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0年, 第12卷, 第第1期期 刊出日期:2020-02-18
  

  • 全选
    |
    对话
  • 黄子平 钱理群 李浴洋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1期): 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时间:2019年10月27日14:30—17:30地点:北京首创郎园Park·兰境艺术中心主办:活字文化嘉宾:黄子平、钱理群、赵园、陈平原、董秀玉、吴晓东、杨联芬、贺桂梅主持:李浴洋   李浴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在这个非常别致的文化空间中聚会,举行"同时代人的文学与批评"主题论坛。活动缘起是在座的黄子平教授最近由"活字文化"策划出版了一本新著《文本及其不满》。我们接下来的对话将主要围绕这本新书展开,同时也会延伸到黄老师其人其学,以及铭刻在他的人生经历与写作生涯中的"八十年代"。
  • 郭沫若研究
  • 海客甲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1期): 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这组通信,内容是沟通1958年版《鲁迅全集》编辑中的注释问题,通信时间在1955—1957年间。共4封6页,其中冯信2封,郭信2封,另有两次郭给冯的回复直接写在对方来信上,所以郭信加回复合计为4次。为方便阅读,整理时将它们分作了4题。整理悉据原信,不作任何改动。辑录者在信中加注,则用[]说明。(题1)郭沫若致冯雪峰信,毛笔书于中国科学院竖式纸笺。此信落款时间为9月16日,未记年份,按辑录者理解视为1955年,排在最前。
  • 廖久明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1期): 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鲁迅逝世后不久,文坛爆发了郭沫若、茅盾谁为"文坛领袖"的论争,孔另境、阿英、郭沫若等十余人参与其中。根据相关史料可以肯定地知道,郭沫若、茅盾当时都没有当"文坛领袖"的想法。通过梳理论争过程和检讨论争言行可以知道,此次论争爆发的原因是:尽管在外来因素干预下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文艺界因为"两个口号"论争而激化和表面化的矛盾并未消除,所以仅仅因为孔另境批评文坛现象的文章便导致"文坛领袖"论争的爆发。通过检讨刊载论争文章的载体可以知道,《大晚报·火炬》编者崔万秋,尽管通过此次论争使文坛呈现出"跃活之相",却使凭借外来因素暂时平息的文坛再次爆发论争,使其成为"两个口号"论争的"余波",可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立报·言林》的加入也应该这样看待。此次论争本身只有负面意义,它的正面意义在于其研究价值:通过考察此次论争,可以了解鲁迅逝世以后的文坛现状,从而知道之前对《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发表后文坛现状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 邹佳良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1期): 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一二"政变前后,武汉国民政府仍试图以政令、党纪和宣传使蒋介石服从,对蒋是否采取军事行动却一直犹豫不决。郭沫若认为这些举动是向反革命妥协的表现,并在《脱离蒋介石以后》中对之进行批评。因而,《脱离蒋介石以后》具有声讨蒋介石与批评武汉国民政府妥协行为两方面的写作动机。对两者的批评,郭沫若都用了直接声讨和隐微批评这两种批评策略,由于批评对象不同及个人经历、处境等方面的原因,具体的表述方式又不尽相同。
  • 杨兴玉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1期): 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郭沫若的灾害文学书写,融会了灾种性质、文类特征与作家的生命体验。初登诗坛,其水灾书写因诗歌文体与水乡记忆而生成了古韵悠长的抒情性;留学东瀛,其震灾书写因散文体式与地震体验而获得了震撼人心的写实性;投身抗战,其火灾书写因戏剧文类与火灾元素而产生了冲突激烈的戏剧性;主持政务,其旱灾书写因旧诗体例与悯农传统而传承了心忧黎元的人民性。
  • 史料
  • 金传胜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1期): 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郭沫若研究
  • 柳晓珊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1期): 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材料的出现往往能引发研究态势的异动。新见胡风日记(1937年10月至1941年4月)即是一种具有多方效应的文献,其中多有知名文化人物以及各类文化活动的记载,"胡风与郭沫若"的话题即是一例。这些日记提供了不少可供郭沫若年谱采信的新内容和新方向;而就关于郭沫若的实际记载而言,始于"不快之至"的心绪,止于"喝酒""喝茶"一类融洽怡怡之境,其间虽有不少空白点,却也恰巧呈现了两人之间一段有意思的交往。鉴于目前关于"胡风与郭沫若"关系的探讨尚比较薄弱,这种阶段性的梳理也就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 周作人研究
  • 胡士然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1期): 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署名"不柯"的白话文《劝绍兴妇女不要缠脚》,连载于《绍兴白话报》1903年第9、11、13、18、20号。经考证,这是目前所知周作人最早见诸报端的白话文。周作人"哀妇人"的思想和"人学"观念,在文中已见雏形,他一生对妇女问题的密切关注也由此发轫。同时,该文作为周作人早期的白话文写作实践,对于理解晚清至五四白话文体的嬗变,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 史料
  • 宫立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1期): 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周作人研究
  • 陈言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1期): 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清季以来考古学、碑学的不断兴盛,使得书法取法对象不断扩大,最终改变了千年以来帖学一统天下的格局。晚清以降,西方人和日本人参与了中国的考古活动,和对中国美术史的撰写,他们把美术的范畴从原来的书法绘画扩展到了金石学领域,以及20世纪前后发现的西北简牍和敦煌经卷,从而改变了民国以来中国知识人对美术的理解。本论文把周作人放在清季以来碑学的发展脉络中,梳理他的访碑校碑工作和藏鉴金石拓片的日常生活,检视他与朋侪间的金石书画往来,在碑学谱系中重构他与晚明文人的亲和关系,并且以沦陷时期周作人与碑学谱系的关联性,探讨他的传统观以及出处进退的态度,来阐明文类杂糅的周作人其思想与审美观形成的源头,同时指出以跨文化阐释为路径来诠释周作人及其同时代人的必要性。
  • 史料
  • 易彬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1期): 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周作人研究
  • 李林松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1期): 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周作人在创作《知堂回想录》时,旁征博引。通过对其引用数量、引用内容的考察,发现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现象。首先,通过对其引用的章节数量的考察,发现《知堂回想录》中"炒冷饭"和"搬运工"的内容远远大于"原创"的内容,从而推断,建国后,晚年的周作人创造力衰退;对引用来源数量的考察,可以窥见周作人的阅读史以及观念来源;对其引用类别数量的考察,可以大致看出周作人的性情趣味以及知识结构。其次,就引用的内容而言,通过对其重复引用、大篇幅引用、特殊引用的考察,可以发现周作人复杂的心理内涵,趣味,情感,"亲友圈"关系之亲疏,甚至史料的考证。《知堂回想录》看似平淡的引用,蕴涵着深刻的心理内涵与重要的史料价值,对周作人思想、趣味、情感的考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人们耐心咀嚼。
  • 书评
  • 王本朝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1期): 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史料
  • 陈思广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1期): 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子夜》自1933年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至今,主要有三个版系:一是1933年1月至1951年12月开明书店版系;二是1952年9月至今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系;三是1982年7月至今的其它版系。这三个版系呈现出《子夜》出版的主要格局。《子夜》经开明到人文社截止2019年6月单行本的总印数2486800册,已知全部总印数2523800册。《子夜》的修改主要集中在人文社1954年4月版和1960年4月版,共修改1543处。其中,第十五章改动最多,为180处,约占全书改动的11.7%;第十九章改动最少,为39处,约占全书改动的2.5%。修改性质可分为四类:审美性修改、精确化修改、称名修改和外来语修改。前二类修改共1489处,占总修改比例的96.5%,后二类修改共54处,仅占总修改比例的3.5%。审美性修改中,关于标点符号的改动,不仅有提升文学性的用意,还有语言规范化的意图,但重要的几处字节句段的删改看似"合适宜"却有损情节的真实性与细节的丰富性;精确化修改总体准确生动,推敲到位,增强了文本的艺术表现力,体现出茅盾高超的语言艺术驾驭力;称名修改虽不成功却"合时宜";外来语修改在实现语境的通行化方面,各有得失。茅盾对《子夜》进行全方位的细致、认真且严谨的修改,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作品的艺术性更臻完善,兼及表述的"合适宜"与语境的通行化,虽有遗憾但得远大于失。
  • 张伟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1期): 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袁洪权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1期): 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