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2年, 第14卷, 第第4期期 刊出日期:2022-10-18
  

  • 全选
    |
    史料
  •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4期): 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鲁迅研究
  • 张旭东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4期): 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鲁迅文学经历“杂文的自觉”后的“第二次诞生”,在《华盖集续编》的写作中留下最初的风格痕迹。本文以鲁迅南下前夕所做《马上日记》系列为例,分析鲁迅杂文文体内含的叙事、虚构、摹仿等“纯文学”残留和形式“闪回”与戏仿(parody),并将其解释为业已以杂文为风格驱动力的鲁迅文学蓄意制造的一次形式扩张和能力测试。这种“文体混合”及风格扩张并非出自杂文家对主流文学形式的留恋,也不限于单纯形式的操练,而是在文学的可能性层面确证鲁迅写作风格的政治本体论逻辑,最终服务于杂文作为历史表象、情动(affect)意义上的体验与诗和“积极的虚无主义”的三重功能。
  • 陈静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4期): 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方言词语是鲁迅文学语言风格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通过穷尽性统计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方言词语,发现其绝大多数来自于吴方言区,在语义上多表示日常生活类概念,在造词理据上以特征性造词最多,突显了事物的性状、功能与属性,在语用上适于口语通俗语体。方言词语对鲁迅文学语言风格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增强了作品的地域乡土特色与风情,增强了表义的丰富性、精确性、生动性,令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表达夸张的情感和戏剧性效果,方言词保留的古语也增加了庄重意味。
  • 刘润涛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4期): 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周氏家族在明清绍兴社会属于中产阶层,始终未能跻身巨姓望族、读书世家之列。太平军入绍对周氏家族的经济水平、社会地位造成深远而复杂的影响,强化了三个台门房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但未改变其中产阶级、里坊大户、经商本色、书香传家的整体特点。鲁迅家世的历史本相,是探寻鲁迅经验限度、文化惯习、思想发展的逻辑起点。
  • 吴周文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4期): 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鲁迅与朱自清的冷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憾事。因“兄弟失和”与“礼物”婚姻,鲁迅对朱自清的相处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只是在沉默中关注着朱自清的文学事业。朱自清因家族的联姻,出于维护家族尊严的立场,自然对作为姑父鲁迅的婚恋持有偏见,但他以其中庸哲学与学者的理智,在《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著述中对鲁迅进行史识性的定位和学理性的评价。鲁、朱在冷峙中,各自完成了自己的“精神界战士”与“民主斗士”的人格形象。
  • 张朕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4期): 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39年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本科生宋光达的毕业论文《鲁迅》是中国鲁迅研究史上第一篇正式的学位论文,标志着鲁迅仅仅在逝世三年后就已进入学院化的知识生产体系之中。《鲁迅》全面评述了鲁迅的生平与思想,创作与翻译,古籍整理与学术研究,主体内容虽然稍显单薄,因袭多而创见少,但毕竟试图以一己之力尽量呈现一个青年的“鲁迅像”。宋光达在武汉大学求学期间处于“现代评论派”的包围之中,《现代评论》主要成员王世杰、周鲠生、陈源、杨端六等都在这里任教,而其论文指导老师苏雪林也在激烈“反鲁”,在这种情形下,他的毕业论文《鲁迅》注定是一次极为艰难的写作。
  • 李金燕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4期): 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鲁迅研究中,鲁迅与《玉历钞传》的关系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研究。鲁迅很小就接触到《玉历钞传》,并长期对此书抱有兴趣,不仅对其版本有广泛收集,而且在创作中也留有诸多痕迹。鲁迅在探讨普通民众“因果报应”思想及“灵魂”“轮回”意识时,《玉历钞传》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玉历钞传》中的“刀山剑树”“牛头马面”“阿鼻地狱”等意象,也在鲁迅作品中频繁出现。不仅如此,鲁迅的《智识即罪恶》《墓碣文》等文的创作,与《玉历钞传》形成明显的互文关系。对于鲁迅与《玉历钞传》关系的探究,是了解鲁迅思想及其文学创作来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 袁洪权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4期): 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陈建军在《鲁迅与〈Noa Noa〉》提出“鲁迅根本就没有翻译《Noa Noa》,仅仅是一则广告而已”的看法,但从新发现的《文艺连丛:已有鲁迅罗怃的译品,是读书界的滋补食物》(《铁报》1936年5月29日第2版)所提相关细节,却可得出罗怃译《Noa Noa》已经出版的结论,但这个译本至今没见书。这为学界反思鲁迅的研究提供思路,遵从陈述性的事实描述远比结论的判断更有意义,期待今后学界继续努力寻找鲁迅《Noa Noa》译本。
  • 戴元枝、 张心科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4期): 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20世纪前期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资料中鲁迅作品排名情况的分析发现,鲁迅作品从五四以后至抗战前夕在中学生课外阅读中广受欢迎,在抗战、内战期间受欢迎的程度有较为明显的下降并发生波动,有时反而不如巴金、茅盾等人作品受欢迎。欢迎与否与不同时期政治、文化、教育形势的变化有关,也与鲁迅作品的内容、形式及不同时期中学生阅读心理、接受能力的变化有关。从中可以考察现代“文学生活”的一些侧面,也可为当下中学文学教育尤其是鲁迅作品的选择与教学提供参考。
  • 新诗研究
  • 杨新宇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4期): 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海派新诗,拥有戴望舒、施蛰存、徐迟、邵洵美、朱维基、姚蓬子、姚苏凤、严翔、禾金、史卫斯、路易士等诸多诗人,但其作为一个整体,却甚少被学术界提及,但无论是它对都市景观的表层观察,还是对都市经验的深刻描摹,都表现出与京派新诗截然不同的风貌,在艺术上甚至也表现出更强的先锋性,当然,由于过度追求刺激,缺乏节制,它的先锋性又是不纯粹的。
  • 李朝平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4期): 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尘封已久的《川东文艺》上发掘的一组何其芳佚作中,尤值珍视的是其《诗歌杂论》(包括《诗歌杂论一——抗战发生以前的新诗》《诗歌杂论二——马耶阔夫斯基式的诗》与《诗歌杂论三——朗诵诗》)。这篇文章以广泛动员民众抗战为出发点,在题材、内容之外更锐意于诗歌形式与美学形态之变革,在检讨战前的“感觉”诗学、辩证地审视马雅可夫斯基之于中国新诗的意义的同时积极推动新诗的听觉转向,具体而微地彰显了抗战初期何其芳的诗歌理念与主张,也成为考察其后期诗作的重要指引。
  • 史料
  • 宇新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4期): 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戏剧研究
  • 盛梅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4期): 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历史形成了三个歌剧研究热点:1920—1930年代歌剧与新歌剧的朦胧觉醒与呼唤,1940—1950年代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评论与设计,以及新世纪以来民族歌剧与新歌剧关系的理论探讨。新歌剧的觉醒使得理论界和创作界意识到,尽管中国的民族歌剧还没有真正形成创作风尚,但西洋歌剧的移植和照搬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歌剧建设问题。随着《白毛女》这部成功的民族歌剧创作的成功,民族歌剧的建设成为民族歌剧文化讨论的主流。新世纪以来,包括“中国歌剧”等学术理念同样形成了文化热点,有助于民族歌剧的理论发展。
  • 梅琳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4期): 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传播是建构中国现代戏剧节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参与者和记录者的观念输出以报刊为主要路径,以论争为方式,并于报刊中设置反馈渠道,从而形成了一道政治仪式的安全阀,也促使剧人之间联系更为紧密。文字传播之外,另有广播传播和人际传播,无论采取何种传播路径,其目的均是促成戏剧节的社会氛围,试图转变社会对戏剧的认知。戏剧节借由多个传播路径完成了仪式传播,使戏剧节超越地域限制扩大影响范围,并建构了戏剧节双向交流机制。
  • 史料
  • 曾祥金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4期): 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戏剧研究
  • 孙连五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4期): 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宋春舫是中国现代戏剧运动的先行者,他的戏剧理论在中国戏剧史上有重要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宋春舫论剧》的出版状况认识有误。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史料对这一问题做出考辨和订正。
  • 批评
  • 周立民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4期): 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新发现的两封王元化书信和众多相关史料,勾勒巴金与王元化的交往过程和诸多细节,从王元化对于巴金《随想录》的推重和二人携手推动文化建设的良苦用心中,能够看出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范。作者认为:巴金和王元化交往的密切,不仅仅是私人情谊,更多是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同声相惜、同气相求。在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大潮和1990年代商品经济的巨浪中,巴金和王元化在很多问题上有着一致的见解,他们也是上海最有探索精神和道德勇气的思想家,其精神遗产值得重视和研究。
  • 史料
  • 宫立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4期): 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批评
  • 范玲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4期): 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将林语堂对于“幽默”的否定与他对于“幽默”的肯定相对比将会发现,林语堂之所以在中国倡导“幽默”,并不单单只是为了自我保护,抑或是强调“嬉笑”所可能具有的独特功能,而与他意欲改变“中国式幽默”的现实目的直接相关。他希望通过写实主义“幽默文学”的倡导,培育中国人识别“幽默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纠偏的目的。但与通常所谓的“改造国民性”的启蒙路径不同,其“幽默”首先针对的是启蒙者自身。由于他过于看重知识阶级的改造而忽视了民众所可能持有的玩笑态度,因而其“幽默”始终面临沦为另一种娱乐人心的把戏的困境。
  • 秦林芳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4期): 1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解放区后期文学以“事中书写”和“事后书写”两种方式,通过对减租减息运动本身和此期其他相关题材的描写展开了对农民“变天思想”的批判,比较深入地揭露了其中所包蕴的自私观念、宿命倾向、保守品格及其危害性。这一批判是从思想文化的视角出发的,所高擎的是思想启蒙的旗帜,所贯彻的是“以启蒙教育大众”的精神。这说明解放区后期文学与解放区前期文学一样,同样承担起了具有“启蒙”性质的“教育群众”的任务。这从一个方面显现出了解放区前后期文学的关联性。
  • 学术随笔
  • 傅光明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4期): 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史料
  • 陈思广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4期): 1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陈思广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4期): 1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陆颖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4期): 1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