几个译本的比较,探讨鲁迅的翻译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并揭示鲁迅是如何在翻译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将翻译在语言形式上的革新诉求与具有政治功利性的社会改造行为相统一起来的。 
     
  • 张伯存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5): 95-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异乡记》有着探险性的西方游历小说的外形,这次旅行对张爱玲来说不啻是一次生命的冒险;此作建构起一种别样的中国形象、中国气质,内中透露出她眼中的现实中国和古老中国,她的中国观、历史观,由此它超越了狭隘的私己悲欢,而呈现出阔大、深邃的大境界,具有沉甸甸的历史重量和幽远的审美纵深,这是这部三万多字的残稿最大的文学价值之一。这次旅行对张爱玲来说还是一个孤独的"内面的人"对"风景的发现"的过程,呈现出"风景的心灵化",此作对风景的描绘存在着一种思维认知上的"反转"、"颠倒"现象。此外,《异乡记》还是自我心灵的自白,对"我"内心的关注和对文本表现的外部世界的关注一样重要,一定意义上讲,这是"内视"的文本,面向自我的文本,这是一个"心火"在燃烧的自我。再者,还要关注那个一直没有现身而又无所不在的隐形(身)人,他的"缺席的在场"的意义,他如何左右了叙事者。《异乡记》是内与外、火与冰、实与虚、个人与民族、悲凉与炽热交织的生命旅程。 
     
  • 学术随笔
  • 徐芳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5): 100-1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书评
  • 李春林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5): 104-1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林辰是著名鲁迅研究专家,1956年10卷本和1981年16卷本《鲁迅全集》的整理、注释和编修者之一,对于鲁迅辑录古籍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方面的贡献堪称独步。可以说林辰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鲁迅遗产的整理和研究的事业,同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和个人修养方面亦自觉地以鲁迅为楷模,成为鲁迅精神与人格的赓续者,并完全融于鲁迅之中。 
     
  • 史料
  • 北塔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5): 109-1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鲁迅只在两件事上与惠特曼有关,而且都是间接关系;然而,鲁迅顺带着对惠特曼的评价也是入木三分,如他对惠特曼和其所处社会的紧张关系作出过一剑封喉似的深刻分析。到目前为止,学界关于鲁迅与惠特曼的关系缺乏深入的评介和辨析,而且还有错误的传言和判断。不过,鲁迅本身的说法也有问题。 
     
  • 穆时英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5): 112-1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陈建军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5): 113-1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萧耘 王建中 萧玉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5): 115-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