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1年, 第13卷, 第第6期期 刊出日期:2021-12-18
  

  • 全选
    |
    特稿
  • 钱理群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6期): 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于历史的梳理与总结,大概可以作出这样的论断: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为起端,到第三个十年就趋于成熟,1940年代的文学达到了第一个高峰;而此后又经过种种曲折,到1980年代达到第二个高峰。两个高峰之间显然存在内在的关联,并有着共同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学经验"。在我看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集中体现了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的中国现代文学,它的第一大特质,就是"开放、包容性"和"独创性"。首先是开放、包容性。这就是1940年代末以沈从文为核心,包括汪曾祺在内的北方作家群所总结的三条"生路",即"打开中外文艺的界限",向东、西方世界开放;"打开新旧文学的壁垒",继承与发展中国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打开文艺与哲学及科学的画界",向多学科开放,追求文学、历史与哲学的有机融合。
  • 访谈
  • 张国祯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6期): 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2年3月底,我参加了在哈尔滨呼兰县城举行的大型"萧红创作学术研讨会"——萧红重返文学界视野后东北一次文化盛会。对萧红创作的研究正处在新的起点。此前香港学者公布了70年代末发现的萧红在港发表的短篇小说《后花园》《北中国》和长篇《马伯乐》第二部等难得文本;这些劫后遗珠补充了《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力作,勾画出萧红后期文学创作的轮廓线,我感觉到,需要重新认识萧红这位盛年而殁的作家创作所达到的深度。
  • 许杰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
  • 陕庆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6期):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无产阶级文学的理论论争是20世纪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重要的文化政治,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学的理论论争主要以创造社围绕"革命文学"的论战展开。许杰写于1927—1928年间的《明日的文学》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论争,但实际针对当时论争的诸多问题,不仅对当时苏联、日本的相关论述进行了别有意味的择取,而且其论述本身具有鲜明的思想特点:无产阶级文学作为功能和系统的关系,无产阶级文学发展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关系,知识阶级无产阶级精神意识的获得与自身教养、经验之间的沟壑等等,既呈现了当时理论论争的氛围和主要问题,也揭示无产阶级文学这一理论与实践恒久的难题。
  • 廖太燕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6期): 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我国的现代文学创作与评论,大学文学教育和多个领域学术研究贡献巨大的徐中玉、许杰和施蛰存三位先生同事相知数十年,但他们早年因《正气日报》结成的联结不大为人所知,他们在该报刊出不少文章,就某些文学现象或文学问题各抒己见,有些篇章形成了间接或直接的文字互助或交锋,对此加以研究有助于明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文学观念的异同和20世纪40年代的文坛气候,从而拓展和夯实现代文学史的研究。
  • 李跃力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6期): 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47年-1948年,复刊后的《读书与出版》展开了一场关于鲁迅《呐喊》尤其是《呐喊·自序》中的语言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由孙起孟开启,重点研究"鲁迅国文",因而更多关注鲁迅作品的语言修辞。孙起孟和读者围绕着《呐喊·自序》中的五个语言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许杰后来也忍不住厕身其中。许杰和孙起孟围绕其中的"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一句中"是"字的存废问题辨析探究,挖掘出"是"字所浓缩的鲁迅思想的变化,揭示出鲁迅用语的严谨与精准,呈现出了鲁迅语言特有的张力与潜能。他们对鲁迅作品语言问题的讨论,以小见大,无疑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可为当今的鲁迅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迪。
  • 王贺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6期): 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新发现的复旦大学档案馆藏许杰的一通遗札,对其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之前推荐欧阳维铸报考该校经济研究所研究生一事稍作钩沉,并以此为基本研究线索,参考其创作、文论及学生、助手等人的回忆文章,对其在复旦任教期间的文学教育实践及文学观念做一初步考察,以探究作为复旦大学教授的许杰的生平行止及与其创作、教育教学之关系,提出研究这一问题及展开《许杰全集》《许杰研究资料》《许杰年谱》等编纂、研究计划的重要性。
  • 徐志摩逝世九十周年纪念
  • 王从仁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6期): 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徐志摩入学"杭州府学堂",写有《府中日记》,似已成为定论,没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本文认定,徐志摩入学的不是"杭州府学堂",而是"浙江官立第一中学",因而徐志摩读中学时的日记,也不应该叫《府中日记》,应为《浙一中日记》。同时,本文对徐志摩小学毕业年份,考入中学和与郁达夫同学的年月,以及辛亥革命中,浙江一中停学时间等诸多问题,也作了详尽的辨证,对徐志摩考入中学的经历,作了全面的考索。
  • 方韶毅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6期): 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新发现的两张徐志摩与刘廷蔚庐山合影说起,通过郭子雄、刘廷芳、熊佛西等人的回忆文章,以及徐志摩、刘廷蔚的作品,梳理徐志摩、刘廷蔚1924年在庐山的经历及他们的交往。不仅为徐志摩生平研究提供了新的图像和文字材料,而且重新认识了刘廷蔚的诗歌成就,对于填补中国新诗史缺失的一页有一定的价值。
  • 傅雷研究
  • 瞿孜文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6期): 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告家长与小学教师》与《从张弦遗作展说到艺术与时代》是傅雷于1936年写作并发表的两篇短文,它们作为不一样的艺术写作文本,其背后隐现着傅雷不同的身份与心境,都有着傅雷艺术观的印记。
  • 李晓晓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6期):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钩沉傅雷发表于《前线日报》(上海临时版)1945年9月20日《晨风》副刊的佚文《热锅上的蚂蚁》。从《前线日报》(上海临时版)到《新语》半月刊,《热锅上的蚂蚁》是傅雷杂文创作历程上一个重要的转捩点。它作为一个文学事件的存在,不仅为傅雷杂文创作风格的形成与转变提供了新的认识视角,也为观察其身后的时代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作家理解窗口,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与历史意义。
  • 肖进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6期): 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傅雷1950年代初起致力于巴尔扎克作品的翻译,一度面临译作署名与出版困难与经济收入的危机。本文结合新见档案史料,尝试澄清傅雷被划为"右派"之后译作出版与署名的问题:首先,傅雷作为巴尔扎克翻译专家,其译作之所以可用原名出版,在于人文社以组织名义做出的努力,其原因有二:一为"辟谣",二为译作量大质优,不可替代。其次,傅雷译作出版的规格被降低,所译作品失去作为国庆献礼的资格,且实际上译作最后并未出版;再次,傅雷作为人文社特约译者,早期虽然待遇优厚,"反右"后逐渐恶化,作为一个缩影,以傅雷为代表的一批老翻译家在60年代的经济待遇值得关注。
  • 木心研究
  • 亚思明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6期): 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世界性美学思维的载体",木心风格的形成就传统渊源而言是"多脉相承"。他将"意识流"小说技法用于汉语诗歌,在介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形式缝隙里游刃有余地创作"对位"和弦。同时,木心的诗又是一种在语言的感性直觉与哲学的智性思辨之间取得微妙平衡的艺术。波德莱尔式的"矛盾修辞"和康德的"二律背反"构成木心透视人生的艺术手段和哲学依据,并以此来增进现代心智,践行"爱的艺术"。此外,木心"向后看"的审美现代性又与后辈学者的重新评估先秦诸子不谋而合,自然而然地承接先秦诸子的文化气脉,创造出最具文言古意而又脱尽陈腐之气的《诗经演》。种种诗学尝试证明木心绝非一个墨守成规的"文化标本"。
  • 周启星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6期): 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木心除了"木心"这个为大家熟知的笔名外,还使用过其他笔名。《美洲华侨日报·海洋副刊》是木心在1980年代投稿的主要报刊,木心在恢复写作初期,出于"试笔"及隐匿私人性的考虑,以其他5个笔名在该报刊发表了8篇文章,这些文章都与现有的木心出版物有着相当程度的关联,显露了作家在文学艺术观念上的一致性。挖掘和考释木心恢复写作初期的笔名及集外文,可探看木心恢复写作初期的创作心理及状态,也是全面了解作家木心其人其文的基础所在。
  • 批评
  • 孙浩宇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6期): 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国有传言章太炎曾作游戏笔墨,但极少见。《民国谑史》是"滑稽文"3篇,与一般游戏笔墨有所区别。从文本形式、背景及内容看,从写作情境及相关人事脉络看,此文确系章太炎集外文。
  • 张全之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6期): 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蒋光慈是现代作家中对工人运动关注最多的作家,他力求像报告文学一样如实呈现中国现代工人运动的壮阔景象,充分表达无产阶级革命的乐观精神,为此在《少年飘泊者》中大段抄录罗章龙的纪实报道《京汉工人流血记》。抄袭保证了对事件记录的真实性,但由于这些素材没有内化为作家的主体体认,所以与小说中的想象部分很难融合,导致其小说出现人物形象脸谱化和人物性格类型化的特征,所以如何处理"纪实"与"想象"的关系,是蒋光慈工运小说创作面对的最大困境。由于蒋光慈将民众解放和幸福的希望都寄托于工人运动,所以他将工人运动(革命)神圣化,使之成为一种"新宗教"。
  • 刘天艺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6期): 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30年前后"革命加恋爱"的创作公式,开启了革命与恋爱在文学中复杂角力的先河。巴金在这一时期先后创作了《灭亡》《新生》《爱情的三部曲》等一系列有关革命与恋爱的小说。然而在对革命和恋爱的表现上,巴金显示出不同于左翼作家的理解。通过描写青年人激情在革命和恋爱中的演绎,巴金完成了对两者的同构,进而实现从《灭亡》到《电》"用爱征服死"的光明主题。这也是巴金努力走出"革命"与"恋爱"冲突对立困惑的一个创作阶段,这一时期革命与恋爱题材的小说展示出他对两者独特的思考,以及其对的五四启蒙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 宋宁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6期): 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郭沫若历史剧《高渐离》的版本流变是"初刊本"→"初版本"→"群益修改本"→"文集本"。后两次的改版修改较多,剧作正文的文字改动分别达到554处和433处。这两次都"完全改换"了结尾,赋予不同的寓意;并不断修正秦始皇、赵高、高渐离等主要角色的设置;在许多细微之处进行了合乎文化逻辑、生活逻辑或思维逻辑的修改;对于戏剧语言进行了规范化、流畅化的修改。《高渐离》的修改,既凸显郭沫若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政治实践,也体现其在戏剧艺术上的精益求精。
  • 蔡东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6期): 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赵树理方向"确立以来,《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成为人们认知赵树理文学的特定起点,1943年以前的文艺创造以及"爱好文艺"与"认真地写"的赵树理之划分依据,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赵树理一贯秉持偏听性文体实践,试图在照顾多数听众生活习惯甚而生命需求的基础上,形成写故事的人、说故事的人与听故事的人之间的有效互动。这根源于所在乡村文化、教育与地域环境的影响,是民族革命战争中的切实创造。在新旧文化遭遇中,他一度被两种话语所左右,但在革命现实的感召下及时转变思想,辩证地发掘其中的合理性,于夹缝中构建自身的主体性。因其偏向传统的革命文艺精神,造就"出路"的内外紧张,但由此也始终能出入传统与现代之间,展开别具一格的文化实践与乡村变革的深邃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