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2年, 第14卷, 第第3期期 刊出日期:2022-06-18
  

  • 全选
    |
    特稿
  • 洪子诚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3期): 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汪 晖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3期): 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专辑:纪念《讲话》发表80周年
  • 张慧瑜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3期): 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地以来,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一种深入基层、动员群众的社会实践,其中文化宣传活动扮演着
    重要角色,本文把这种在基层开展的新闻传播实践命名为基层传播,这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宣传制度。
    借助基层传播,现代化的信息和革命的理念从城市传播到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与发展传播学、大
    众传播学单向度地理解从城市向乡村的扩散不同,基层传播的历史经验建立在对传播内容(现代知识)、
    传播主体(知识分子)、传播媒介(都市化媒体)和传播受众(群众)的四重改造中。这种基层传播
    的理论来源于 20 世纪 40 年代的《解放日报》改版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样两个在新闻、
    文学领域进行的“整风运动”。本文结合具体的基层传播实践来呈现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媒介和
    传播受众的重塑过程,主要分析四个问题,一是从宣传角度理解《解放日报》改版和《在延安文艺座
    谈会上的讲话》;二是对新闻、文学等现代媒介的改造,使其适应农村根据地的环境 ;三是逆向流动的
    知识分子不仅是信息传播的信使,也是深度参与基层建设的代言人 /中介者 ;四是基层传播的历史启示。
  •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3期): 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巫神改造是 1940 年代解放区乡村改造的大事。论文首先将解放区巫神改造运动放在古今与中西比
    较的视野中,分析解放区巫神改造的特点及其政治经济学,并通过细读《河伯娶妇》《考神婆》等文本,
    可见解放区移风易俗的时代精神和在文化革命过程中重建新家风的特点。考察解放区巫神改造运动也
    可以为中国的“勤劳革命”模式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 熊庆元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3期): 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延安新秧歌运动,作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为《讲话》)所提倡的文艺工
    农兵方向的直接产物,其出现基于诸多历史条件。1942 年《讲话》发表后《解放日报》对丁里《秧歌
    舞简论》的转载、延安文艺界对此前剧运的检讨以及围绕相关戏剧问题所展开的讨论,为新秧歌运动
    的出现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引。1943 年春节前后以鲁艺为代表的秧歌革新实践、延安各界对这些实践展
    开的讨论以及文艺工作者在此过程中进行的艺术调适,为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出现提供了实践基础。重
    思《讲话》与延安新秧歌运动的生成之间的历史关系,不仅有助于理解延安戏剧形式变革的深层逻辑,
    亦可深化对延安道路的独特性和中国革命的阶段性的历史理解。
  • 黄锐杰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3期): 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 1931 年出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为肇端,中共治理下的乡土社会开始酝酿一场妇
    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遥遥回应着“五四”时期的赵五贞自杀事件。然而,条例中关于离婚的激进规
    定很快遭到了乡土社会的反对。面对乡间习惯法,国家法开始退却。1940 年回到延安的柳青见证了这
    一进程,通过用轻喜剧的方式呈现乡土世界的各种“声音”,《喜事》揭示了国家法与习惯法的冲突。同时,
    通过魏兰英,柳青揭示了解决乡土社会妇女婚姻问题的新的可能性,即妇女向“公家人”的转变。不过,
    这仅仅是解决乡土社会妇女婚姻问题的第一步。
  • 田 延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3期): 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豫剧《朝阳沟》是大跃进时期戏曲现代戏的典范之作,直到今天依然深受群众喜爱。《朝阳沟》之
    所以能够成功,不仅因为它刻画出了有性格的人物,还因为它真实再现了 1950 年代末复杂的社会环境
    和精神状态。通过阐释戏剧文本和社会历史语境之间的关系,可以清楚地看到戏曲现代戏在 1950 年代
    末这个历史阶段的面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那种以民间智慧承载社会主义道德、以人情世故托举政治
    理性的创作方法。这种方法是十七年时期值得珍视的创作经验,也是社会主义人民文艺的宝贵遗产。
  • 梁 帆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3期): 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小说手稿、初刊本、初版本、通行本,剧本初刊本、通行本构成了“李双双”小说与电影的版本系列。
    小说《李双双小传》与电影《李双双》分别形成于政治激进期与调整期。电影改编是李准释放小说
    的积极要素、修正其不尽人意之处的契机。而改编过程激发的新认识,又促使他重新审视、修改小说。
    因此,不同版本的小说与电影之间,构成了理解的参照。通过改写喜旺的转变逻辑,李准重新规划
    了故事的意义走向,以回应 1960 年代初期集体生产的历史课题。同时,这些修改与改编,也蕴含着
    作者对人民公社化时期的“公”的反思。这一反思集中体现在他对李双双性格色彩和成长方式的重
    新设计上。仅凭“大公无私”的一般性概括可能会遮蔽上述过程所包含的实际探寻。
  • 蒋 晖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3期): 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指出张旭东的“革命机器”和“普遍的启蒙”的概念对研究毛泽东《讲话》在世界范围内的
    传播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在亚非拉的文艺论述中,《讲话》和苏联文艺、经典马克思主义以及西
    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盘根错节,不易区分。只有把握住《讲话》是第三世界的革命文艺理论,以区别
    于西马的批判理论和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讲话》在非洲接受、传播和阐释的历史才能得以
    说明。本文提出,《讲话》在非洲发生作用主要集中在 1970 年代,这是非洲一些国家通过武装斗争来
    完成国家独立和确立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时期。在全球化时代,《讲话》的传播更只能通过碎片化的“革
    命机器”来进行。
  • 批评
  • 倪文尖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3期): 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语文教科书后,几乎成了国民诗篇,并基本形成了两种读法。
    一种读成诗人选择世俗幸福的宣言,一种读成诗人告别人世的诀别诗。本文在与解读史对话过程中,
    重新发现文本关键点,揭示海子如何经由拟想体味“你”们的幸福,而召唤出那不可被说服的自“我”,
    以致最终放弃“在尘世获得幸福”,从而破解作品如何在文本肌理之中,铭刻诗人在生命最后阶段的复
    杂、纠结而也很合自身逻辑的隐秘心史。本文保留了讲课稿大白话、对话感、启发性的特点,不失为
    学术在网络时代走向大众、授人以渔的一种尝试,也希望并不因此而降低其思想深度和方法论企图。
  • 王 钦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3期): 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历年来针对鲁迅《野草》做出的大量阐释中,《风筝》一文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而在为数不多
    的关注《风筝》的解读那里,无论是强调其中蕴含的对于儿童的重视,还是强调所谓封建礼教的“精
    神的虐杀”,抑或是强调曲折地得到象征的鲁迅与同时期文坛的关系,论者们似乎都不认为《风筝》那
    里存在着某种思想性的“根源”或者说“重心”一般的东西。通过将《风筝》视为一个自洽的虚构文本,
    本文表明这一文本包含了关于鲁迅在《野草》中反复强调的“时间”问题的重要理解,从而对于这个
    短小文本的读解将为整体性地理解《野草》提供关键的切入点。
  • 学术随笔
  • 渡边晴夫 薛 亮 译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3期): 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08 年 10 月 10 日,在立命馆大学举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恳谈会”后半部分,以“丸尾常
    喜先生 人与学问”为题,追思同年 5 月逝世的丸尾先生,由渡边晴夫等学者分别发表 15 分钟左右的演讲。
    其中,渡边从旧友的立场讲述了自学生时期以来与丸尾先生的交游。翌年,中国文艺研究会会刊《野草》
    第 83 期刊登了渡边等学者在上述会上发表的演讲稿,刊登时对演讲内容进行过若干补充 , 此为丸尾常
    喜先生追悼专题开篇文章。
  • 涂绍钧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3期): 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86 年 6 月,严家炎先生当选中国丁玲研究会第一任会长,至 1996 年 8 月因换届改任名誉会长。
    任中国丁玲研究会会长十年间,严先生一直恪尽职守,竭诚奉献。在专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同时,
    也潜心从事丁玲研究,撰写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开拓者的艰难跋涉——论丁玲小说的历史贡献》等
    多篇力作。 严先生不仅在丁玲研究领域坚持严谨、求实、求真、开拓的精神,在学会工作中也能营造
    民主、团结、包容、和谐的氛围,这已然成为该会三十多年的优良传统。直至今日,中国丁玲研究会
    仍赓续这个传统前行,发扬光大。
  • 史料
  • 倪春军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3期): 1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46 年 7 月,上海《时代日报》“语文”副刊向社会公开征集关于语言文字改革的重要意见。这
    次讨论引起了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聂绀弩特别致函报刊编辑部,阐述他关于语言文字改革的若干意见。
    这封信函集中表达了他的改革理念和改革方案,是《聂绀弩全集》失收的一通重要佚信,有助于进一
    步了解他关于“新文学”和“新文字”的改革思想。

  • 书评
  • 朱 羽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3期): 1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主体的倒影——历史巨变的精神图景》以一种深入时势的方式,将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文学研究
    的变迁、文化研究的兴起及其不满乃至更广阔的思想文化位移通过个人的批评实践表达了出来。这一
    实践的普遍意义即 :批评需辨识并抓住文学作品的核心形式,将它置入更为确定的历史脉络中加以破
    译与评判。批评者亦需认识到自己属于何种力量。而那个溢出写作者与批评者自我的“他者”——无
    数无名的历史主体,才是主体问题真正的对应物。从中亦可找到解决知识分子与时代之间僵局性关系
    的历史线索。而这一批评实践的根本难度与可能性在于 :如何在亲历者的身心状态与不以意志为转移
    的社会转型之间找到平衡,如何使真正主流的文学—文化对象获得“可批评性”。
  •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3期): 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贺桂梅 2021 年出版的《时间的叠印 :作为思想者的现当代作家》以五位作家为个案,呈现了 40
    年代至 50 年代之际的文学史面貌。这部专著由作家思想的考察拓宽了既往研究对“文学”的理解方式,
    又通过“大环境”与“小环境”的并重提供了丰富的方法论启示。贺桂梅的研究从当下的问题意识出
    发寻觅 20 世纪中的精神资源,凸显了学术反思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