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道德声明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2014年, 第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4-12-18
全选
|
演讲
Select
论中国30年代现代派诗 ——1981年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演讲
辛, 笛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6): 4-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共和国初期文学研究
Select
当代颂歌的诞生
侯桂新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6): 16-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代颂歌的文学渊源可以追溯到1940年代初。艾青、徐迟、鲁藜等左翼诗人对毛泽东的歌颂,在新诗发展史上形成了一条独立的当代颂歌起源线索。新中国成立前后,伴随着历史的巨大变动,抒情成为诗人当时的第一需要,颂歌成为诗人对诗歌样式的最佳选择。在当代颂歌范式的确立过程中,聂绀弩的《一九四九年在中国》和胡风的《时间开始了》成为两个关键性文本,作品中所体现的历史哲学和抒情特质等影响深远。在1949、1950年之交,中国新诗已经进入当代颂歌的时代。
Select
共和国初期革命战争小说的生产、修改与传播
龚奎林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6): 22-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共和国初期文学成为革命表征的符号修辞,文艺工作者通过文学想像与革命历史实现某种程度的“叠合”,生产、修改、传播曾经经历过的革命战争小说,使文学符号转化为具有询唤功能的国家意识形态符码,进而在公共舆论领域发挥意识形态、真理意念和符号权力的功能,通过作品内容和艺术形象向新中国民众宣传、普及共产党及新政权从形成到建立的“历史”和“知识”,从而在文艺大众化的基础上实现文艺化大众的目的,为新政权的政治合法性提供服务。
Select
“列宁的文艺原则”是否可以“坚持”?——记南京《文艺》月刊的创刊与停刊
张, 均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6): 31-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50年1月由南京文联创刊的《文艺》月刊前后办刊时间仅一年零八个月。作为党的机关文艺刊物而被停刊,可谓当时文艺界一件不大不小的“事件”。其间缘由,与这份刊物的“华东风格”有关。由“华东文人”主编的《文艺》月刊在文艺观念上大力张举“列宁的文艺原则”而暗中疏离《讲话》,在创作实践上与“庸俗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纠葛不清而违反革命文艺的叙事“成规”,在批评实践上推重艺术分析。这三重因素皆使《文艺》成为建国初年文学“延安化”/“一体化”过程中的另类“构想”。
Select
“百花文学”的叙事学分析
郭冰茹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6): 38-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百花文学”进行叙事学分析,意在呈现“百花文学”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方面的叙事特点,及其作为短篇小说的抒情特征。本文认为“百花文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十七年主流的叙事成规,但也在叙事层面体现出暴露社会阴暗面与歌颂美好光明的社会主义社会、表达个人情感与体现阶级情谊之间的叙述平衡,其在叙事层面所做的尝试和努力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十七年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Select
“抢婚”民俗传承与搭救的主题展开 ——新中国民间文艺进程中的《阿诗玛》
殷晓璐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6): 45-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阿诗玛》是共和国初期较早搜集整理的一部少数民族叙事长诗。通过分析不同版本中整理者如何处理“抢婚”民俗以及如何拯救受害者,可以发现地方性文艺和新文艺的纠缠,以及存在的缝隙。并在此基础上思考社会主义新文化如何能移风易俗,如何完成对新中国的国家想象。
民国文学研究
Select
“辟世欲何往,飘然海上逃”:民初清遗民的上海生活与现代遗民实践
陈丹丹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6): 50-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聚焦于沈曾植、王国维、罗振玉、郑孝胥等一批避居上海的清遗民在民国之后的现代遗民实践。通过对遗老们生活与心态的检视,本文考察清遗民在辛亥后的避世选择:遗老们如何栖居“海上”,又如何在日常与文学世界中上接遗逸传统,在现代都市中展开自己的“海滨”生活。在遗老的笔下,整个城市被架空,本当蒸蒸腾腾的都市景象,亦被转化为云海缭绕的“山林”。
Select
民国词研究的现状及其思考
朱惠国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6): 54-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民国词研究推进较快,但也存有一些基础性的,应该重视而未被忠实的问题。其中民国词的界定、民国词的分期,以及民国词社的研究方法是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探讨和解决,可促使当前的民国词研究更为扎实与深入。
章士钊研究
Select
《新思潮与调和》 ——章士钊研究中的一篇“佚文”
吴小东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6): 60-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章士钊全集》中有两篇未收的《新思潮与调和》,一者刊于《东方杂志》第17卷第2号(民九年一月二十五日发行)“时论介绍”栏,系1919年12月底在广州师范学校发表的演讲,一者刊于《新闻报》民国八年国庆增刊第一张之(二)的“论著”栏。刊于《东方杂志》的《新思潮与调和》对于章士钊研究者并不陌生,而刊于《新闻报》的一篇却鲜为人知,目前其全文尚未公布于世,并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但是,笔者认为无论是在当年新旧调和的论争中,还是在章士钊个人的思想上,还是探讨后来章士钊与新文化阵营的争论,这篇文章都值得我们关注。本文即是对刊于《新闻报》上的《新思潮与调和》的点校与分析。
Select
“极端书写”中的政治与学术 ——重读章士钊《柳文指要》
赵, 鲲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6): 67-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章士钊的《柳文指要》是一部“文革”期间出版,曾经风光一时的著作。《柳文指要》的中心是“扬柳抑韩”,而其论证方式,则是将柳宗元的思想和1949年后的“新社会”相互参证。就“作意”而言,《柳文指要》当有章士钊企图紧跟新社会形势、证明自己的学术水平、古文水平,以及他作为政客好议论政治等动机。在“文革”“破四旧”的环境中,这部以文言写就,极端推崇柳宗元的著作的出版,主要得力于毛泽东和章士钊的交情以及政治合作关系。《柳文指要》观点的极端性,受到时代的影响,且完全背离了章士钊早年主张“调和”的哲学。从内容到出版,都充分说明:《柳文指要》是一部深富政治色彩的学术著作。
丁玲研究
Select
丁玲《母亲》第三部写作提纲初探
王增如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6): 73-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丁玲遗稿中有两页关于长篇小说《母亲》的手迹,虽然只有500多字,但却蕴藏了丰富的内涵,与已出版的《母亲》和《丁母回忆录》有紧密联系。残稿标明为《母亲》第三部写作提纲,到底写作于什么年代,本文试着做出考察,最可能的时间点应该在1939年至1940年的延安时期,或者1944年下半年,或者全国解放初期。
Select
革命女性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丁玲的《重逢》再解读
黄丹銮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6): 78-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重逢》,是丁玲领导西战团时期为了进行抗日文艺宣传而急急挥就的独幕话剧。它通常被放置在丁玲不特擅长的戏剧创作序列而长期不甚被研究者们注意。然而,《重逢》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抗日宣传作品,而是富于浓郁文学意味的“女性革命”文学创作。本文结合丁玲的回忆录《魍魉世界》,尝试分析革命女性隐秘的“囚困经验”如何被充分调动、融于女性文学生命的抒写中,这使《重逢》成为了真实呈现革命女性生命困境的革命文学作品。
Select
光明的尾巴? ——试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谈土改小说如何处理“变”
刘, 卓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6): 85-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斗争地主是四十年代土改小说的核心情节,是描写翻身农民发生转变的关节点。这也是各方批评聚焦之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因处理的是一个非典型的“地主”的斗争过程,尤其被质疑为“不真”。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斗争地主”这一叙事结构出现的背景,及其具体的构成方式,试图探讨土改小说的文学形式创新与土地改革的政治激进性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其说是按照现实主义的典型性原则写了一个成长的故事,不如说它尝试构建一个最大限度呈现各方矛盾关系的形式空间。
学术随笔
Select
《新人文论丛书》重印笔谈
刘, 纳 许子东 王晓明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6): 91-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黄金时代》:一篇被史料压垮了的论文
杨, 早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6): 100-1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批评
Select
“底层话语”遮蔽了什么?——重读《那儿》
李, 静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6): 103-1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04年《那儿》的发表被视为“底层文学”与“底层话语”形成的标志,“底层话语”在把“工人阶级”重新带回到各种理论和思想争论的中心时,也暴露出无法进入中国工人阶级形成、分化的历史脉络,无法把握市场在破坏中国工人阶级的同时,也再造了这个阶级的现实。本文正是通过重新解读《那儿》,剖析出“底层话语” 如何在“去政治化”的逻辑的主导下,既遮蔽了新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在社会主义建国运动中获得阶级意识的政治过程,又无法对传统工人阶级的分化和溃败做出内在的历史分析。
书评
Select
尚待完善的《艾芜全集》“书信”卷
龚明德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6): 108-1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享寿八十八岁高龄的艾芜在六十多年的文字生涯中所写书信不会只有《艾芜全集》“书信”卷收录的四百五十九封,本文从老旧的期刊和近一二十年的书刊中爬梳出艾芜一九三〇年代、一九四〇年代和艾芜晚年的书信多封,证实进一步搜集《艾芜全集》“书信”集之外的艾芜书信的可能是存在的。尚未“弄清楚”的艾芜书信受信人、缺失了的年份或月份、日子,只要肯下功夫,也是可以部分或全部地把所存疑问“弄清楚”的。
史料
Select
“当毕!”
卞之琳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6): 113-1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人力所自召的折磨 ——卞之琳集外文《“当毕!”》
吴心海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6): 114-1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当毕》一文,卞先生身前身后的文集、文选皆未收录,甚至连他的几份著译年表也未提及。此文涉及诗人的情感经历,且是诗人当年在感情最烈时的自述(目前发现的唯一一篇),是一篇值得论者高度重视的集外文(因卞先生未出全集,且不称佚文)。
Select
周扬简谱初编(九)
吴 敏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6): 116-1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编辑部公告
更多
双月刊,1984年创刊
ISSN 1674-7704
CN 31-2026/G4
用户订阅
友情链接
更多...
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