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14年, 第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4-02-18
  

  • 全选
    |
    演讲
  • 赵京华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1): 1-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周氏兄弟研究
  • 葛涛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1): 11-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对《鲁迅手稿全集》和鲁迅博物馆馆藏的鲁迅书信的附件进行考释,指出鲁迅书信中的一些附件都是鲁迅原来书信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和鲁迅的书信一起收入《鲁迅全集》之中,这样才能保存鲁迅书信的完整性。
  • 朱康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1): 18-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神思”是鲁迅思想——尤其是鲁迅早期思想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论者多将它作为“想象”或“想象力”的同义词来理解。但在本文看来,鲁迅通过“神思”形成了一套文学人类学的叙事,在他那里,“神思”是人类在其早期的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是“神话”构成的手段,是“诗歌”兴起的中介。
  • 王贺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1): 24-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鲁迅逝世之后,全国各地涌现纪念风潮,西北诸地亦不例外,然而,除了“延安解放区”的鲁迅纪念为人熟知,见证了西北诸地纪念实践的绝大多数原始文献却散佚在外,准此,本文通过对此类文献史料的搜集、整理,首先重绘西北鲁迅纪念的版图,探勘在西北诸地的人们如何发展出自己的纪念实践,其次,以之为例对更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即现代中国鲁迅纪念的多重面向予以探讨,再次,将鲁迅纪念置于现代中国的纪念历史脉络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反观鲁迅本人的纪念观念与实践。结语部分整合论述主旨之外,讨论超越纪念史学的可能,并提出今日之现代文学研究可堪努力的方向。
  • 胡楠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1): 31-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北京大学现存档案,梳理、探索周作人在燕京大学期间,作为学者、教育者,对燕京大学新文学课程的开设、乃至中国新文学教育整体所做出的独特贡献,并探讨在课程教授、知识积累的过程中,“新文学源流”思想的生成与变化。
  • 周作人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1): 39-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宫立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1): 42-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新诗研究
  • 费冬梅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1): 46-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将从创作和批评的层面分别对邵洵美的唯美主义艺术实践予以解读,唯美主义诗歌创作、具有唯美色彩的印象主义批评和翻译一起,构成了邵洵美唯美主义艺术实践的基石,也使得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热情的唯美主义艺术的传道士。
  • 耿璐, 杨新宇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1): 55-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女诗人为现代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她们的作品的整理却还有待深入,笔者整理林徽因的佚诗《唐缶小瓮》、宋清如的佚诗《回来》、《我爱北方》及霍薇未被收集的诗歌《晨窗》、《白龙潭小景》与《人与人之间》,以为补充并略加分析。
  • 王鹏程 鲁惠显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1): 60-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钩沉了穆旦1942年发表在《教育杂志》的《抗战以来的西南联大》一文,使我们清楚了西南联大抗战初期的迁移、上课、日军轰炸以及为何迁往四川未果等情况。《隐现》1943年版本的发现,使我们了解这首穆旦早期最为重要的长诗的最初结构、旨意,以及其同1947年改定本的巨大差异,进而进行比较研究,探察作者如何穿透语言和逻辑之网,呈现一个时代的“内心世界”及苦痛。
  • 《繁花》研究
  • 陈富民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1): 64-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理想作者”的角度,讨论都市书写的脉络中《繁花》的写作文体与写作主张,分析了作者金宇澄如何规避文学制度的弊端,从叙述姿态上对小说传统有所借鉴扬弃,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叙述文体,游刃有余地容纳了“现代都市与地方性知识”这两个彼此反对的向度。
  • 王春林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1): 70-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认为,金宇澄《繁花》叙事艺术上的特点分别是对于叙事节奏的超稳定控制、以对话的方式推动故事情节的演进、叙事结构的特别营造以及说书人式叙事方式的设定运用等四个方面,其思想内涵则体现为从知识分子的精神立场出发对于历史和现实所进行的批判性反思。准乎此,《繁花》在中国现代城市诗学建构上的新突破,自然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
  • 张莉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1): 78-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讨的是《繁花》带给中国当代文学的启示。通过对小说叙述语言的江南语态、语言本身附着的历史内涵、小说形构的特征分析,本文认为,《繁花》使用了一种带有异质性因素的传统语言形式,它的成功在于通过这种语言形式唤醒一种旧语体和与旧语体有关的日常生活观、历史观与美学观,进而使整部小说具有了一种先锋性。
  • 书评
  • 王大可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1): 89-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史料
  • 刘子凌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1): 92-1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囿于当下的“戏剧”观念,上海戏剧协社的真实面目尚未被充分揭示出来。本文通过对原始史料的梳理,指明这个社团的成立,至少有学界中人、文明戏从业者和社会教育团体等不同力量参与其间,也关涉着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界内部结构的分化重组。考察上海戏剧协社的成立过程,亦是重识中国现代戏剧史之复杂性的过程。
  • 廖久明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1): 101-1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于是剧社不是“北京大学学生黄鹏基等组织的戏剧团体”,而是对当时的北京戏剧界强烈不满的青年向培良、北京大学学生黄鹏基等人组织的戏剧团体。1926年1月1日,于是剧社在北京大学第三院演出《不忠实的爱情》取得了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演员表演“忠实”,二、布景简单却与“剧中的情绪非常和协”,三、剧场非常安静。
  • 吴敏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1): 110-1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