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0年, 第1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0-10-17
  

  • 全选
    |
    特稿
  • 张旭东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5): 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宇澄的《繁花》是一个绵密繁复的话语场,以类似自动写作、自动生成、自我生长的开放式、
    滚动式结构,寓言性地讲了一个上海童话故事。同时,《繁花》又是一个让上海说话的文学装置,通
    过一个叫“寓言对应物”方式让上海说话,在象征和寓意层面上记录、传达出上海本身的存在方式。
    《繁花》在当代文化内部复制了某种“小文学”的形式特色,但在内容上回归向市民阶级生活世界和
    主流价值,从而描述了一种不断增加、不断修改、不断加入新的阐释可能性的上海经验,营造了一
    个包含着多样性和异质性的不稳定的意义空间。
  • 近现代新诗研究
  • 谢君兰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5): 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白话新诗的发生存在丰富的整合维度,在近代学校音乐背景下诞生的学堂乐歌是其中极具诗体
    价值的部分。这些乐歌将古典诗歌元素、译介词汇元素与儿童歌谣等丰富的语言形态都整合到音乐
    旋律的麾下,如果从新诗视角加以考察,其实就是对多重语言资源的自然吸纳。从作者心态和时代
    思想环境看,这一语言特征与词作者平和从容的抒写状态紧密相关,也得益于乐歌歌词对于当时文
    学文类格局以及“历史进化论”的有效规避 ;从读者来看,乐歌在学校场合的集体演唱,则逐渐影
    响到学生对音乐乃至诗歌语言的基本认知与审美趣味,酝酿了新诗读者在白话文层面的语言习惯。
  • 董卉川 张 宇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5): 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19 年 10 月,刘半农在《新潮》第 2 卷第 1 期发表新诗《老牛》,其文体形式为分行排列的自由诗。
    1925 年刘半农将《老牛》收入《扬鞭集》,对其文体形式进行彻底的改动,由分行排列转变为分段排列,
    使《老牛》由自由诗蜕变为散文诗。本文从语言表述的变动、文体形式的转化和思想情感的贯通三
    个方面切入,对《新潮》版《老牛》与《扬鞭集》版《老牛》进行考察,从而阐释与钩沉刘半农对
    中国新诗尤其是散文诗、散文诗剧创作的开拓性贡献。
  • 李朝平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5):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新诗中的颓废主义一脉向来乏人问津,职是之故,以翻译而著称的朱维基,其颓废主义的
    诗歌实践便长期被湮没。为了敞现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实存的颓废面向,在厘清颓废主义概念的基
    础上,本文从“绿社”的理念主张入手逐渐走近朱维基,首先辨析了他所承受的西方影响,然后从
    官能描绘、身体主题以及死亡书写等方面对其诗歌的颓废特质予以重点探究。此项个案研究旨在表明,
    颓废主义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的重要一翼,只有充分意识到它的存在,才能将现代主义诗歌的研
    究推向深入。
  • 杨新宇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5): 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文学史上,鲁迅、黄裳曾经使用过赵令仪的笔名,但闻一多所编《现代诗钞》中收录的《马上吟》
    的作者赵令仪,系当时云南大学学生赵继铎,他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笔名赵令一。他以这两个笔名
    在当时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有特色的诗文,其中诗歌方面既有《马上吟》等抗战题材作品,也有凝
    聚他个体生命经验的浪漫抒情诗,且为数更多。赵令仪善用均齐的诗体来节制感情,并以浪漫主义
    与现代主义的结合,使诗意隽永。
  • 陈琳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5): 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新诗中存在着大量以“监狱”空间为主题的写作,体现着现代诗人在社会现实斗争中所面
    临的严酷处境。被囚禁的诗人需要不断反抗权力机制对其施加的压力,受到作为信念之源的意识形
    态号召而进行“革命人”的主体建构 ;在面临个体生命遭受迫害的极端境遇时,诗人在狱中的写作
    同时又实践着意识形态的询唤功能,渴望着集体性的革命主体生成。他们的新诗文本在监狱空间的
    写作机制下充满了复杂的多义性。诗人在监狱中通过想象逻辑来与死亡保持审视的距离,不断确证
    其为革命而牺牲的崇高理想。监狱空间所引发的疾病与酷刑,促使了诗人对“身体”苦难的抒写,
    最终以新诗文本的审美形式呈现了意识形态的内化过程。
  • 史料
  • 咸立强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5): 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近现代新诗研究
  • 范雪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5): 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面抗战期间,新诗人向南方腹地的“被动”迁徙,带来了“自然入诗”的文学问题。这是此
    前的新诗实践没有机会充分碰触,进而也未能有足够探索的领域。艾青在湘南桂北时期的创作,以
    散文的文法和思维,通过讲究线索的理性的语言的观察和描写,创造了“风景”之无名、朴素、具体、
    肯定“生”和尊重个体感觉的新品质。这是“自然入诗”的文学问题,体现了“新诗”关于“自然”
    的新的心智,以及“写景”在文学品质上所达到的程度,造成了“新诗”和“自然”共同的纵深性发展。
  • 姜彩燕 丁永杰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5): 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唐祈在西北联大时期的求学经历与文学活动为个案,通过史料钩沉,对唐祈在大学时代所受
    的文学熏陶,以及他在大学时代的诗歌写作和演剧活动进行系统梳理,透过他在大学阶段就开始探
    索的“新边塞诗”和“西北十四行诗”的写作,以及丰富的演剧活动对“新诗戏剧化”理念的实践,
    试图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唐祈的生平和创作研究,也想对“九叶派”诗人群落的形成和聚合补充若干
    细节,并借此对西北联大的文学教育与校园文学活动进行初步探索。
  • 穆时英研究
  • 王 贺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5): 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穆时英研究中,其文坛地位何时确立、以何确立,多泛泛之论,向无定说。本文从其第一部
    小说集《南北极》初版本、改订本的流通,及其后现代书局对出版《公墓》集的用心,此前此后大
    众传媒视野中的“穆时英”符码化等方面对此问题重新探究,并将其文坛地位的确立,与现代中国
    都市文学另一先驱刘呐鸥加以比较,指出 :至迟自 1933 年起,穆时英已被以上海为中心的新文学
    界广泛接受,且在上海之外产生影响,标志着其文坛地位已经确立 ;在这一确立、接受过程中,除
    了穆时英强烈、新颖的个人风格,更不乏读者的自主选择、出版商的有意打造及大众传媒的推波助
    澜等来自不同主体的不同的文化生产实践,它们交相辉映、互为表里,在穆时英文学这里形成了交集。
  •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5): 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穆时英研究
  • 高世蒙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5): 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感觉派作家穆时英关于内容与形式的理论表明他并非纯然的形式主义者,相反,他在创作实
    践中最关注的恰恰是对作为内容的情绪的书写。面对左翼文坛的批评以及情感与理智难以自洽引发
    的创作挑战,穆时英试图寻求更高维度的信仰来统摄自己的创作。1930 年代中期,他创作了一批具
    有自我情绪影射性质的小说和散文,直面自身的精神危机并探寻可能的出路。穆时英通过对尼采学
    说的吸纳,确立“战斗的英雄主义”信念并将之从个体生存和艺术创作领域推进到对民族斗争问题
    的理解上,从而形成了与左翼的阶级斗争道路相异的另一条自我发展的路径。然而落实到具体的创
    作实践,鼓吹生存和民族斗争的努力却在文本内部构成自我消解,并成为信仰的销蚀转向与创作力
    衰竭的先兆。
  • 史料
  • 宫 立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5): 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穆时英研究
  • 福长悠 张蕊 译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5): 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探讨穆时英 1932 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生活在海上的人们》背后的历史事实,并指出创
    作题材源于 1930 年发生在浙江省舟山群岛六横岛的“六横暴动”,进而探讨穆时英所使用的历史资
    料和小说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该作品中,在某岛上居住的渔民和盐民为了反抗掌管渔业和制盐业
    的乡绅而发动一场暴动,但最后以被县长的残酷镇压而落幕。本文根据 1920-30 年代的报纸记载以
    及相关的历史资料,阐明了六横暴动与该小说的共同点。报纸中的部分记载源于弹压暴动的县长的
    报告,但报纸中的书面语在小说中被改为粗暴的口语,这更贴近底层人民的语言及粗犷民风。这些
    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与浙东地区的民风民情,深深地扎根于一个时代与地区的面貌。
  • 批评
  • 凤 媛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5): 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以重视英语训练闻名的基督教大学英文系作为个案,考察新文学进入大学课堂的学院化之
    路,看起来是剑走偏锋,实则有其症候性意义。从 1920 年代初期开始创立的燕大英文系,一开始就
    确立了重视语言训练和文学教育的双重目标,包贵思颇具特色的戏剧教育及对新文学的高度瞩目,
    对燕大英文系学生凌叔华小说创作的影响,即可说明这种西洋文学教育巨大的渗透力。发展到 1930
    年代,系方提升文学教育的研究性内涵的诉求愈加强烈,谢迪克、瑞恰慈等对于一种理想的文学批
    评范式的追求,深刻影响了当时就读于燕大的萧乾的新文学实践,甚而对当时中国文学批评界的科
    学化转向都产生了辐射广泛的影响。吴宓对杨刚、王友竹等翻译活动的指导和支持,让燕大学生体
    悟到一种融贯中西、博雅中正的文学趣味和文学知识,这也正是他在学院化体制中反思新文学如何
    借力西洋文学进行发展,从而塑成理想文学之思路的体现。
  • 史料
  • 陈思广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5): 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5): 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史料
  • 包天笑 黄 诚 整理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5): 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