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14年, 第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4-06-18
  

  • 全选
    |
    王瑶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
  • 陈平原, 陈跃红, 温儒敏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3): 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孙玉石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3): 8-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张梦阳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3): 18-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王瑶鲁迅论的突出特点,是具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中古文学史的文化底蕴,所以能对鲁迅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有着深透的研究,道出其中的真谛。同时他又具有广阔的外国文学视野,能够全面、系统地从世界文学境域俯瞰鲁迅作品与外国文学的联系及其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提出开拓性、指导性的意见。他知识广博,眼界宽广,能够在别人不注意甚至不知晓之处,出其不意地发现解决难题的路径,做出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的旁证和解释。总之,王瑶行文潇洒自如、出手大气,有一种常人难以超越的大家气韵和直率风度。
  • 孙晓忠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3): 29-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建国初期,伴随着全国性的院系调整,大学文科教材面临批判和修正。1951年,王瑶出版了《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卷),《文艺报》发起对该教材的讨论,这直接导致了王瑶对教材的修改,也影响了下卷的写作。通过对王瑶50年代文学史写作的考察,本文的梳理试图说明:王瑶从鲁迅身上总结出的“典型现象”法,基于他对文学和历史的创造性的理解并成为他毕生追求。“典型现象”既是写作方法,也是认识论。他决定了王瑶先生毕生的学术实践和时代政治的关系。
  • 姜涛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3): 35-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198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学科重建与转型的过程中,王瑶先生的一系列论文及会议发言如《“五四”新文学前进的道路》《关于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的随想》《关于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的回顾和现状》《关于现代文学史的起讫时间问题》等,曾起到过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重读这一系列文章,指出王瑶先生的“历史感”,既源于超卓的思辨能力、丰厚的学术积累、以及对以鲁迅、朱自清为代表的文学史写作传统的继承,同时也离不开对于现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内在理解,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王瑶这里,“科学”与“责任”、“理论框架”与“价值系统”,取得了某种浑然一体的统合性关联,浑厚的“历史感”背后,其实是一种浑厚的主体性。
  • 赵树理研究
  • 刘旭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3): 46-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把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左翼文学命名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因为其以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标准为首要。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存在两种“元话语”,启蒙“元话语”和不断革命“元话语”,后者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核心。赵树理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中的地位是特殊的,他的乡村关怀不会随着“元话语”的变化发生改变,从启蒙到不断革命,赵树理文学一直以乡村伦理和农民利益为中心,为当代文学树立了一个“主体性”意义的标准,作家不应该屈服于某种权力话语,在东方文化重新崛起的今天,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应该吸收各种“元话语”的优秀部分形成赵树理式的东方化叙事。
  • 高秀萍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3): 58-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于一种集体性的农民解放观,赵树理将传统与现代的叙事相结合,在貌似传统化的叙事中,淡化情节的冲突和人物主体性描写,从乡村内部出发,用农民的物质利益诉求置换主流文艺所要求的阶级斗争,把乡村传统伦理与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革命相结合,形成一种的渐变型乡村进化观,进而构建一个合乎农民理解和理想的乡村共同体,实现了一种超越了传统与现代、具有“缓释性”叙事特征的东方化自在叙事。
  • 刘长安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3): 67-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重点为赵树理研究资料的新发现:1967年的一本记事本。本文对其内容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分为生活篇、生产篇、学习工作篇三个部分,可以看出赵树理在文革的前一年对农村工作的态度。
  • 赵飞燕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3): 76-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由赵树理的孙女记录了赵树理女儿赵广建几次回晋城老家及捐献从未面世的赵树理的笔记本的过程。当事人与赵树理是直系亲属,特别是女儿赵广建曾经随军,并与赵树理一起在北京及太原生活,有较高的资料价值。
  • 董大中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3): 90-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鉴于赵树理成名之前的许多作品虽已收入《全集》,但缺乏广泛的传播,目前赵树理研究中未见引用或提及,故以《打卦歌》、《歌生》、赵树理在史纪言主编的《民报》副刊上所刊作品、《打倒汉奸》原作等为例,介绍这些作品相关情况。
  • 批评
  • 付祥喜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3): 96-1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蔡孝乾的《中国新文学概观》(1925)应该是第一部“中国新文学史”,其次是叶荣钟的《中国新文学概观》(1930),但叶荣钟的《中国新文学概观》是最早成书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史”。本文首次披露这两部被历史尘埃淹没的文学史,并予以多元视野下的比较研究,认为它们提供了考察日据时期台湾人接受“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独特视角,同时可为中国文学史的“他者书写”树立范型。
  • 史料
  • 张业松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3): 102-1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丘东平作品版本情况复杂,各家著录不一,往往令人莫衷一是。本文以邱东平作品版本沿革及佚书搜寻为中心,介绍了对于丘东平作品文献考校比勘、佚书发掘复原过程中的一些收获。
  • 费冬梅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3): 110-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的考察对象是1933年上海文坛一场关于“女婿”问题的论争,对这场文坛论争的考证和分析,将使我们对鲁迅与邵洵美及其同人的关系有更明晰的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