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2年, 第14卷, 第第6期期 刊出日期:2023-02-18
  

  • 全选
    |
    特稿
  • 唐小兵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6期): 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视觉转向、朦胧诗与新时期的想象域重读北岛的《回答》。有别于以往的解读,文章认为北岛的《回答》召唤出了一种更为广阔的意义体系与不同的知识范畴。《回答》呈现出一个新的感官秩序,这个新秩序与后革命时代的文化与想象域的形成密不可分。借助对感官的历史性的定位,文章再次回到“文革”之后,重审当时人类感官政治意涵的敏感与相应辩论,更为清楚地揭示出朦胧诗作为新时期感觉方式有机部分的原因,它宣布了一种新的表达主体性的形式和政治参与方式的诞生。
  • 纪念郭沫若诞辰130周年
  • 王璞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6期): 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郭沫若抗战时期的四大战国历史剧出发,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剧难题,展开贯通文学史和批评理论的漫谈。这一漫谈试图容纳理论论争和文本实践的多种线索,“上篇”不仅追踪郭沫若历史剧的起源构型,而且回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文学观的最初交点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剧《济金根》的批评。《济金根》通信中的革命悲剧观和辩证史观又引向卢卡奇在20世纪30年代关于历史小说、历史剧的研究。卢卡奇对现实主义对“现在的必然前史”的阐发,有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的针对性,和中国左翼的“典型”“讽喻”等问题论争也息息相关。这些线索的提出也为“下编”做出准备,以便批判性地理解郭沫若历史剧在革命诗学中的矛盾性展开乃至翻转。
  • 唐文娟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6期): 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郭沫若抗战时期创作的四部“战国剧”,因演出的艺术性、剧情的“当代性”与时代精神的共通性,获得了观众的普遍关注与认可。但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郭沫若的“战国剧”有着以唯物史观重述战国历史的更高目标,其与郭沫若同时期的战国史研究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筑了一幅六国志士与人民前仆后继争取解放最终却归于失败的悲剧图景。相较于唯物史观派主流形成的截然相反的战国叙述,郭沫若的战国叙事存在一些明显的破绽和缝隙,但其核心价值在于,站在被压迫奴隶的立场,洞见战国历史进程的悲剧性,发扬其中蕴含的人民解放精神,由此在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历史必然律之外,打开了文学/历史的诗性正义空间。
  • 张千可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6期): 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尝试结合郭沫若的考古研究、历史编纂与历史剧创作,从整体上理解郭沫若1928―1945年间在不同领域的文化贡献。本文认为,郭沫若的考古学研究产生于对古代社会进行科学认识的要求,着眼于文字与其物质载体的关系,由此发展出某种考古学式的认识路径。在左翼文化的潮流中,郭沫若基于音乐考古学重新表达了他早年的浪漫主义诗学。通过抗战历史剧的写作与展演,郭沫若在各个方面对考古学进行了戏剧化。考古学因而突破了认识的领域而被赋予了政治实践的性质,最终呈现为一种能够表达与结构历史经验的生动形式;常为人忽视的《高渐离》一剧正是其完美例示。考古学与历史剧的历史意识,既规定了之后的历史书写,又提供了持续的颠覆力量。
  • 邹佳良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6期): 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广州是郭沫若从文学家转变为“革命名流”的完成阶段。郭沫若在广州因时应势发起的“择师运动”演变为风潮背后,叠加了青年动员、党化教育和国民党左右派之争等多重政治光谱。广东大学学生、各级党部和国民政府的积极介入与推动,对事件的走向与解决起主导作用,郭沫若基本依循各方要求处理风潮。广州的左派却极为认可郭沫若,将他塑造成能为革命带来效益的“革命名流”,而非参与政治军事实践的革命者。郭沫若与革命阵营融入与疏离的反复显现了两者间隐微难察的裂隙,暗示他从事实际革命实践将遭遇尴尬。因此,“广州郭沫若”既是理解郭沫若与政党政治及中国革命关系的重要视点,又反映出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复杂纠葛。
  • 何刚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6期): 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抗战时期,郭沫若主编的《中原》杂志是重庆左翼文化学术场域的重要营构者,也是当时思想文化战线上激烈斗争的一个缩影。以《中原》为园地,重庆左翼文化学者重视思想史研究,注重文史互证、文史相融,围绕中国古史、先秦诸子、屈原等问题进行民主热烈的学术讨论。在郭沫若和《中原》的组织引领下,抗战时期重庆左翼文化学术阵营取得了很大成就,鲜明体现了其学术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 吴彦、咸立强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6期): 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是”句型是“《女神》时期”最能体现郭沫若语言特色的表达形式;《鲁拜集》则是郭沫若文学翻译中最早最典型地运用“我是”句型的译诗集。《鲁拜集》汉译本中,最频繁地使用“是”字句且用法最丰富的就是郭沫若译本。“是”字句带有肯定与强调性质,特别适合用来表达现代主体的觉醒、自我价值的肯定。喜欢判断,而且是肯定式的判断,郭沫若的这种语言偏好来自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的交互影响。通过文学翻译寻找自己的文学话语,在寻找的过程中又将自身的语言偏好灌注在译文中,这种复杂的纠缠与交互影响呈现了郭沫若在语言现代性方面进行的探索,郭沫若的文学翻译为人们考察现代译语及现代性主体的生成提供了典型案例。
  • 廖久明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6期): 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上海《时事新报》1920年1月3日第4张《学灯》第2版“通讯”栏刊载的郭沫若致宗白华的讨论墨子的信,是原计划写作的《读〈墨子的人生学说〉》的替代品。郭沫若写作该信有“阿好”《学灯》编辑宗白华的意思,其目的是希望自己的诗作能够发表。不过,宗白华后来大量刊发郭沫若的诗作并不是因为它,而是与这封信同时寄去的“最近的一首长诗和寄我一封谈诗的长信”。郭沫若接触、认识、研究墨子前后不少于50年,该信是真正具有研究意味的文章,并且可以看作是理解郭沫若后来评价墨子的一把钥匙。只有综合考虑包括该信在内的多方面因素,才能正确理解郭沫若在《匪徒颂》和致宗白华信中对墨子的歌颂、肯定。
  • 冷嘉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6期): 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刘奎的《诗人革命家: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全面呈现了抗战时期郭沫若的多种身份及其文化、政治活动,并将郭沫若抗战时期的诸多面向置于“诗人革命家”的整体视野下加以考察,为理解郭沫若提供了视角和方法。“诗人革命家”的指称既是对郭沫若作为“开一代诗风”的浪漫主义诗人身份的追溯,也是对这一主体在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中的遭遇、实践及精神探索的追踪把握,在这一思路下作者对“主体与历史、文学与社会的互动关联”、“中国左翼浪漫派特点”等重要问题展开了富有启发性的讨论。
  • 许杰研究
  • 李国华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6期): 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许杰1924年的小说《惨雾》历来被当作乡土小说来理解,但实际上是“非战文学”,其中有“一战”背景下的反战思潮的影响,作者非战的意图先在地使得小说中的风景成为一种战争隐喻。相应地,小说中的亲密关系和乡村政治描写都显得现实主义和人类学的成色不足,反而显现出浪漫和颓废的色彩。小说的基本艺术特点和细节上的设置,在“非战文学”的意义上都可以得到更为合理的解释。
  • 高明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6期): 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30年代,茅盾将许杰定位为乡土作家,指出其作品反映了乡村社会原始的宗法性,以及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这一说法对文学史书写产生了笼罩性的影响。然而,整体地考察许杰的小说创作,其内涵已极大地超出茅盾的视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许杰深受左翼理论的影响,小说转而表现乡土社会的阶级冲突,以及底层民众的新形象。抗战时期,许杰小说表现了东南社会普通人和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同时也着力于塑造新的人物,透露出寻找新的希望的努力。抗战结束后,许杰小说集中反映了知识分子对国统区政治绝望之后,趋近革命并走向人民的历程。
  • 罗华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6期): 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20年代在小说创作中已有文名的许杰,1936―1937年在《立报》文艺副刊《言林》开设“读书随笔”专栏,1944―1945年又以“现代小说过眼录”为总题目,先后撰写长短不一的小说评论近50篇。这些小说评论内涵丰富,眼光、趣味颇为独特,其所呈现的文学史意识、文学观念和批评方式,凸显了许杰的批评家风度;同时,作为历史文本,也为我们提供了小说评论的一种范式。
  • 史料
  • 潘世圣 岳笑囡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6期): 1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37年2月至8月,在现代日本出版史上曾名噪一时的著名出版社——改造社出版了日文版7卷本《大鲁迅全集》。全集按惯例每月刊行一卷,每卷附带一册类似编辑出版通讯的《大鲁迅全集月报》,共计7期。各期《月报》分别汇集有关该卷作品及其翻译、作者、译者、编者、出版者以及读者的各种信息,是了解该卷乃至整个全集的重要指南,颇具历史和学术价值。《月报》以活页形式挟带于全集,极易散佚,以致留存至今者甚少。为与学界同仁分享该全集翻译出版的相关资料信息,现对笔者数年前搜集入手的全套《月报》逐一进行译介考论。本文关注的第一期载有日本文学名家佐藤春夫《鲁迅文学入门指针》《关于第一卷的翻译》、山本初枝《鲁迅先生的回忆》,以及责任编辑增田涉《编辑部后记》等,囊括了日本论者对鲁迅文学的总体认知、故交友人关于鲁迅的亲历回忆,以及全集编译出版的各种信息。了解这些发自历史现场的通讯记录,对于正确把握《大鲁迅全集》乃至日本鲁迅译介传播的历史形态具有确切而实在的意义。
  • 书评
  • 庞晓菲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6期): 1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北山楼金石遗迹》兼具学术性与艺术性,一经出版便引发学界的广泛关注。它精准还原北山楼金石遗迹的“庐山真面目”,实为一部研究、洞察施蛰存“北窗”之学的扛鼎之作。本文以《北山楼金石遗迹》为研究起点,兼论其他金石著作,围绕题跋、拓本、诗稿等资料挖掘施蛰存的金石鉴藏与治学特色。施蛰存金石研究重视碑刻、典籍与拓本之间的互证关系,既继承了乾嘉诸老的朴学精神,又体现出明显的现代学术意识。在碑学之余,他亦开展书法史学的研究,其唐碑题跋可谓真知灼见迭出,尤能体现他深厚的书学素养。施蛰存以碑学开帖学,通过汉碑的系统整理和唐碑的艺术评论,将清代金石学本就分流的考据与艺术、碑帖二分的状态得以“合和”,颇有开创意义。
  • 娄燕京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6期): 1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催眠的世界中不断醒来:当代诗的限度及可能》是姜涛的一部现当代诗歌批评文集,呈现出作者整体性的新诗研究视野。姜涛的这一批评实践,从“纯文学”话语的研究范式跳出,回到历史现场,将对新诗文本内部的细微探究与诗歌所处的宏观历史语境相勾连,在探讨诗歌“写作”与“批评”的关系,构建新诗史方面,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姜涛借此对当代诗的“个人化历史想象力”认识装置进行重点反思,提出重塑个人的解决方案。这一反思的限度是,在强调“个人的可能性”的同时,受制于“个人”的逻辑。而只有在承认“个人的不可能性”的基础上,借助诸多精神资源,新诗及其批评才可突破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