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0年, 第12卷, 第第3期期 刊出日期:2020-06-18
  

  • 全选
    |
    特稿
  • 钱理群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3期): 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周立民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3期): 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海上花列传》研究
  • 刘云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3期): 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晚清吴语写作的繁盛,是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本文希望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晚清历史文献与海外圣经公会和传教差会的原始档案,梳理分析19世纪传教士吴语著译对处于同一历史时空中的沪上文人吴语文学创作产生影响的可能途径,进而探索近代从《何典》开始、包括数量庞大的传教士方言著译实践、最终以《海上花》为高峰的吴语文学创作热潮,是通过何种历史文化网络被联系在一起、并最终形成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传统的,以求对晚清方言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清末民初文学语言变革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
  • 刘进才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3期): 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五四文学革命落潮之后,伴随着整理国故的文化思潮,一批文化及文学典籍得以标点、整理与重新出版,汪原放标点的《海上花列传》1926年由亚东图书馆出版。鲁迅、胡适、刘半农、赵景深、阿英等对这部吴语小说赞赏有加,新文学阵营内部对这部文学经典的发掘,也让人们重新发现了吴语文学的独到魅力,意识到方言文学的合法性。1980年代初,张爱玲用国语注译《海上花列传》,又一次让这部淹没已久的经典作品焕发出它自身的神采。拉开长时段历史观照百年文学,方言文学的写作传统可谓绵延不绝,金宇澄的《繁花》分明延续了吴语写作的血脉。
  • 杨晓林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3期): 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上花列传》与《天香》,一个是海派文学早期代表作品,一个是当代海派文学代表作家王安忆的近作。两部作品都别有意味地选择了"江南私家园林"作为重要场景之一,作为一个具有典型江南风格的建筑,这样的空间选择具有别样的深意,"园林"在实体意义上提供妓女和绣娘的生存空间的同时,也负载了作者面向传统的叙事追求,呈现了现代化、商业化浪潮下文人性被挤压的现代性面孔。
  • 张恨水诞辰125周年纪念
  • 熊玫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3期): 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张恨水长篇小说《啼笑因缘》讲述了主人公樊家树与三位女性之间的情爱纠葛。小说在主人公情感关系的处理上,有意设置了姻缘难成的曲折情节,实际上暗含的是"姻缘"难成的文化、社会"因缘"。整部作品表层似在讲述爱情故事,实际上其指涉又远远超越了一般通俗小说的爱情叙事框架。小说在介入不同阶层对话可能性的过程中,阐释了彼时社会生活中姻缘幻象的断裂生成。具体而言,幻象叙事之断裂生成于审美定位、情感期待、价值理念三个层面。
  • 李思逸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3期): 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透过引入铁路旅行的经验视角,分析、解读张恨水《平沪通车》中的艳遇与骗局,以此揭示现代主体面临的困境。车厢作为新型的移动空间,既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是生产叙事的装置;车厢内与陌生人的邂逅既是铁路旅行的普遍经验,也是建构现代主体的重要机制。在此脉络下,《平沪通车》不只是一个包含传统道德说教的现代传奇故事,其对铁路旅行的刻画指向了现代社会中抽象体系与陌生他者所蕴含的风险。男主角胡子云上当受骗并非是因为固守传统,恰恰是遵守了现代的规则,才在理性的推论中得出了不合理的结果。张恨水塑造的女骗子柳絮春,除了象征现代性的欺瞒与可怕外,更是体现了现代主体的本质特征——颠覆流动、无法界定。
  • 谢家顺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3期): 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著名报人、作家张恨水由于其记者身份,结交了众多社会名流、文人雅士。作为一位政治上中立、文学创作上独立独行的写家来说,这无疑是难能可贵的。梳理张恨水与现代作家交往的点滴往事,对从更深层面了解作家,丰富现代文学史料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钩沉张恨水与刘半农、徐志摩、丁玲的或"道义"之交或"神交",以求证传统文学与新文学之间并不排斥反而具有一种互通性。文末所附短文均为现有《张恨水全集》未收录,属于张恨水佚文。
  • 批评
  • 刘春勇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3期): 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试图在长时段视野下打破固有的史学阐释框架,提出"平行—会合"的阐释范式和"两次文艺复兴"假说,即迄今中西各经历了两次"文艺复兴"运动,第一次始于唐宋变革之际,晚明则是第二次的起点,此后,中国从"主静"的世界迈进了"主动"的世界,西欧也同样经历了性质相近的两次文艺复兴运动。辛亥及五四,恰逢这两股性质相近的文艺复兴"会合",于是奏出了历史最强音,创造出了"力行实践"的伟大历史,鲁迅则是这一历史中最杰出的实践者与行动者。

  • 王今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3期): 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十五小豪杰》是晚清极具影响力的翻译小说,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梁启超翻译的前半部分,忽略了罗普翻译的后九回。罗普是康有为的嫡传弟子,清末民初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政治上,他与梁启超的"新民"理想一脉相承,希望通过小说来改良社会;而在文学方面,他又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和审美追求,两者相融合,便形成了他独特的翻译理念。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他通过翻译和改写,将原著中的一位中年妇女改成了妙龄少女,并安排她和其中一位少年豪杰发展了一段浪漫关系。这个改写,既体现了他对于"新女性"的想象,又反映了他的文学志趣。在这背后,一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有关,将异域的事物本土化的结果 ;另一方面又可能受到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小说"志士美人"模式的影响。罗普的《十五小豪杰》翻译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中极其有特色的一次尝试,也为后来者的翻译和创作提供了资源。
  • 费冬梅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3期): 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林语堂和邵洵美是现代文化史上的知名人物,也是重要的出版家和编辑家,他们的相识、合作和疏离对现代出版业和现代文学流派的生成及演变有重要影响。1930年代初,林语堂和邵洵美因参与发起国际笔会中国分会相识,后又合作创办在现代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论语》,两人一度有密切合作。后因杂志所有权归属问题及经济利益之争,两人爆发冲突。林语堂离开《论语》,另创《人间世》,并与邵洵美、章克标等人展开论争。这场论争是30年代小品文之争中的一个分战场,对这一时期文坛格局及文学流派的分化等产生一定影响,也体现了上海文坛商业气息浓厚的特色。
  • 梅潇尹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3期): 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一国文》课程是西南联大各院系大一学生的必修课,《大一国文》教材是西南联大极具特色的校编教材,尤其是将语体文引入课文并占有相当篇幅的编纂方式,充分显示出编者对"新文学"的历史意识和理论意识。本文梳理西南联大《大一国文》教材三次修订的版本和选目情况,以把握西南联大在新文学经典化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及其为现代文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所作出的贡献。
  • 书评
  • 马勤勤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3期): 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史料
  • 侯桂新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3期): 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思广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3期): 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攸欣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3期): 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史料
  • 王炳根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3期): 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包天笑 黄诚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第3期): 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