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2年, 第14卷, 第第1期期 刊出日期:2022-02-18
  

  • 全选
    |
    特稿
  • 老 舍 著 王海龙 译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1期): 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王海龙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1期): 10-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老舍不仅是一位优秀作家,他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史评论方面亦有贡献。1946 年他应邀赴美,在纽
    约市政厅做了《论中国现代小说》的讲演。他在讲演中论述中国传统小说及现代小说发展的历史以及
    中国文学语言从文言到白话转变的意义。他也讨论了西方小说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及中西文学互动等
    问题。同时,老舍系统回顾了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历史及意义,评述了现代著名作家的实绩。老舍在
    演说中讨论中国作家从文学革命到抗战中走向战场走向民众宣扬启蒙及救国的意义,并展望新中国的
    未来,提倡文学的人民性,号召作家为读者、为社会进步服务。这篇讲演稿长期流落海外,此次将它
    迻译成中文,希望在国内学界引起重视并研讨其中呈现的老舍之文学史观和美学思想。
  • 鲁迅研究
  • 郜元宝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1期): 16-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鲁迅习惯于在创作、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不断修改其作品,这在历时 13 年的《故事新编》创作、
    编辑与出版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研究这部历史小说集的书名和部分小说篇名的修改情况,包
    括书名如何由《新编的故事》改为《故事新编》,小说《铸剑》的篇名的两至三次变换,《补天》《奔月》
    《采薇》篇目定名过程中的若干问题,特别根据存世手稿上的涂改痕迹,结合鲁迅思想创作的发展变化,
    以及相关日记和学术研究著作所提供的材料,深入探索《非攻》《理水》篇名如何从原来的“扶危”“治
    水”变化而来。最后通观《故事新编》8 篇小说篇名的语法规则与构思特点,希望通过这种细节的探究,
    触摸和展示鲁迅创作态度之严肃与文学思想之深广,为中国现当代作家手稿研究寻求一种可能的范式。
  • 陈文辉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1期): 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迄今学界研究鲁迅拟作《杨贵妃》,重在未完成的原因,忽视该创作计划本身及其实践。本文试图
    通过实证研究,阐明剧本《杨贵妃》是鲁迅拟作的唯一构想,当依孙伏园之说 ;与此相矛盾的诸种文
    体并行、构想变迁等说法均属误解 ;推定剧本《杨贵妃》第一幕、第二幕题名为《霓裳羽衣曲》和《谪
    仙怨》,第三幕则为孙伏园所说的《雨淋铃》;认为鲁迅在 1924 年西安之行后,将剧本《杨贵妃》的创
    作构想运用于小说《伤逝》的创作。作为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伤逝》,就其文体、情节结构、人物形
    象和取题诸方面所表现出的高度相似性而言,可视为《杨贵妃》剧本创作构想的替代性完成。
  • 符杰祥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1期): 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经过中日学者持续多年的探索,《造人术》的译介源流已经很清楚,但仍留下一些未解之谜。现
    在已知,鲁迅译文的作者“路易斯讬仑”就是 Louise Jackson Strong。但这位作者的身世、观念、信仰、
    创作经历与文学风格,仍一无所知。对于《造人术》作者的评价是两极的,原抱一庵的解说是“当时
    在该国读书界颇受宠爱的新晋作家”,周作人的看法则是“当系无名文人”。根据相关文献综合推断 :
    露易丝是与科幻小说大师 H.G. 威尔斯同时代的美国女作家,居住在密苏里州西北部的小城镇奇利科西,
    是新教路德教派教徒,德国与北欧移民的后裔。目前所发现的露易丝的文学创作,共有 12 篇,赞美上
    帝与爱是其基本立场。从女作家的写作立场回头重读《造人术》原作,“恶魔”与“怪物”之谜等许多
    问题可以获得理解。作为一个为大众杂志、家庭杂志、妇女刊物、儿童读物写作的美国女作家、儿童
    文学作家,Louise J. Strong 的文学创作及其所遭遇的“失踪”问题,是女性作家的共同命运。
  • 易彬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1期): 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1906年至1936年,鲁迅对荷兰文学作品《小约翰》的兴趣持续了30年,这是其全部著译活动中最动人的篇章之一。"鲁迅与《小约翰》"研究也一直在推进,激发了很多有意味的话题,不过细察相关文献层面的工作,疏漏、欠精确或待细化、待补充说明的现象还较多存在,诸如初次读到《小约翰》与着手翻译的时间、合作译者、语种等方面,都有较多可待辩驳或考订之处。对此展开论析,有助于更好地呈现"鲁迅译《小约翰》"的史实,同时,亦能适度完善鲁迅年谱撰写、全集编订中的某些细节。
  • 现当代新诗研究
  • 李朝平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1期): 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尘封已久的诗人邵冠华一度活跃于中国现代诗坛,受美国意象派诗人艾米·罗威尔(Amy Lowell)
    等人的影响,他将意象主义原则和技法移至中土并纳入自身诗歌实践。与罗氏同出一辙,邵冠华亦擅
    经由明喻来创制明晰、精确而硬朗的意象,并充分发挥其结构性功能与形态营构作用 ;假动词之手赋
    予意象以动感活力以及视觉冲击效果,并醉心于意象诗派素所推崇的自由诗形锻造。邵冠华的创作实
    践于凸显中国新诗意象主义脉络的同时亦展示了“现代诗派”乃至现代主义诗歌内部的多元景观。
  • 蒋士美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1期): 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一朵野花》的产生情境充满了复杂性,中西文化和诗艺的碰撞,时代生活的投影,个人生命
    体验和情感生活的纠结,俱在其中。回到诗歌所产生的历史现场,从中西诗艺及现实人生的角度考
    察其生成路径,《一朵野花》通过引入“荒原”意象重置了传统中国“野花”的意义,并显出独特
    的现代性内涵。《一朵野花》实际上蕴涵着陈梦家对中国新诗命运走向的深刻思考,揭橥了陈梦家
    实现诗艺转向及人生转向的内在原因,也为中国古典诗学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潮之结合提供了经
    验及启示。
  • 刘康凯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1期): 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抗战爆发后,诗人路易士流亡到香港,1939 年初又返回“孤岛”上海并滞留一年多,在此期间的
    活动在其自传中被一笔带过,也被研究界忽视。经考证可知,路易士这次返沪之初曾参与左翼文学团
    体“上海诗歌座谈会”的活动,但后者旋因其“附逆”传言将其剔除。随即他与复刊的汪伪机关报《中
    华日报》发生密切关系,并使用“苗猫”“李素”等化名在该报发表作品。这些作品在总体上沿续其战
    前写作风格,但有些作品表现出取媚日伪的倾向,证明当时路易士“附逆”的传言并非空穴来风。在
    诗学追求与现实利害的双向撕扯下,路易士表现出明显的矛盾和分裂。路易士的个案有助于触发我们
    对于文学独立性价值的限度与文艺从业者的责任伦理的思考。
  • 现当代新诗研究
  • 周 思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1期): 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诗人顾城之死使人们产生了对“童话诗人”之“童话”的质疑,“顾城现象”由此引出关于启蒙的
    许诺与失落、童话的纯真与危险的寓言。回到“童话诗人”一词形成的历史现场,彼时的诗人及批评
    家群体在“童话”之上寄予的启蒙期待与顾城对童话释义的差异便显现出来。前者希望借由其自然与
    天真的特质来治愈创伤并重新开始一个“新时期”,后者则赋予童话无始无终的时间观并塑造“无为无
    不为”的儿童形象,在解释历史暴力的同时成为了暴力的同谋。以告别过去的意识为共同起点的启蒙
    探索终究分道而行,童话话语内部的复杂与矛盾暴露出 1980 年代的历史症候,并成为启蒙歧路的起点。
  • 袁可嘉研究
  • 陈 越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1期): 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40 年代末,身为诗人和青年教师的袁可嘉写下了一系列关于新诗的专题论文,虽未能如愿出版
    这本拟题名为《新批评》的专著,但他有关新诗的综合性理论思考在当时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1980
    年代以来,随着上述论文重新以《论新诗现代化》为名结集出版,学界对其“新诗现代化”的体系构
    建及其思想内涵已有较多讨论,但由于该书在编辑过程对原刊本的内容有所删改,从而对相关论述不
    免会构成遮蔽或造成误导。本文在综述袁可嘉有关诗的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上,基于新的史料,即袁可
    嘉专论戏剧主义的英文文章《关于戏剧主义的笔记》(A Note On Dramatism),并对比与该文内容有所
    重合但并不雷同的《新诗戏剧化》和《谈戏剧主义》等文章的有关论述,试图对袁可嘉诗论中具有综
    合性意味的“戏剧主义”这个新批评意义上的诗学概念及其文化政治,做出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 曾祥金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1期): 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兼具诗人、诗论家和翻译家身份的袁可嘉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属于他的独特痕迹,但是目前
    学界对他的史料整理工作尚不完善,亟待进一步展开。笔者就新见袁可嘉求学时期(包括中学和大学)
    的集外新诗进行梳理和考释,希望能让学界更多地了解袁可嘉的早期创作以及袁氏诗歌风格的形成与
    变化,探讨作为诗人的袁可嘉的诞生,进而推动对袁可嘉和九叶诗派的相关研究。
  • 史料
  • 周吉宜、周一茗 整理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1期): 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1期): 1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