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14年, 第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4-04-18
  

  • 全选
    |
    特稿
  • 洪子诚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2): 4-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注者前言:1957年2月16日上午11时至下午3时半,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召集相关人士,谈文艺、学术和百家争鸣方针等问题。关于这次会议和谈话内容,已经有不少文章、回忆录涉及。
  • 纪念夏志清先生
  • 刘再复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2): 10-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香港听到夏志清先生逝世的消息,就想写一篇悼念文章。后来想到与夏先生的来往书信都在美国洛基山下,便决定返回美国后再写。于是,就先发一封哀悼的短简给夏太太王洞嫂夫人。信虽短,但寄托着我的缅怀与评价。
  • 刘剑梅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2): 21-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13年的圣诞节之夜,我和父亲(刘再复)一起给夏志清先生和王洞师母打电话,想致以节日的问候,可是师母说先生住院了,当时我们就很担心,没想到过了一个星期竞得知了先生逝世的消息。我开始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三年前我赶到纽约参加先生九十华诞时,他还红光满面,精神矍铄,样子非常年轻,见到我们好几代的学生开心得不得了,兴致勃勃地跟我们相约要在他的百岁盛宴上欢聚呢。
  • 沈从文研究
  • 解志熙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2): 25-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解志熙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2): 33-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指出在抗战中后期的大后方高校涌现出不少评论性的短刊,推动了学院派的随笔及杂文写作之繁荣,进而以沈从文的五篇集外杂文为例,分析了他作为战时重要“杂文家”的思想艺术特点,最后补充分析了沈从文与《战国策》派的关系问题,强调与此相关的时期作为沈从文文学生涯中一个特定阶段的独特意义——那是一个显然偏离了自由主义而接近了民族主义的阶段,一个特别醉心生命一意志一本能的新浪漫主义阶段,一个不再拘守“纯文学”而走向“杂文学”的阶段。
  • 陈彦,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2): 44-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由于对沈从文小说“佚文”的发掘,研究者开始对《看虹录》与《摘星录》进行一种传记式的实证研究,并且认为《摘星录》之版本流变是出于隐瞒“不足为外人道”的“隐秘情事”的动机。但是,从沈从文小说写作所接受的法朗士的启发与影响,我们可以看到,《看虹录》与《摘星录》的版本流变更可能是缘于沈从文对现代主体意识的探索与深化。伴随分解性的、个别化的生活叙述与自我确认,一种新的叙述美学与一种新的伦理认知已然形成。
  • 陈世骧研究
  • 庄信正,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2): 50-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陈世骧 陈国球(译) 杨彦妮(译)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2): 53-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译者前言:“抒情传统论”的宣言 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抒情传统”论述,首揭于旅美学人陈世骧(1912-1971),而以他在1971年离世前发表的宣言——《论中国抒情传统》为标志;其后张扬于高友工(1929-)的几篇重要论文,最后总其成于2002年的《中国文化史中的抒情传统》长文。
  • 批评
  • 陈建华,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2): 58-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斐声于民国初期文坛的周瘦鹃自称其作品多半与他初恋情人“紫罗兰”有关,虽语属夸张,却是理解作者生平与文学的一把钥匙。本文考索“紫罗兰”文本建构的历史轨迹,对真实与虚构文本加以比勘辨析,可发见周的理想爱情与文学自我的追求与超越之旅,而紫罗兰真实身份的缺席始终受到现实中婚姻法律、家庭伦理与社会习俗的制约。至1920年代围绕着《紫罗兰》杂志,周瘦鹃与他的同仁及读者大众塑造出“紫罗兰娘”公共形象,集聚着周的秘密恋人、名花、封面美人及杂志本身的多重身份,打造了一个文学商品的都市传奇,映射出时尚女性、市民社会与美好生活的愿景,蕴含着大众启蒙、文学现代性与性别的权力机制等议题。
  • 陈平原,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2): 88-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徐中玉先生1939-1946年间在中山大学读书、任教,这对他的学术品格及成长道路具有重大影响。本文从中山大学30多份与徐中玉有关的档案中,挑选若干涉及教学与科研者,比照徐中玉本人的回忆文章及相关史料,期望重现其随同国立中山大学辗转于云南激江及广东坪石等地的精彩故事,为现代中国教育史及学术史留一印记。
  • 书评
  • 刘杨,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2): 97-1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陈思和三十年来的学术研究,成就斐然,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学术研究具有较强的“可写性”,在理论、观念和实践上都富于创见。具体表现在学术判断和反思中饱含着人文精神;在文学史研究中整体观与具体文本的分析相结合,贡献了诸多可操作性的理论方法与知识范式;以学术研究作为一种文化参与的方式,同时提出基于当代立场的思考。
  • 罗萌,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2): 101-1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张春田的《思想史视野中的“娜拉”:五四前后的女性解放话语》是一部解析“娜拉神话”的论著。借助于作为方法的“娜拉”,该书反思了启蒙话语的理想化、浪漫化,重新考察和评价20世纪初中国的现代文化想象。
  • 史料
  • 钦鸿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2): 103-1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艾芜是范泉最亲密的朋友之一。在范泉几十年的编辑生涯里,艾芜都是他热情而有力的支持者之一。在这样历时久远而又密切的合作中,他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范泉非常珍惜他们的情谊,始终与艾芜保持着非常亲密的联系和非常真诚的莫逆之交,这种友谊贯穿了他们的一生。
  • 吴敏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2): 107-1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吴心海,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2): 111-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