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1年, 第13卷, 第第5期期 刊出日期:2021-10-18
  

  • 全选
    |
    特稿
  • 王锡荣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5期): 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进入陕北,是一个存在诸多谜团未解的传奇。斯诺自己说,他到陕北是孤身一人,是宋庆龄介绍他去的。但实际上,他没有提到的是:与他同行的,还有马海德,陪同他在陕北访问,并充当翻译的是黄华。通过《冯雪峰全集》披露的材料可以知道,实际上斯诺前往陕北的真正背景,是中共中央到陕北后,因为收到鲁迅和茅盾对红军东征的贺电后,即指令冯雪峰前往上海开展工作,同时要求他物色有影响力的公正的记者和医生送进陕北。冯雪峰到上海后,通过鲁迅联系上宋庆龄、史沫特莱等,及通过他们推荐了斯诺和马海德。后由冯雪峰安排,通过董健吾、刘鼎,把他们送进陕北。
  • 茅盾诞辰一百廿五周年纪念
  • 刘春勇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5期):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席卷全球,标志着整个世界从持续了100多年的亚当·斯密主义自由放任的世界体系向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的统制主义体系转变的开始。大萧条的主要起因是金本位制,而中国因为使用的是银本位制,因此在大萧条最初阶段经济不但未受到冲击,反而因为国际银价的下跌而小有繁荣,但随着各国国币制度的调整,1931年,国际银价上涨,同时又由于日本政府转嫁大萧条对本国的冲击而发动的"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加之本年度的长江大洪水等诸多因素,最终被卷入大萧条当中。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等一些列小说对这个时期的大萧条重灾区"江南(包括上海)"进行了全景式的文学描写,十分准确地记录了大萧条时期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地区——江南的真实面貌。由于大萧条对世界各国及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社会各知识阶层都在关注和讨论大萧条及世界与中国的未来走向问题,但代表不同阶层的知识人所持的主张各不相同,茅盾由于其左翼身份,自然而然地认同了苏联模式和苏联道路,在《子夜》等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充分接受了瞿秋白、沈泽民等左翼文艺领袖的指导意见。因此,其小说显现出了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这种意识形态性同茅盾对大萧条的实际调查之间往往又会形成某种非常有意思的悖论性,从而形成了诸多文本缝隙。本文就是企图从这些文本缝隙入手,从经济史学的角度将茅盾的文本放置于全球史的视野当中重新审视,希求某种新的解读的可能性。
  • 刘锐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5期): 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见茅盾佚文《文艺工作的现实性,计划性,和组织性》刊于1946年5月29日香港《愿望》周刊第19期,是茅盾1946年赴港粤期间一篇重要的文论。通过此文可以观察1945年"文协"策划的"寿茅"活动所带来的效力,也可看到茅盾文艺观在"文艺大众化"运动中的嬗变,同时,将此文跟茅盾此次赴港粤期间的诸篇演讲结合,与《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进行比勘,可窥《讲话》的南渐。此外,这篇文论中茅盾还表达出了其对未来文艺制度的愿景和构建雏形。
  • 黄芳 庄舒雯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5期): 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支持创办的外文刊物,1946年12月31日至1950年2月1日在香港出版的英文双周刊China Digest(《中国文摘》),不仅发表了大量政治宣传文章,也对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解放区文学进行了集中译介与传播。该刊1949年1月11日第5卷第6期刊载了一篇署名"Mao Tun"的英文评论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Chinese Novel (《中国现代小说特征》),为《茅盾全集》所失收。该文体现了作为文学译介者的茅盾积极传播中国现代文学的多样化文化实践活动。
  • 张元珂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5期): 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高的白杨树》是茹志鹃的第一部文集。出版后,茹志鹃即赠送茅盾一册。茅盾以传统眉批方式对之边读边评,从而生成了该文集的另一个版本:茅盾眉批本。这部留有茅盾亲笔勾画、点评痕迹的特殊版本,对于认识与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茅盾的审美趣味和文学批评思想提供了典型案例。本论文首先梳理该版本的点评情况,并由此出发,对茅盾在"十七年"时期的眉批实践作系统研究,认为:茅盾的这些点评立足于具体文本,并从一己阅读体验出发,不仅对其创作得失做出客观评价,还以此为出发点,指出五六十年代文学创作的弊端,故与同时代那些歌功颂德的文学创作或评论相比,茅盾文学评点的文学史意义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从动机来看,茅盾把批注当做一种重新建构自我与文学关系的对话方式,是表达自我艺术观与审美趣味的隐秘通道。茅盾在眉批中所展现出的艺术趣味和独立思想,至少表明"十七年"时期的文学批评并非铁板一块,特别是像茅盾这样身兼国家要职和评论家于一身的文学界要人,其文学评论的思想与风格也并非完全失去个体的独立性。
  • 王士杰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5期): 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79年秋,美籍华人学者时钟雯专程赴京访问茅盾等5位中国著名作家并拍摄纪录片《回春曲》。由于茅盾存世影视资料极少,这段可睹其容、能闻其声的视频尤显珍贵。本文将访谈茅盾的7分多钟视频转换为文字实录,试述其价值,追溯其拍摄前后,并介绍《回春曲》在当年的影响。
  • 鲁迅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下)
  • 李冬木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5期): 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论探讨安特莱夫中篇小说《七死刑囚物语》日译本与鲁迅的关系,在通过鲁迅书信和《周作人日记》还原鲁迅委托周作人在东京购书这一环节的基础上,又从文本层面考察《七死刑囚物语》主人公之一、雇农"伊万·扬松"这一人物形象与《阿Q正传》人物塑造之关联,发现阿Q的许多特征,尤其是在"大团圆"结局中面对死亡时的心理表现,与安特莱夫笔下的"伊万·扬松"有一定的相似性,在论证日译本《七死刑囚物语》应列入鲁迅"目睹书目"的同时,也通过鲁迅读取该作品的着眼点,揭示《阿Q正传》的独特性亦源自作者观察生活、汲取素材的独特眼光。而这一点,在鲁迅的阅读与创作关系当中具有普遍性。

  • 赵京华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5期): 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聚焦《阿Q正传》在日本近一个世纪的跨文化传播,分别梳理文本翻译、戏剧改编和学界研究三个方面的情况。重点考察日本人认识的三条路径,即反思阿Q表现中国人乃至人类普遍的性格弱点,强调其与现代革命的深层关联,以及从亚洲历史经验出发肯定其体现"千古之民"生活智慧的思考路径。力图透过以上分析,重新认识文学经典的存在价值和特有力量,加深理解鲁迅文学丰饶的世界意义。
  • 郑依梅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5期): 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鲁迅从留学日本时代起已是夏目漱石文学的热心读者,这份敬佩与喜爱集中体现在他在1921—1922年间与周作人共同编译的《现代日本小说集》中。鲁迅选择翻译夏目漱石《永日小品》中《挂幅》与《克莱喀先生》两篇,并以直译方式竭力还原漱石文学的原本风貌。他在译介作品的同时,也对其"低徊趣味""有余裕的小说"的文学主张加以介绍并表示欣赏。而在其后鲁迅对漱石"余裕"观的吸收与改造,则体现出他翻译外国文学的本心。
  • 张哲暄 潘世圣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5期): 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鲁迅先生的印象》是日本现代女诗人、小说家森三千代于1947年发表的回忆录。这是一篇非常珍贵的"自传体回忆"类鲁迅史料,但此前却一直所在不明,真容未见。森三千代及其夫君于1928至1929年间居留上海数月,其间与鲁迅结识交往。回忆录具有自传性记忆文本的典型特征,"写生""记录""纪实",内容浓密且可证,在异邦人和旅行者视线下,把捉大量"事实""细节"的空间表象,形成了文本的历史资料价值;作者又以女性诗人的敏锐纤细,通过多点透视方式捕捉和描述不同瞬间的鲁迅,凸显了其鲁迅记忆的丰富面向;而毕现心灵和情感历史动态过程的写法,展示了其与鲁迅及中国文坛交流的心灵契合,甚至成为日后其"反战"立场的内在依据之一。
  • 李静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5期): 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鲁迅其人其文在中文互联网上的存在形式及其文化意涵,为观察文学经典与新媒介的碰撞融合提供了典型个案。通过择取鲁迅语录的"数字化"运用方式、《故乡》的接受状况及其写作传统的嬗变以及《野草》的"新感性"三个角度,本文既指出过于日常化、数据化的使用方式对于时代精神生活的影响,同时又试图寻找文学经典与当代生活的接榫点,探究新技术在形塑文学"新感性"方面的作用。深受互联网世界欢迎的鲁迅其人其文构成了当代个体连接他人、国族、现实与精神的"原典",为日益景观化的新媒介提供了可资参照的思想坐标。
  • 汪成法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5期): 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矿产志》是鲁迅早年参与纂写的一部地质学专著,是研究早期鲁迅的重要文本依据,也是研究当时中国地质学发展程度的重要参考。但现在印行的各种版本中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文字细误,尤其是历史地理知识方面的失误比较突出。这与鲁迅著作出版中编校严谨不足有关,也与鲁迅研究者主要是人文学科知识背景有关,希望有更多自然科学知识背景的学者加入到鲁迅研究中来。
  • 批评
  • 宋雪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5期): 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和胡适分别提出"中国的文艺复兴"说,借西学资源阐释中国学术思想。"文艺复兴"概念源自西方,在华西方学者的观察与言说,则提供了中西交流中的另一种视角。瑞士学者王克私将新文化运动称作"中国的文艺复兴",就此展开系统的学术论述,并在燕京大学的教育实践中进行延伸,体现出立足现实的时代意识和学术旨趣。中西学人围绕这一话题的对话与互动,也反映出近代"西史东渐"背景下知识谱系建构中的多元图景。
  • 张欢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5期): 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的信念》的创作时间点连接着丁玲"西北战地服务团"的前线体验和回到延安后随即开始的机关生活。在文本叙事和问题意识上,既显现出某种线性的峻急和简单,同时也映照了根据地政权、知识分子、群众动员在最初缔结时的结构与方式。小说主人公及其所牵引的互文性人物之间,或相交或分岔的命运走向,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文本之间的细节和问题线索,同时透露着叙事者自身主体稳定性的差异。
  • 李会丽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5期): 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沈从文的《市集》是一篇描写乡村人赶集场景的散文,但它并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本文从作家的人生经历、作品发表经过、学界反馈以及创作观等方面探讨《市集》的文学性生成问题,呈现沈从文是如何以文学的方式介入到宏大历史叙述之中的。当代文学中也有不少作品描写到乡村集市,但因其本身所表征着的不同话语体系,造成两者在文本叙述上存在很大差异,较少有沈从文的叙述神韵。沈从文那种自然、坦诚的叙述语调是他文学生命观的外在体现,也是他对"心念兹、情系兹"、浑然天成的湘西生命个体形态的诗性表达。
  • 史料
  • 陈思广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5期): 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