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0年, 第12卷, 第第2期期 刊出日期:2020-04-18
  

  • 全选
    |
    特稿
  • 陈思和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2期): 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谢龙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2期): 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五四研究
  • 张武军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2期): 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在胡适等人的影响下,新旧文化之别主导着有关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叙述,认为提出新文化、新文学的老师影响了学生,从而形成新文化运动,继而促使了五四运动的发生。然而从看似"旧文化旧文学"的代表却又实际领导和发动了五四的《国民》和国民杂志社出发,我们看到了一幅不一样的"运动"图景。"国民运动"才是这一运动的本质,之后的继续向外"国民运动"和回归校园的"学术文化"和"文化运动"才是后续"运动"的分歧所在,"动"和"静"是焦点所在。"新文化运动"并非"新文化"扩展而来的运动,而是针对向内回归校园和学术的"文化运动"所提,是新的文化运动之意。上海国民党人正是基于此最早提出和使用"新文化运动"这一概念,陈独秀和《新青年》脱离北大,加入上海"同志诸君"阵营,才使得他和《新青年》汇入新文化运动的滚滚洪流。作为国民运动的"五四"和走向国民革命的"新文化运动"是运动的逻辑所在,亦是我们理解后续国民革命的关键所在。
  • 刘春勇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2期): 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试图在长时段视野下打破固有的史学阐释框架,提出"平行—会合"的阐释范式和"两次文艺复兴"假说,即迄今中西各经历了两次"文艺复兴"运动,第一次始于唐宋变革之际,晚明则是第二次的起点,此后,中国从"主静"的世界迈进了"主动"的世界,西欧也同样经历了性质相近的两次文艺复兴运动。辛亥及五四,恰逢这两股性质相近的文艺复兴"会合",于是奏出了历史最强音,创造出了"力行实践"的伟大历史,鲁迅则是这一历史中最杰出的实践者与行动者。
  • 施蛰存研究
  • 王攸欣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2期): 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施蛰存小说《鸠摩罗什》据佛教史籍和《晋书》中的鸠摩罗什传进行创作,他站在新文化、新文学立场上,认同西方现代对于人性的深刻认识,致力于小说艺术的创新,改变了叙事方式,虚构了重要情节,塑造出新的人物形象,大异于史传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力图写出普遍的人性本真状态,显示了现代性叙事追求;另一方面却背离了史传对于鸠摩罗什个性的记录,远离了历史真实。作为小说艺术,有得有失。作者在几个文本的对读、比较、辨析中阐发其人性、文化蕴涵。
  • 虞云国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2期): 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付祥喜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2期): 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施蛰存研究
  • 宋战利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2期): 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山楼金石百詠》是施蜇存金石学研究著作,诗、论结合,考证甚详。此次发现的稿本,是1970年代蜡纸自印本和此后公开出版文集的祖本,保存了创作原貌,意义很大。同时,围绕祖本的发现,搜集到相关未曾公开发表的信札等,由此引出施氏与李白凤的友情,并对白凤的学术成就作一简要钩沉。
  • 台静农研究
  • 叶孝慎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2期): 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一批最新发现的原始文档,证明台静农的入党在1926年而非1930年左右;证明台静农的第二次被捕是因为潘漠华"住的地方是机关"不能暴露,只能说是寄宿在台静农寓所;证明台静农的第三次被捕是受范文澜牵连,范文澜的被捕又是因为国民党当局死追我党经费去向;完全是为了正本清源、去伪存真,用台静农研究中的补空洞、除盲点来彰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正道,只能是多一些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少一些哗众取宠、浅尝辄止。
  • 王翠艳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2期): 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村落》《桃林》为台静农1937年7月9日发表于《京报·泥土文艺》的两首新诗,未见于目前两岸发行的各类台氏作品集与年谱资料,应属佚文。二者既是目前所见史料中台静农最后的新诗创作和1931—1937年间仅有的文学作品,同时也为确证台氏与左翼文学团体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第一手文字资料。在写作艺术方面,两诗上承台氏乡土小说余韵,但更具古意与哲思;而以花取譬的手法及对桃花意象的偏爱,则与其晚年旧体诗写作的意象与心绪一脉相通。在台氏创作史上,两诗有着承前启后的过渡意义。
  • 沈闪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2期): 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5年10月,《台静农全集》由海燕出版社出版,共11种13册。其中,第13册为《台静农年谱简编》,这是海内外第一部关于台静农的年谱,其草创之功,自不待言。但它实在过于简略甚或简陋,有些作品信息未加著录,或著录信息不够全面、准确。为使《台静农年谱简编》更加完善,根据已掌握的资料进行补订。
  • 吴兴华研究
  • 孙连五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2期): 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吴兴华和宋淇的文学趣味、文学观念是基本一致的,他们在1940年代最关注的文学群体是京派。从吴兴华、宋淇对京派文学的考察来看,他们的态度相对冷漠。这主要是由三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抗战时期沦陷区闭塞的文化环境限制了他们的文学视野。二是知识结构和文化取向的代际差异造成了他们与京派的文学分歧。三是与吴兴华、宋淇鲜明的个性气质有关。
  • 李阳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2期): 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诗人学者吴兴华是1940年代中国诗歌界的一个传奇,也是抗战时期北平沦陷区最重要的诗人,但直到80年代中期以后方被世人所知并得到一定的研究。本文以"梦的世界"与"醒的世界"为观测点,对吴兴华的战时书写心理症候进行初步、粗略的诊断,指出诗人在40年代前期的创作,既有借咏古以影射沦陷时局的考量,亦存在大时代下群体性意志与个体性心声的辩证博弈与痛苦挣扎。诗歌以及对于诗歌的美学信念本身也成为诗人乱世之中的唯一慰藉与依托。另一方面,对吴兴华书写心理的穷究、梳理,在更大意义上,还有助于我们"同情"地"理解"40年代前期沦陷区知识分子复杂、难言的心理状态。
  • 路翎研究
  • 黄子平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2期): 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超宇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2期): 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个性解放"本是五四时期的诉求,时隔20多年路翎在《财主底儿女们》中重新提出这一命题,在国统区沉闷压抑的思想文化氛围中掀起了波澜。在"七月派"看来,"封建主义"和"个人主义"形成了对"个性解放"的压抑机制,为了实现"个性解放",首先应该批判"个人主义"。路翎在《财主底儿女们》中确有此意图,但蒋纯祖的"个人主义"非但没有被克服,反而使"个性解放"的张扬达到了失控的程度。另一方面,"七月派"强调克服客观对象以服务于主观,又给路翎的"自我扩张"式书写以重要的理论支援。最终路翎笔下的蒋纯祖就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一副"个人主义者"的面貌。《财主底儿女们》由此真实再现了知识分子在"个性解放"与"个人主义"之间的艰难挣扎,呈现出历史褶皱深处丰富而复杂的心理冲突与情感世界。
  • 学术随笔
  • 张泉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2期): 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史料
  • 陈思广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2期): 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包天笑 黄诚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2期): 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回应
  • 朱正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2期): 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