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13年, 第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3-08-18
  

  • 全选
    |
    特稿
  • 高利克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4): 4-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这部《茅盾传略》(原文无题)系作者1960年春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留学时所作。他当时将其寄请茅盾审阅,茅盾在手稿上作了批注和修改。今年是作者80岁寿辰,本刊特刊登这部经茅盾本人修改的从未发表过的《茅盾传略》,供茅盾研究者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者参考。有关说明如下:一、本文据作者手稿本付印。凡茅盾的批注,均以粗括号内字印出,请读者特别注意。二、手稿上凡茅盾修改删去的文字,一般不再印出;但作者所提茅盾未作回答的问题仍予保留。三、手稿中的引文作了必要的校勘,但全文内容和引文格式则依据手稿历史原貌,不予更动。四、手稿本首页还有茅盾钢笔所书文字,照录如下:"1,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2,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企业的改造;私营工商业家(资本家)的思想改造人的改造。"这是茅盾当时对作者询问他的创作计划,"未来的小说"写些什么的回答。但小说后来未能写出。
  • 丁玲研究
  • 袁洪权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4): 20-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50年1月,新文学选集编辑委员会开始编辑"新文学选集"丛书,内有《丁玲选集》,为健在作家之一册。这是五十年代初丁玲的"自选集",她严格按丛书的"编辑凡例"规定,对1942年以前的48篇短篇小说(实为46篇)作品进行严格"筛选",最终选定16篇短篇小说编辑成册,1951年7月由开明书店出版。由《〈丁玲选集〉·自序》的解读中,我们发现:丁玲对延安时期的文艺生活、人生经历,有欲说还休的"潜在话语"。这使《丁玲选集》的编选出现了复杂的个人感情。从入选篇目的梳理中,我们还发现:丁玲对延安时期(1941-1942年)有争议的小说文本《在医院中时》刻意回避。这与丁玲本人的"新文学"观念有密切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她编选《丁玲选集》背后的价值取向。
  • 周佳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4): 33-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丁玲的具体人生际遇,分析其《从夜晚到天亮》、《一天》和《在医院中》三篇小说中的身体经验与空间再现,并探讨这两者的交互作用在文本中具有的特点。与1920年代的早期作品类似,丁玲在努力向左翼转型时创作的这几篇小说,同样将空间维度的身体经验作为革命的能动主体进行感知与书写,而当兼具作家与革命者身份的丁玲亲身面对复杂的革命现实和经受创伤体验时也始终坚持把小说写作作为感知革命现象、消融创伤经验、介入社会空间与重建自我认同的文化媒介。这种在身体主体与社会空间之间出现张力时不断将写作开拓成社会感知与个体存在的一贯坚持,可为理解"写作/人生"的认知框架提供参照。
  • 郑绩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4): 39-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丁玲创作中革命、爱情与家庭的主题结合是其显要特征,其中革命含有多重含义,既有五四精神,也有无政府思想,特别到了后期,还包含有更为复杂的左翼政治。这三个革命侧面同时共存,在丁玲创作的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式与强度存在,不但给丁玲爱情与家庭主题的创作带来了不同的思想侧面、人物塑造与话语形式,也影响着丁玲本人的爱情、家庭、生活。
  • 冷嘉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4): 46-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丁玲在其登上文坛之初,创作了一系列反映中国现代早期"新女性"形象的作品。但和同时期大多数女作家有所不同的是,丁玲的女性书写中,包含着对个人和大时代的辩证关系的艰难探索。本文通过对《莎菲女士的日记》和《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之二)进行细读,探讨女性主体在家与国的夹缝中的尴尬位置和成长可能,以及革命与女性解放之间相互纠结的关系。
  • 李晨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4): 54-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丁玲在1930-40年代的写作"转向"为核心,细致梳理自1930年代至今的文学评论和相关研究,考察不同的时代话语和研究范式对"转向"前后丁玲作品的阐释和评价。以提出问题的方式,辨析近代都市女子莎菲和延安革命青年陆萍之间的差异,解开历史评价中无论褒贬均将二者合一看待的研究困境;重审知识分子与毛泽东话语体系的关系,期待突破目的论局限中抵抗与压迫的预设性结论。由此出发,总结得失,倡议在吸收话语分析之所长的基础上,进入文学文本分析和社会历史分析,从更加内在的视角重新看待丁玲的写作经验和革命实践。
  • 吴舒洁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4): 63-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论文以丁玲的小说《夜》为中心文本,兼及丁玲在延安整风前的一系列创作,描述了丁玲到延安之后所经历的思想变化及其所再现出的延安文化政治。论文围绕小说主人公何华明的"公家人"身份展开论述,分析了以丁玲为代表的左翼知识分子如何在追求真实的革命激情中与现实政治相遭遇,并经历了从"奇观"到"庸常"的革命想象的转变,以此呈现出1930、40年代左翼文化内在的脉络承续与冲突。
  • 赵牧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4): 72-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在霞村的时候》在丁玲的创作及人生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指示的似乎是光明的前途,但却与作者及其笔下的人物晦暗不明的历史构成互文。作品的毁誉与作家的沉浮,也由此建立了联系。伴随小说的接受及阐释,丁玲不断陷入自我辩解的怪圈,被虚构的贞贞也于文本内外演绎着她的人生故事。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而被放逐多年的丁玲,终于等来恢复名誉的通知,而按其指引漂泊在外的贞贞,在后革命的解构文本中,虽无需再承受"丧失民族气节"的指责,却将女性的屈辱和意义的附丽转换成利益的欲求。历史抑或叙述,因此被涂抹上了光怪陆离的色彩。
     
  • 刘潇雨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4): 80-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考察1933年丁玲被捕事件发生后,各方力量(左翼、自由主义、大众舆论)等对此事件的言说。从5月17日上海英文《大美晚报》首次报道丁玲失踪,至6月底外界普遍相信丁玲"已死"这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左联、文化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接连刊登宣言营救丁玲,当局则通过舆论坚决否认曾逮捕丁,不同地位、背景的个人,如鲁迅、沈从文、胡适等也都从自身立场对此作了反应,其各自的意识形态、亲疏关系、政治立场都从他们的反应中呈现出来,亦折射出1930年代中国文坛生态之"光谱"。
  • 宋绍香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4): 89-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丁玲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丰硕的创作成果,早就引起了世界的瞩目。丁玲作品被译成外文时间之早,在中国新文学作家中仅次于郭沫若(1922)和鲁迅(1924),而与茅盾作品同时被译成英文(1932)。俄苏的丁玲译介与研究则始于1933年。当时的俄苏汉学家善于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美学观审视作家与作品;并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为创作的最高标准。所以,丁玲作品当时在俄苏受到了普遍欢迎,并获得了很高的赞誉。
     
  • 书评
  • 濑户宏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4): 94-9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史料
  • 葛涛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4): 98-1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新发现的两幅鲁迅搜集、整理汉画像时的手稿,指出这两幅手稿有实质性的内容,不仅体现出鲁迅对汉画像熟悉,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鲁迅对汉画像的研究水平,应当被视为鲁迅的佚文,并被收入《鲁迅全集》。
  • 陈珂瑶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4): 103-1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俞王毛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4): 108-1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京话》是《论语》杂志的一个重要栏目。对于《京话》作者的身份,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作者是王漱芳的妻子姚颖,另一种认为作者是王漱芳。根据对不同叙说的考辨,可以认定《京话》作者为王漱芳。作为国民党政府高官,王漱芳在写作政治批评性的文章时借助笔名来隐瞒身份,这一行为折射出思想统制时代知识分子议政的欲望与言说的艰难。
  • 吴敏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4): 112-1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