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0年, 第1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0-12-17
  

  • 全选
    |
    特稿
  • 严家炎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6): 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6): 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特稿
  • 李浴洋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6): 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6): 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现当代作家书信研究
  • 丁小明 李世鹏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6):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见胡适致亚东图书馆编辑汪原放、章希吕信札 4 通,是 1922 至 1924 年间胡适与汪原放等人
    就书籍出版、修订等进行交流的重要史料。这 4 通信札展现了胡适与亚东图书馆在书籍和文章编纂、
    修订等工作中的合作,及胡适与陈承泽、汪静之等人的交往,勾勒出新文化著作出版中的不少细节。
    新文化运动有赖于胡适等学人的建设,也离不开汪原放等出版人的助力,相关信札恰为我们从社会
    文化史的角度进一步了解双方交往与新文化出版提供了微观记录。
  • 程桂婷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6): 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现代文学馆藏有一封林语堂致史天行手札,未见于现有的各种林语堂全集、文集与年表。
    笔者在辑校这封佚简时,无意中发现史天行化名“斋衍”行骗林语堂的真相。史天行 1936 年主编发
    行的“汉出《人间世》”第 1 期所刊林语堂近影与手札即是行骗所得。此外,史天行笔名史岩,其时
    上海还有一位专攻美术的史岩,数十年来人们常将两者误为同一人。
  • 杨 霞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6): 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施蛰存致《辛报》编者、致熊庆来以及致朱雯、罗洪伉俪的 3 封信,《施蛰存全集》及其他有
    关施蛰存的著作均未见收录。这 3 通佚简对于考察和研究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施蛰存的人生轨迹、
    交游情况及文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 赵国忠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6): 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钩沉了1942年1月4日重庆《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刊载的郑伯奇的一封信。这封集外书简,
    是了解抗战时期郑伯奇创作活动的珍贵文献。
  • 杨新宇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6): 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现当代作家书信研究
  • 黄爱华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6): 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发现的赵清阁写于抗战时期的 14 封信包含了文学理想与现实困境在作家内心的纠缠,呈现
    了抗战时期一个女作家对生活、创作、刊物的苦心经营,以及困境中文人之间互帮互助的感人故事,
    这是抗战时期国统区文人生存境遇的一个缩影。
  •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6): 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2 年 12 月出版的《郭沫若书信集》收录了“致赛珍珠并全美作家”的公开信,其依据在于
    郭沫若作为公开信的领衔人。这种信札收录的方式,遮蔽了信札真正的起草人。近读叶圣陶 1945
    年 11 月日记,我们可以确定此信的真正起草人并不是郭沫若,而是叶圣陶。查 26 卷《叶圣陶集》,
    此信札并未收录,它可列入新版《叶圣陶集》并详细作注。信札的发表过程,本身透露了战后中国
    文艺界的复杂状况。本文围绕信札背后的相关文史进行释读,凸显战后重庆文艺界的团结斗争背后
    被遗忘的历史细节。
  • 慕津锋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6): 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研究一封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佚信(夏衍 1952 年 3 月 7 日致靳以信,建议其暂不出版刘
    盛亚著作),考证刘盛亚与其《再生记》还有夏衍被批判的历史环境,及刘盛亚与夏衍、靳以、巴
    金的关系。因该佚信,笔者又发现 3 部由巴金捐赠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刘盛亚佚稿。
  • 史料
  • 易 彬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6): 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现当代作家书信研究
  • 刘 萍 唐小林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6): 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李劼人主要因其作家身份为我们所知晓,但作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特出现象,林林总总的人
    生形态都在其生命中交汇。共和国成立后,李劼人的写作生命在官员与作家双重身份的并置中呈现
    出前后异质性。毋庸赘言,这值得我们全面深入的挖掘和探索。但迄今为止,研究视野大抵聚焦于“公
    开层面”的作品,其书信仍乏人问津。特殊时代的书信彰显个人与时代语境、社会场域之密切关系,
    看似“文学边缘”,实则处于“文学现场”,理应成为作家整体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文本
    细读,将鲜有前人涉足的李劼人晚年书信作为观照对象,并使之与其晚年履历、文学创作形成互解
    整体,从一个角度还原“作家李劼人”“共和国时期”“晚年写作”生命的立体图景。
  • 韦 泱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6): 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唐弢(1913—1992)系我国著名杂文家、鲁迅研究专家和现代文学史家,他从 1960 年代起,
    与陈梦熊(1930—2014)保持了 30 余年的友情,两人可谓亦师亦友,趣味相投。现首次公布唐弢
    给陈梦熊的 26 通信札。这些虽属私人信件,但内容涉及鲁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以及相
    关人事情况和出版史料等。文字中有些习惯用法、简称或错漏书名号等等,均一仍其旧,保持原貌,
    只稍做相关注释。今年是陈梦熊先生诞辰 90 周年,并藉此纪念两位现代文学史家的深厚友情。
  • 徐庆全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6): 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0 卷本《王元化集》,是研究王元化先生思想和学术历程的最重要史料。其第 9 卷《书信卷》
    比已出版的《清园书简》内容增加很多,呈现诸多新史料。尽管元化先生对这一卷所花时间和精力
    更多,但书信是“缺边少角”的史料,书写时间多不完整,《书信卷》在书写时间上的考订也存讹
    误和阙如。编者已已矣,学者犹可追。校订讹误,补正阙如,考据意义上的基础史料订正,尤为重要。
  •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6): 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现当代作家书信研究
  • 李建立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6): 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今天》是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民间刊物,目前学界对其创办过程的了解,多依赖于参与者事
    后追忆。《今天》发起人北岛在创刊前后,曾多次致信贵州诗人哑默,较为详细地讲述了《今天》
    以及他本人的历程。相较于事后追忆,这些写于《今天》诞生时期的书信具有难以替代的史料价值。
    这些信件多年前曾见于互联网,但错讹很多,其中两封还出现严重的串换。本文对照原件,校订全
    部信件,将串换的信件予以恢复,并参照相关史料,对信中提到的人物、事件等作了详细注解。
  • 周作人研究
  • 余存哲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6): 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25 年 8 月 17 日《京报副刊》第 241 号载有一篇题为《教育部家长会议亲闻记》的文章,署名
    “新铭”。结合署名习惯、刊物信息、周作人日记及回想录等因素来看,“新铭”当是周作人笔名,该
    文则是新发现的一篇周作人重要佚文。《教育部家长会议亲闻记》记述了“女师大风潮”中的一隅,
    这篇史料文献的挖掘对于完善“女师大风潮”中周作人的经历与立场,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 周吉宜 周一茗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6): 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郑德音是 1925 年北京“女师大风潮”中 6 名女学生“干将”之一,后加入中共地下党并被派遣到
    苏联留学,国共合作破裂后回国参加地下活动,是 1930 年中共北方“左联”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执
    行委员),1932 年 5 月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其后郑德音本人、北方“左联”其他领导人孙席珍(中
    共党员、书记)、刘尊棋(郑德音之夫、中共党员、执行委员)以及郑德音的亲属多次向周作人请求救援,
    周作人除了经济上予以救助外,还转托易培基、许寿裳、蔡元培、胡适等人为郑德音获释进行多方努力。
    郑德音于 1934 年 2 月出狱,随后多次到八道湾 11 号周宅向周作人致谢。本文通过对与郑德音相关的
    史料进行汇集和解读,从一个侧面揭示了 20 年代末、30 年代初周作人与中国“左翼”文化人以及国、
    共两党的关系。本文的依据为影印本《周作人日记》、周作人日记原件、周作人致许寿裳书信影印件和
    周作人藏信原件,其中周作人 1935 年日记有关内容和周作人藏信的有关内容均为首次发表。
  • 止庵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6): 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周作人的一生中,汤尔和是极少数对他产生重大影响,使之愿意追随其后的人之一。可以说,
    不了解汤尔和,就很难了解和理解周作人,尤其是他 1939 年以后的一系列行事。然而迄今有关汤尔和
    的研究,有关汤尔和与周作人的关系的研究,尚嫌薄弱。本文根据若干首次披露的文献,包括汤致周
    的信件、汤周唱和诗等,并结合周作人相关日记记载和回忆文章,对于汤周关系做了梳理。
  • 香港文学研究
  • 王宇平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6): 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周立民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6): 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香港文学研究
  • 杜 英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6): 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夜之夜》(1957)的文本细读入手,讨论 1950 年代香港作家昆南小说现代香港作家派
    品格塑成的诸多问题,包括文化资源及其转化、形式创新及其限度、意义生成及其机制等。本文认
    为该小说在文本内部与其他文本符号构成相互指涉,如昆南的诗歌、艾略特的诗歌、无名氏的小说 ;
    在文本外部有香港文化冷战的历史语境、文艺报刊出版体系等多种因素介入其文学生产。但昆南既
    未复制美国冷战现代主义背后的美学政治,也未仿效艾略特的抽象风格与宗教主题。昆南挪用艾略
    特的诗歌来书写其时殖民地中国青年的生存苦闷。同样是反复摹写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艾略特提
    供给现代人逃离空虚的途径是肉身凡胎与神圣之光相遇的一霎那,而昆南展现的是自我生命意志在
    人间大飞扬大跌落大愤懑的狂酣恣意。
  • 史料
  • 包天笑 黄 诚 整理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6): 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