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11年, 第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1-12-18
  

  • 全选
    |
    胡适遗稿
  • 胡适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6): 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胡适思想研究
  • 耿云志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6): 5-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胡适著名的论断“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入手分析,结合具体史料,认为“容忍比自由还重要”并非胡适的一贯明确主张;从自由主义理论原则上说,“容忍比自由还重要”是难成立的。这句话只有策略上的较高重要性,而不能提升到理论原则的高度。
  • 周质平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6): 11-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孙中山是民主中国的创建者;胡适在相当程度上,赋予了这个新生的中国以学术上和语文上的新意义。辛亥革命若不能继之以新文化运动,孙中山所创建的民国将少了许多新意和光彩;而胡适领导的新文化运动若没有辛亥革命的成功在前,也收效和影响也不会如日后之神速和深远。
  • 孙郁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6): 23-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胡适、鲁迅、周作人对“新民间”的理解各不一样,他们身边的青年团体也色泽各异。这些“新民间”群落都不是封闭的,乃是“人各有己,自他两利”意识的载体。他们不同的选择,构成了新的文化的一种生态。
  • 张向东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6): 30-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胡适早年在《竞业旬报》的关于国民性批判和改造思想方面的诸多梳理,我们发现五四新文学的国民性批判主题和清末白话报刊媒介的启蒙运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 姜涛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6): 37-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关注1920年代胡适思想的一个基本前提,即“常态”社会与“变态”社会的区分。事实上,他的“常态”的政治、文化构想,缺乏某种切身的感召力和说服力,还在无形中助长了新兴文化体制中的等级性。
  • 金理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6): 43-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现代是大规模输入西潮的时代,也是一个名词爆炸的时代,各种口号、学说、主张、思潮、主义如过江之鲫,但真正进入中国人主体世界内部并且对中国社会与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作用的不在多数;而直至今日,空洞的名词堆砌与冷漠、不及物的符号操作依然屡见不鲜。这其中名教膨胀正是一大原因。本文由此讨论胡适"名教批判"的题旨、关怀与意义。"名教批判"不仅出自胡适对新思潮的反省,亦可视作"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展开过程中返身自省的一次尝试。
  • 胡适的爱情观
  • 江勇振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6): 52-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近代史上,胡适可能既是一个最对外公开、同时又最严守个人隐私的人。他所蔸集、保存下来的大量的日记、回忆、以及来往信件,就仿佛是他替未来要帮他立传的人先打好了一个模本,在他们要为他立传之先,他已经把那些他不要让人窥密——不管窥淫与否——的隐私,都一一地从他的模本里剔除了。本文有三个主要的论点。第一、胡适的“知识男性的唱和圈”,是了解胡适如何拿捏他的公私之间的分际的关键。第二、胡适对自己的躯体,关注到近于偏执的地步虽然他谨守其恋情的秘密,他对公开暴露自己的躯体却不甚介意。第三、胡适在公私领域里的扮相,可以提供我们一个最特别的视野去分析胡适如何扮演丈夫、男性、以及思想界领袖的角色。 
     
  • 胡适与文学艺术
  • 段怀清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6): 70-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上海时期(1904—1910)或者上海经验对于胡适一生思想生活之影响意义,或许一直被低估,也因此有进一步考察分析之必要。总体而言,胡适在上海接触并接受了当时中国思想言论界有关进化论思想的传播讨论,深受梁启超有关中国学术思想史阐述之激发,初步明确了白话文学在现代思想传播领域中的工具意义及实验兴趣,而上海大都市的生活经验,又为胡适初步建构其人生观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早期经验,与此相关,胡适对于社会的认识,也在这一时期初步尝试了激进的社会革命与温和的社会改良之双重可能,并在怀疑主义与理性的经验主义之间呈现出一种富有时代思想特色的徘徊摇摆。当然,上海生活中的某些"负面"经验,可能在相当时期内也"潜隐"在胡适的社会生活方式中,并成为他严肃的学术人生与政治人生中的某种难以根净的花絮来源。
  • 黄亮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6): 77-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胡适自传和日记所记各个时期的美术活动和思想的梳理,来说明胡适刊登于《竞业旬报》的两幅"滑稽画"《时世妆》的创作背景、动机和讽喻意义。胡适这些画的发现,有助于我们理解胡适被忽略的别样才华和爱好。
  • 史料
  • 潘光哲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6): 81-1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在20世纪华人历史舞台上,胡适始终占据枢纽的位置,没有人能忽略他的存在。即令在1950年代的中国大陆,胡适好似千夫所指的批判靶子,历经大规模"胡适思想批判运动"的清算和批判,胡适一度是人们的历史记忆里被扫地出门的人物。然而,随着环境的变迁,胡适在中国不仅已经从冰封已久的记忆仓库里被逐渐解冻;对于胡适的认识、
  • 程巢父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6): 103-1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金瑞恩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6): 110-1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1920年代开始,韩国知识界传播界即开始关注胡适和以他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运动。在此之后的90年时间里,韩国先后翻译了胡适一些有代表性的理论作品和文学作品,比较全面地研究了胡适在文学、历史、哲学、社会言论思想等领域内的主要思想,其中除了一般性的报刊文章,还有在韩国的胡适研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地位的学位论丈。这些研究,一方面表达出韩国对于胡适本人以及他所代表的中国思想与文化现代化运动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将上述信息传播到了韩国,从而构成了韩国与现代中国关系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了韩国自身现代化运动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