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2年, 第14卷, 第第2期期 刊出日期:2022-04-18
  

  • 全选
    |
    特稿
  • 李欧梵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2期): 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近现代通俗文学研究
  • 孙文成、 李 玲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2期): 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发掘和辨析大量史料文献的基础上,可以勾勒出《海上花列传》起伏变幻的传播轨迹,证实与
    学界定论相反,《海上花列传》在清末、民国的市场上其实销路颇广,并未“失落”。光绪年间,起初
    其销售状况不尽人意,但随后被多次翻印和发行,销量不俗,有一定影响力。宣统至 1926 年亚东本出
    版前,《海上花列传》陷入沉寂。1926 年,亚东本发行,在胡适的大力推介下,《海上花列传》声名显著,
    风行一时。《海上花列传》的真实传播情况,启示我们打破成见、更新认知,关注《海上花列传》被消
    解的古典特质,正视《海上花列传》被否认的文坛影响,并反思当前《海上花列传》研究的弊病。
  • 包中华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2期): 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63 年,包天笑与高伯雨曾发生论争,相关文章刊于香港《大公报》的《古与今》周刊,论争主
    要以毕倚虹晚清为官经历之真伪为中心。台北“中研院”近史所包公毅(包天笑)档案,存包天笑与
    高伯雨论争时的一篇手稿《谈毕倚虹答张猛龙》、1939 年《晶报》连载“钏影笺注《毕倚虹日记》”与《毕
    倚虹履历》。手稿、日记及履历均与论争有关,借此可以对毕倚虹晚清为官经历的一些史实、观点等进
    行考辨。从高伯雨到许礼平认定毕倚虹借“逸梅”之名写小传作伪,并曾“冒名冒籍”求学是对毕倚
    虹的冤枉,而手稿、钏影笺注及相关论著等所言也有一些史实错误。
  • 刘 鹏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2期): 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光绪三十年(1904)始,随着小说林社的创立和后来小说专刊《小说林》的创办,以徐念慈为核
    心的小说作家群逐渐形成。该小说作家群探讨小说的文学本质,对梁启超的小说功用主张进行纠正。
    此外他们总结小说的创作手法,讨论中国小说创作现状、发展趋势、改良方式等问题。他们的小说创
    作追求文学性与趣味性。该小说作家群使得偏离文学发展轨道的小说向其文学本质回归。后随着徐念
    慈去世、《小说林》停刊和小说林社倒闭,该小说作家群解散。
  • 战玉冰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2期): 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孙了红 1940 年代的居住空间入手,揭示作者当时物质生存条件的艰难,并分析作品畅销与
    作者穷困这一现实情况背后的悖谬之所在。突如其来的咯血症加深了孙了红的生存危机。而这生活上
    的种种困境,最终都以一种曲折的、以趣味外壳包含反抗内核的形式呈现于“侠盗鲁平奇案”系列小说。
  • 束慧能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2期): 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谈及家庭变革中的小家庭议题,以往研究多注目五四,上海的大众文学长久以来极少进入研究者
    的视野。而事实上,近代上海在工业化起步、中西新旧文化碰撞与冲击中,悄然发生着家庭现代性的
    演进,都市作家在紧密贴合都市生活的创作中表现出对小家庭的热切关注。《家庭》《新家庭》两份由
    都市作家主编和参与撰稿的休闲性家庭生活杂志,面向都市家庭发行,刊载了不少关于小家庭的创作,
    透露以西方“核心家庭”为蓝本的家庭改良倾向,并试图调和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构建中西融合的小
    家庭秩序,体现以家庭为中心的中产阶级式生活理想与价值观。他们的文学创作感性呈现都市家庭现
    代性演进的面貌,是考察近代家庭变革应当关注的层面。
  • 王宗辉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2期): 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一名从“现代”跨入“当代”的武侠小说作家,还珠楼主(李寿民)在共和国成立前后经历
    了一段漫长的创作转型过程。从成立之前“三则互文的读者批评”,到成立之后“三次正名的自我言说”,
    构成了还珠楼主的一段批评接受史。只是还珠楼主的创作转型并不成功。创作转型是共和国成立之后
    普遍性的文学现象,无论是通俗文学作家,还是新文学作家,都受到影响。即是说,在共和国的历史
    语境之中,通俗文学作家与新文学作家构成了一种互为镜像的关系,彼此均折射着那一段历史图景。
  • 文学与语言文字关系研究
  • 黄嘉庆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2期): 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章太炎早年所作的《膏兰室札记》中有不少关涉西学的部分,但由于太炎缺乏西方知识背景,
    而以训诂等传统手段来理解西学,导致其“西学”与今人所理解的自然科学产生了很大区别。首先,
    由于缺乏数学训练,他所理解的“西学”是定性的而非定量的知识 ;其次,他以感官为标准判断知
    识的正确性,使其“西学”知识只能停留在感官层面。最后,这些经过转化的“西学”,又生产出了
    新的“知识”。章太炎在与西学的互动中,发展出了对“西学”的独特看法,这些看法直接参与了他
    此后的理论建构。
  • 陈 希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2期): 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清末以降,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之下,众多知识分子为了实现汉语的“言文一致”与“国
    语统一”,推行了一场语文改革运动,即国语运动。清末的切音字运动便是这场运动的开端。作为中国
    近代化运动的一环,国语运动不仅仅是一场语言内部的改革运动,还与当时官方推动的教育改革息息
    相关。本文以清末国语运动的主要推动者王照及其官话字母的普及过程为线索,分析官话字母与中央、
    地方政府主导的教育改革、军事改革之间的复杂关联,并论证王照创制和推广官话字母的真意并非仅
    为汉字添一辅助工具,而是要为下层民众创建一个用表音文字来书写白话的书面语体系。
  • 李 辉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2期): 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鲁迅在 1930 年代主张“废止汉字”,学界多从“反对文言”“激进策略选择”等角度思考,而其对
    于汉字符号本体的认知可提供理解这一问题的新路径。本文基于鲁迅日记中甲骨文书目的记载,钩沉
    出一段“甲骨文阅读史”,由此可见鲁迅对于古文字知识有着科学严谨的运用。对比钱玄同、瞿秋白对
    于汉字符号本体的态度,鲁迅由具体古文字知识到整体汉字形体变迁史,实则有着理性的价值判断。
    这种理性的价值判断必然与“废止汉字”的主张存在逻辑冲突。在《门外文谈》中,鲁迅正是通过“文
    字起源于大众”的“发明”消解这种冲突,将审视“汉字”的主体由“我”转为“大众”,从而完成文
    字起源于“大众”亦当归还与“大众”的逻辑论证,并以此为出发点主张“废止汉字”。
  • 批评
  • 乔 敏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2期): 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文化运动之后,吴宓在个人、历史、修辞乃至世界人文传统遭遇危机时,以文学为出发点探寻
    因应之道。本文以吴宓的文化实践为研究对象,借以思考以下问题 :他如何借由白璧德对“古典中国”
    的发现而再次发现了“中国”;以及当吴宓将彼岸的“新人文主义”带回故国,他的文化实践又如何逸
    出其师的理论与偏好,反复在危机时刻介入“儒教”、“诗教”与“情教”的辩证,为中国文化根性的
    绵延与复生寻求方案,并在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的转型时期开启了一条“会通”的路径。
  • 王玮旭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2期): 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郭沫若早期诗歌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写物模式 :以《梅花树下醉歌》为代表的“抒情写物诗”
    模式和以散文诗《女尸》为代表的“身体书写”模式。前者表面上引用英国浪漫派写物诗的形式,却
    因为“抒情”因素极端化而忽略了物象的物质性因素,物象直接成为象征、表达情感,这背后是郭沫
    若“唯我论”的诗人主体。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之一,是郭沫若对雪莱诗学及浪漫主义诗歌的误读。
    后者则是受到日本现代文学和自身“解剖室”经验的影响,形成的恶美和精细化等特征,背后是唯美—
    颓废主义影响下的另一种强调“认知”的诗人主体。这两种模式既创造了早期新诗在胡适以外的写物
    范式,也对新诗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史料
  • 史承钧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2期): 1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老舍与赵清阁两位文坛前辈在抗战时期的特殊的爱情,自从赵清阁先生 1999 年去世之后,报
    纸杂志上陆续发表的文章很多。追寻历史,揣测想象,见仁见智,各有不同。本文提供老舍的一首亲笔诗,
    作为探讨这一爱情的基本材料之一,同时也表达对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和内容的特殊理解。
  • 赵陕君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2期): 1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怀旧》是鲁迅发表的首篇小说,但对它的阅读与研究始终较为冷清,且很少将它置于其原始发表
    刊物《小说月报》的具体语境中考察。而阅读原刊可以发现,自《小说月报》以至如今通行的 2005 版
    《鲁迅全集》中的《怀旧》皆杂有衍文,小说临近末尾的一段,系《小说月报》编辑恽铁樵的批语。对
    这一点的考辨,可能有助于理解《怀旧》在形式和内容上的部分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