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13年, 第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3-10-18
  

  • 全选
    |
    张爱玲研究
  • 陈丹丹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5): 6-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于此前研究多聚焦于张爱玲文本世界中的“月亮”,本文探讨张爱玲笔下的太阳意象。本文所要分析的是,作为时间与空间双重意象的太阳,如何在张爱玲构造的都市语境与乡土语境中,被重新发明。在张爱玲的摩登都市小世界,太阳的起起落落,勾勒出多层次的城际空间。都市高楼上的太阳,传递出都市独有的荒芜感与恐惧感。都市内室里的太阳,也带来传统与现代、旧世界与新时空的相遇。与“城里的太阳”相对,张爱玲同时也勾勒出“乡下的太阳”与“戏台上的太阳”。在戏曲世界里,“戏台上的太阳”幻化为“古代的太阳”,带出张爱玲审美化的中国想象;在现实空间里,“乡下的太阳”又把这一想象的乡土中国瓦解为一种“他乡”,一种“异域”。  
  • 祝宇红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5): 19-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沉香屑 第一炉香》描绘了一个“堕落得不彻底”的交际花形象,尤其刻画了葛薇龙在爱情中“自处卑下”的心理结构,以及困于物欲和情欲时“自省”与“自欺”交织的矛盾心态。《第一炉香》的主题、人物、情节设置和英法“少女涉世小说”有着内在的关联,同时,与欧洲“诱惑小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说颇具道德深度的多重主题,既延续了欧洲18世纪以来的小说传统,也用中国背景和现代眼光重新赋予“涉世小说”、“诱惑小说”新的内涵与活力。
  • 邝明艳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5): 29-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十八春》,通过对美国小说《普汉先生》的仿照而写成。但她从改造后者的叙事“时空”框架起步,继而加入独具特色的人物、情节,并在深层统之以自身的创作原则和理性思考,将“仿写”发展为突破,并最终超越而成为一部新作。《十八春》这部在困境中写就的长篇小说,尽管有诸多不足,仍能满足“通俗”的表里,而又突破其局限,从而具备“社会风俗小说”的理性深度和讽刺色彩。
  • 高全之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5): 36-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巫小黎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5): 41-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47年12月,张爱玲及其《太太万岁》,突然遭到疾风暴雨般的挞伐。详考其渊源,可以推知这是中共为争夺话语权而策划的一起文化事件,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战后上海的一次具体的话语实践。它上承重庆文艺界1945年关于茅盾《清明前后》、夏衍《芳草天涯》的论争,下启1951年《武训传》批判及此后一系列的文化整肃和思想清理,服膺于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范“战后”国家意识形态生产,构建新的话语秩序的总体目标。
  • 王羽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5): 48-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黄心村的《乱世书写:张爱玲与沦陷时期上海文学及通俗文化》是一部以女作家张爱玲为中心剖析沦陷时期上海女性文学和文化现象的力作。作为一项带有鲜明的海外学术烙印的研究成果,该书具备显而易见的优势,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若干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其第一章中女性文学的战争叙事、家庭性定位以及第二章中有关女性出版文化借助商业文化的支持得以成功建构的结论这三个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不可片面夸大战争对沦陷时期上海女性文学的左右力、商业法则也从一个扭曲的角度刺激了女性文学的发展等不同观点。
  • 中国现当代影剧研究
  • 邵迎建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5): 55-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虚构与真实”为轴心,考察上世纪40年代活跃在上海的电影人1950年在香港拍摄的电影《花街》与在沦陷时期与日本合作拍摄的《春江遗恨》时的历史事实及遭遇,理解其制作意图,并通过观众的接受态度及当局的应对方式,以“小市民”“国家”“解放”为关键词,探讨“小市民”(民众)的人生价值观及站在党、国精英立场上对民众之期待的距离。
  • 濑户宏, 陈晶, 王贺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5): 67-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国立剧专作为现代中国早期的国立戏剧教育机构,曾在中国文学与艺术的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因为是国民党文化教育机构,学界较少关注,本文从国立剧专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莎士比亚的演出切入,具体以第一次公演《威尼斯商人》为个案对此进行历史考察,不仅揭示了国立剧专的办学经历、活动内容与历史意义,还发现中共的文化运动与国民党文化运动拥有相当一致之处。
  • 其他
  • 宫立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5): 74-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现代戏剧收藏家、目录学家舒蔚青编纂了《现代戏剧图书目录》、《抗战初期内地出版戏剧目》(1937—1939)等戏剧史料文献目录。结合苏雪林、阿英、胡绍轩、赵清阁等的回忆文章,笔者对舒蔚青的现代戏剧史料的搜集、整理、编纂工作进行简单梳理。
  • 尹诗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5): 77-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海派话剧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是当时市民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一隅。小报剧评围绕话剧的评头论足,促进了海派话剧的发展繁盛。它以戏谑夸张性的口吻,切中市民观剧的爱憎心理;它亦像剧坛的风向标,以动态的视阈观照剧坛、剧人;小报偏爱娱乐八卦,以休闲娱乐、俚俗野趣的言说方式特立独行,读者可以从中洞悉剧目的上演内幕等,从而大饱眼福。小报所发出的声音无疑是最为切合具有市民性、通俗性的海派话剧了,二者同声相求,一拍即合。
  • 张炼红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5): 85-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京剧《四郎探母》以其盛名和争议成为新中国戏改运动的风向标,由此引发的持续讨论也呈现出特定时代的文化政治与情感结构。不同于《四郎探母》中用“人情味”模糊政治性,赵树理参与改编的上党梆子《三关排宴》直接将母子情带入“大义灭亲”的政治和正义立场,使之具有了更深刻的伦理性和难题性。而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强势正义究竟要在多大程度上涵纳民众的身心感受,才可能避免最终被疏离和抛弃?本文有关“低调正义”的思考,指向的就是戏里戏外以某种至深情志和苦衷淬炼而成的“正义感”之精神内核。
  • 胡斌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5): 99-1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史料
  • 章海宁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5): 102-1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书评
  • 孙民乐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5): 106-1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史料
  • 章海宁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5): 109-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顾随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5): 114-1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陈均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5): 116-1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吴敏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5): 118-1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