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13年, 第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3-02-18
  

  • 全选
    |
    演讲
  •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作, 朱羽 蒋晖译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1): 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现代文学学人研究
  • 赵佃强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1): 10-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学术史上,田仲济不仅是著名的现代文学史家、杂文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强调教师的角色意识,重视学生价值观教育,倡导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教育与社会生活践相结合等这些教育思想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值得我们作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 专辑:创造社研究
  • 颜炼军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1): 16-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郭沫若1925年底发表的小说《马克思进文庙》有值得重新琢磨之处。从诗家的角度看,该小说不足以引起重视;从史家的角度看,小说又因其“文学”身份而容易忽略。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担任重要角色的郭沫若,在这篇小说中展示了当时复杂的社会思想交锋图景和郭沫若内心纷争、自我说服的过程。笔者从该小说和思想史的交汇点出发,尝试以“诗史融合”的眼界,寻求观察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新视角。
  • 张斌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1): 27-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郁达夫行走生活过的城市众多,大都被他写进了小说。其城市书写,首先呈现出强化自然风景,淡化现代奇观的特征,塑造出一种“被自然包裹的城市”面貌,折射了他受西方浪漫主义,尤其卢梭“回归自然”学说与中国传统文人的出世精神、名士心态的交互影响。其次,郁氏以北京的戏园、妓院和上海的贫民窟为典型形象,所构造的“城市的阴影”景观,反映了他“城市万恶”的社会观念与价值取向。他对阴影的勾画与自然的迷情在思想脉络上是互为表里的。最后,郁氏笔下漫游者“天眼”俯视的视角,疏离了城市的“日常生活”,其文本更多地展示了城市的“物体形象”,而非“精神轮廓”,缺少了老舍式的民俗学价值,同时也更接近现代城市的意味。
  • 黄益玲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1): 35-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一般学者认为创造社出版部小伙计的离散乃因为以郁达夫与郭沫若为首的两大对立面而导致,继而得出结论:创造社之分裂乃根源于“社团组织与个人、社团内各小群体的矛盾相互碰撞,根源于出版部人事关系的重新洗牌与创造社内部不同发展趋向相互冲突外,根源于文学、政治以及经济问题在社团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向人事关系渗透。”但这个推论似乎忽略了小伙计及其它外在的历史因素。本文正想以小伙计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件社团内部事件,从而引证一个重点─文学社团之复杂性,其中再包括三项次点:一,社团之集体主张与作家个人主张存有一定的距离与差异;二,中心人物与小伙计之间的复杂关系;三,社团发展方向改变前之挣扎及其所衍生之问题。
  • 批评
  • 藤井省三作 燕璐 译 王志文 校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1): 44-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战间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这一时期)中国的历史态势与上海的发展状况为背景,结合鲁迅与刘呐鸥的生平与文艺观,从当时的史料出发,细致追溯《猺山艳史》和《春蚕》两部作品从制作到上演的经过,考察鲁迅和刘吶鸥之间围绕这两部作品展开的论争。
  • 刘春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1): 58-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落叶归根》、《高兴》、《开往春天的地铁》、《杜拉拉升职记》、《非诚勿扰一》、《非诚勿扰二》这六部电影的分析,讨论农民工、小资、中产阶级各个阶层的以飘移感为核心的情感结构,并尝试分析中国在当下剧烈社会转型中价值认同的空洞。
  • 丁雄飞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1): 68-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中,1945年华北日占区挂甲台村,呈现出三种共存的象征秩序:“日本人”的秩序,“乡村共同体”的秩序,中国的“我”的秩序。由于“我”给马大三造成的棘手状况,使得“日本人”的秩序和“乡村共同体”的秩序在常态下“暂时的凝视效果”先后被颠覆。最终,获得中国人主体意识的马大三,使自己成为实在界的“鬼”,决绝地反抗“日本人”的象征秩序。本片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世纪末姜文无法对于现代以后有所想象。
  • 学术随笔
  • 解志熙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1): 76-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06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论集》。当年的11月,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召开了“樊骏先生学术研讨会”,下面这段文字是作者的发言稿
  • 史料
  • 陈均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1): 81-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凌叔华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1): 87-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韩戍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1): 90-1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储安平是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他主编《观察》体现出的坚忍和担当,“党天下”发言中表现出的良知和勇气,为其赢得了全国性的声誉。但是,目前关于储安平的研究远远不够。尤其是储安平在光华大学时期的生平,由于缺乏资料,几乎处于未知的状态。弄清储安平早年的生平与思想,对于理解其后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因研究光华大学校史,对储安平早年产生兴趣,并着意搜集相关资料。以这些资料为基础,编排年份,考订史实,基本可以对储安平在光华大学求学期间(1928—1932)的生平进行颇为完整的勾勒。
  • 许建辉, 徐俊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1): 101-1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吴心海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1): 104-1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吴奔星搜集整理的《新湖南山歌》发表于1950年7月15日《人民日报》,当年即被谱成歌曲传唱,至少有不同的2个版本。此外,《新湖南山歌》还被收入多种选本,并受到民间文艺研究家贾芝、钟敬文、天鹰、李岳南等的高度评价。农民诗人王老九的“名作”《想起毛主席》,则在吴的《新湖南山歌》发近一年之后的1951年7月以《歌唱毛主席》之题、“农民王老九编”的署名初刊于《陕西日报》和陕西《群众日报》,此诗和《新湖南山歌》文字上高度相似,模仿痕迹明显,胡采1951年曾在西北文联的一个座谈会上指出王老九的《歌唱毛主席》有套用湖南某首民歌形式的地方……
     
  • 柳青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1): 110-1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王鹏程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1): 116-1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柳青作为“十七年”小说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其创作上承茅盾开创的“社会剖析”式的史诗叙事滥觞,确立了当代农村小说“史诗”叙事的范式,直接影响了浩然、李准等同时代的作家,下启路遥、陈忠实等人的创作,对当代长篇小说艺术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但柳青的艺术大厦奠定在怎样的础石之上,他延安时期经历了怎样的艺术蜕变,为什么在延安整风时受到怀疑?上述问题一直缺乏翔实的资料和有力的论据,成为早期柳青研究的一个盲点。笔者发现整理的这三篇小说佚作,较为清晰地显露了柳青这一时期艺术转向以及受到怀疑的原因,对于早期柳青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