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3年, 第1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6-18
  

  • 全选
    |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笔谈
  • 倪伟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3): 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张慧瑜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3): 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徐秀慧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3): 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特稿
  • 钟雪萍 王斐然 译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3): 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民族革命和阶级革命的语境下重审“性别话语”在中国的理论旅行,考察“女性”和“妇女”两个概念背后不同的政治意涵与内部张力。通过回溯“妇女”一词的革命性起源,在阶级意义上思考妇女解放和中国民族解放的关系,探讨现代中国妇女主体的具体生成过程。同时,本文分析“妇女”一词何以在当下“遇冷”的深层原因,指出伴随着改革开放时代“去政治”文化转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兴起,“女性”一词的“回归”,一方面提供了西方式性别平等的理论设想,另一方面也让性别叙述被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深深吸纳,从而引发新语境下的新问题。
  • 丁玲研究
  • 熊权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3): 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丁玲出生于湖南传统士绅家庭,相关的记忆、认知深刻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从继承转化士绅历史文化的角度看来,丁玲书写农村革命不拘于既定的“斗地主”模式,自有独特性和复杂性。丁玲既是共产革命党人也是“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她言说家事、家史不仅关涉家族记忆、个人传记而且反映传统士绅阶层卷入现代化进程的震荡变化。以丁玲为个案,可以看到革命与士绅之间并非二元对立而具有斩而不断的复杂关联,反映了左翼文学承传统而变的特点。
  • 宋剑华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3): 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莎菲女士的日记》既是丁玲早期创作的代表作,也是她本人情感生活的隐喻性表达。这篇作品虽然产生于“后五四”时期的启蒙语境,并经常被研究者纳入到反封建与反传统的思想体系中加以解读,但本质上揭示的却是一种青春期的心理学现象而非思想启蒙视域中的社会学现象。莎菲内心的“苦闷”“孤独”“忧郁”和“焦虑”以及她的生活经历与情感经历,其实都是丁玲在借莎菲以喻自己,进而构成了她们两人精神人格的内在统一性。《莎菲女士的日记》真实地反映了青春少女的情感盲动性。故读懂了莎菲也就读懂了丁玲,乃至读懂了一种永恒不变的生命现象。
  • 孙慈姗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3): 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丁玲的长篇小说《母亲》试图以“前一代女性”于曼贞的成长经验为线索,将女性成长与社会变革两大主题纳入左翼理论话语和作者自身的情感脉络,并在书写实践中实现日常经验与革命经验的融合。而在互文意义上,丁母完成于 1941—1943 年的回忆录作为“母亲”自述其人生经历的文本与《母亲》的叙述构成了潜在对话,近年来发现的《母亲》第三部提纲与残稿亦为探究丁玲针对相关主题思考与言说方式的变化提供了切入点。具体而言,这一系列文本所呈现的女性置身其中的多种人际关系形式或可成为具象把握女性与革命之内在关联的有效途径。这些关系将女性编织进新旧过渡时期的社会网络,而母女两人在两性关系、家庭形态、女性情谊与母亲身份意识等层面叙述侧重点与叙述方式的异同则体现出两代人在不同时空中针对自身经验的整理、认知模式及整体性情感结构的嬗变。诸种延续与变化最终通向了伦理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女性在其中的位置与能动性。
  • 顾甦泳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3): 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不仅集中体现了丁玲自“整风运动”以来写作作风的新变,也被视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的重要收获,依托新的文学生产、出版和评奖机制,迅速实现了“经典化”,但出版前后,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写作方式乃至作家立场等方面同样也面临诸多批评声音。小说最突出的贡献是在土改的具体时势中,将村庄构造为包含诸种话语形态的话语空间,并调用各类叙述策略,广泛开掘人物内心,最终生成了整体性的情感政治图景。因此,小说中出现了不少无法为主导话语所涵容的话语样态和情感表达,小说结尾弥合性的抒情声音由此作为一种形式症候,提示我们进一步关注其与新兴文学规范之间的内在张力。
  • 黄丹銮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3): 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丁玲革命信仰的具身性出发,理解她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为党“歌德”的内在意蕴以及“为大多数”文学立场的持守。《杜晚香》的创作呈现了丁玲无法被化约的女性视角及其视角下劳动妇女在历史变动中卷入时代激流的命运变迁。重访杜晚香与丈夫李桂关系的变化和杜晚香与知识女性关系的位移,从中梳理劳动妇女作为历史主体文本化的限度,包括文体篇幅与内容宽度的结构性矛盾、作者创作规定性与人物历史规定性的偏差。劳动妇女主体生成的限度,也表征了中国女性文学还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激发着我们思考“为大多数”文学书写如何以更完满的文学形式得以接续,“劳动”作为丁玲 1957 年之后印刻生命的动词,仍是一个思索中未尽的话题。
  • 读报研究
  • 彭志翔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3): 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政党在改造读者的同时,也被读者改造。基于对农民读者“情感结构”的捕捉,中共在根据地的“阅读革命”中投入了大量的“情感工作”。而细致入微的情感实践帮助党报渗入乡村,培育出农民的“爱报”情结和党报的威信,从而弥补要言不烦的政策、文件与乡村日常生活实践之间的缝隙。本文在联结阅读史与情感史的基础上,以农民读报的情感困境、党报与读报的情感改造、“爱报”的情感机制三个方面作为研究思路和方向,阐释党报与读报革新的情感面向,探索群众动员、社会协商的情感政治。
  • 孙维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3): 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考察了 1950 年代上海工人读报活动,在读报活动中,作为上海地方报刊的《劳动报》为培养读报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读报运动中形成新的群众读报、办报方式 ;读报文化利用报纸重塑全新的城市工人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读报影响了后来的工人书面语写作,它不仅让工人学文化,听时事,也有力促进了工厂生产,让报纸成功介入工厂生产,渗透到工人的情感生活中。读报组不断的培养读报员和团结大多数工人群众,由此也有助于形成了单位情感共同体。
  • 批评
  • 唐小林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3): 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茅盾在 1941 年以皖南事变为背景创作的《腐蚀》,是继《蚀》三部曲后对政治挫折的又一次即时性回应。茅盾通过塑造一个具有“疏离性”的失足女特务形象,不但批判了国民党政府的特务制度,也重新整合了大革命失败时的情感体验和社会感知。在这部小说中,人物关系被不同的意识形态所界定,总体性的社会结构也被政治话语所重新编码。茅盾由此深刻地再现了皖南事变后国统区高度政治化的社会现实和情感结构,并以“杂文”为内在意识,找到了一种包含历史行动力的呈现社会“真实”的文学方式。与茅盾最初开始文学创作的心境相似,《腐蚀》和同时期的一系列杂文,也是在特定政治事件激发下的写作,却显示出不同于以往的对创伤性经验的处理方法,具有较强的“行动性”和“战斗性”。茅盾不仅再次贡献出政治挫折时刻独特的文学书写,也由此重新确立了自己的文学坐标。
  • 陈昶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3): 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九级浪》是当代文学史上十分重要却一直处于失踪状态的小说。该小说由作家毕汝谐创作于1970 年秋,曾短暂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随即销声匿迹。九十年代起《九级浪》开始进入到各个版本的文学史著作的叙述之中,但没有留存的文本仅依据口述,因而文学史的叙述中多有谬误之处,一直沿用至今。《九级浪》的复原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工作,最终由两代保存者的接力、在原手稿“残稿”与微缩胶片“手抄本”的对照辨认以及原作者的“勘误”的共同努力下,完整的《九级浪》得以最终出现。复原《九级浪》不仅是因为文本本身的价值,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们得以回到文学史的具体情境之中,在文学的“大历史”和“小历史”的张力与“缝隙”之间,重新看待与理解小说的意义。
  • 史料
  • 朱晓江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3): 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26 年,周作人仍然关注时事,以《语丝》《京报副刊》为阵地,作“社会的批评”,唯“社会的批评”之后,仍有“文明的批评”存焉。1 月,在《晨报副刊》与陈西滢笔战,事在“女师大事件”之延长线上。3 月,“三·一八”惨案发生,周作人情绪愤懑。收集“整顿学风文件”一组,为“三·一八”事件溯源存目,以为整顿教育、维持风化、屠杀学生、钳制思想四位一体。周作人直至晚年仍时时提及“三·一八”,视其为中国知识分子兴衰事业之转折。4 月,《京报》披露一份包括 48 人的暗杀名单,周氏兄弟在列,《京报》总编辑邵飘萍死难。8 月,枪杀《社会日报》主编林白水,逮捕《世界日报》主编成舍我,北平空气日趋紧张,孙伏园,林语堂等相继南下,周作人留住北平如故。9 月,任可澄率军警武装接收女师大。周作人仍为女师大事奔走努力,兼有文章批评诸事,然力量已趋低落,盖如周作人所言,“三·一八”后,知识分子之斗争史,已然下坡路也。
  • 郭佳乐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3): 1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新见的朱湘致胡适佚信手稿出发,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朱湘全集》和佚信中的文本内容,梳理朱湘的胡适印象变化,并分析隐含的思维逻辑和时代背景。从新的材料看作家之间的互动与评价,以此管窥后“五四”时代“新晋作家”和“知名作家”之间的复杂含混关系。
  • 书评
  • 孙荣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3): 1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瞿秋白是中共早期革命实践的领袖人物之一。现有的对于瞿秋白思想的研究,既不能比较完整地还原其觅渡的整个过程,也无法抵达其革命心灵的深处探究思想的复杂性。而张历君的《瞿秋白与跨文化现代性》一书力图借助左翼国际主义的研究视野,从“生命主义”“领袖权”“有机知识分子”等重要概念入手,还原瞿秋白在复杂的革命局势中所历经的跨文化场域的思想实验。这不仅超越了国内外瞿秋白研究的主流论述,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拓展带来方法论意义上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