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12年, 第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2-10-18
  

  • 全选
    |
    访谈
  • 丁学良, 张春田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5): 6-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专辑: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
  • 郭沫若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5): 12-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蔡震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5): 13-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翻译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是郭沫若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他从此开始人生方向的转换。郭沫若对于河上肇始终葆有深深的敬意,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他一次次在诗文中写到河上肇,这些从未刊出过的佚诗、佚文,让人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河上肇当年对于他的影响是非常之深刻的,留给他的记忆也是久远的。
  • 刘奎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5): 17-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郭沫若因译介日本学者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而转向革命,这几乎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但对郭沫若在翻译和后续的论争中如何接受马克思主义,则缺乏较为细致的研究。本文认为郭沫若在1924年所翻译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与《新时代》应结合起来考察,河上肇对马克思的阐释为郭沫若提供了理论视野,但郭沫若对河上肇的接受却有一定的限度;屠格涅夫的小说为郭沫若提供了成长的镜像,他借此提前完成了自己的角色认同;而郭沫若所介入的社会问题论争,则让他的理论构想逐渐清晰: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即借助于日本的媒介最终选择了俄国的列宁主义。   郭沫若、马克思主义、《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新时代》、《孤军》
  • 王璞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5): 27-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郭沫若为中心,重新关注大革命失败后、“革命文学”论争全面升温之际的一个短暂时段,聚焦于“奥伏赫变”/Aufheben、“恢复”/Reconvalescence、“莱茵的葡萄”/Rheinwein等话语细节,并分析它们所勾连出的文本实践和翻译实践。这一系列符码是“革命顿挫”时刻的修辞症候,以曲折的方式记录了革命在受到创伤后从政治领域到文化领域的转移和异动。同时,翻译在此也不仅仅是一个跨语际的问题,而成为了一种文化政治的内在模式,包含着革命体验中的僵局、矛盾和机缘。  
  • 咸立强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5): 39-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泪”是郭沫若诗歌创作经常使用的一个字眼,它与其他的字一起组成的词汇构成了有关“泪”的意象。其中,泪海、泪浪、泪涛等意象频繁出现于郭沫若的诗歌,这些意象与泪珠、泪花等传统文学中出现的关于泪的意象不同,而是源于郭沫若在日本博多湾海边的生活经验,是海洋文明的体现。这些意象的使用,拓展了新文学的想象力,丰富了中国文学关于“泪”的想象。  
  • 藤田梨那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5): 44-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郭沫若在日本有着许多文学、近代医学和近代运动的体验,尤其是在大正时期。所有这些体验促使他成为了《女神》的作者。本文就郭沫若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认识过程进行探讨。近代登山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它同时也让人们对自然和自身有了重新认识。论文通过研究登山和自我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来考察《女神》的意义,同时还分析了现代新诗的创作与这些体验之间的关系。   郭沫若、《女神》、“风景”、登山
  • 杨华丽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5): 58-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郭沫若后期7篇历史小说中的《孔夫子吃饭》与《孟夫子出妻》尤为重要,两文对孔孟形象的颠覆式书写是对国民党当时推行的新生活运动的反动。正因如此,收录了这两篇历史小说的《沫若文集》或《郭沫若文集》被禁售后,进步文人如曹聚仁等才一致站在支援他的立场上写作那些批判国民党的杂文。《孔夫子吃饭》与《孟夫子出妻》是郭沫若1935年前后反新生活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隶属于当时思想文化界反对新生活运动的言说系列。  
  • 杨玉英, 廖进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5): 64-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捷克斯洛伐克著名汉学家雅罗斯拉夫·普实克的论文集《中国文学的三幅素描》由普实克写作于1959年至1960年间的三篇论文《茅盾》、《郁达夫》和《郭沫若》组成。在《郭沫若》一文中,普实克以比较研究的方法,结合社会环境与历史背景分析了郭沫若于抗日战争前创作的十九部短篇小说的特点,并将其与郁达夫小说的创作背景、主题、写作手法、影响源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较。作者最后指出,郭沫若早期小说中所具有的大部分特征同时也能在他的诗歌、自传体作品、科学研究作品和戏剧作品中找到。   普实克、中国文学、三幅素描、郭沫若、早期小说
  • 北塔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5): 69-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1936年起,郭沫若的诗歌被译成英文的不算很多,但也不少;不过,针对不同译本的整理、综述、比较或是评论鲜有专题研究,在极少的研究论文中也有不足和偏颇。本文对这些不足进行了补充,对偏颇进行了辩正。以文献列举的方式,系统梳理了郭沫若诗歌英译的历史状况,深入剖析了世界上第二部英译中国现代诗歌集里没有收郭的作品的原因。本文还提出了郭的散文诗创作现象。另外,还对具有代表性的贡献比较大的勒斯特和巴恩斯、许芥昱以及张培基等几家的译文进行了分析和评论。     郭沫若、诗歌、英文翻译
  • 廖久明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5): 76-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两个口号”论争势同水火的时候,郭沫若不但没有批判“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并且对“国防文学”口号做出了正确解释,所以鲁迅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向郭沫若伸出了橄榄枝。郭沫若一方面坚定地站在“国防文学”口号一边,另一方面主张“便是阋墙的兄弟应该外御其侮”,所以写出了具有蔷薇花性质的《蒐苗的检阅》。看见郭沫若的《戏论鲁迅茅盾联》后,鲁迅在《女吊》中骂郭沫若为“人面东西”。面对鲁迅的人格侮辱,郭沫若并没有“以牙还牙”,只是一度不再赞美鲁迅,可以说真正做到了“犯而不校”。   鲁迅、郭沫若、“两个口号”、论争
  • 龚明德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5): 82-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月印行的龚济民、方仁念合编三卷本《郭沫若年谱》,是同类著述中较为丰富的一种。本文以该书为订补对象,对其中个别史实方面的讹误作了订正、对一些缺载的内容作了补充,共计订补郭沫若生平记事近一百二十天,从而为郭沫若研究尤其是为急需更为齐全地了解郭沫若生平的学者和读者提供具体而又可信的史实载录。   郭沫若、年谱、订正、补充
  • 批评
  • 赵稀方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5): 89-1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和杨廷栋翻译的《民约论》,是晚清社会影响最大的两种西方思想著作。它们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西方思想传统:《民约论》代表的是18世纪以来法国理性主义传统,《天演论》代表的是19世纪以来的英国经验主义传统。由于中国特定的历史语境及其所带来的翻译形塑,使得《天演论》与《民约论》能够互相兼容,并共同作用20世纪初期的晚清社会。不过,这种统一只是暂时的,随着改良和革命的分裂,这两种不同的理论终于分道扬镳。法国传统壮大和英国传统湮灭,对20世纪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 史料
  • 黄裳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5): 102-1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宫立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5): 105-1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陶晶孙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5): 107-1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访谈
  • 黄英哲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5): 110-1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史料
  • 萧耘, 王建中, 萧玉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5): 119-1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