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3年, 第15卷, 第第4期期 刊出日期:2023-08-18
  

  • 全选
    |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笔谈
  • 张屏瑾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第4期): 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周保欣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第4期): 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霍艳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第4期): 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特稿
  • 李欧梵 张历君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第4期): 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陈映真研究
  • 赵刚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第4期): 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整体性的视野考察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的创作谱系,紧贴陈映真的生命经验,选取数个关键节点,将陈映真从少年至青年至思想成熟稳定期的“心灵豹变”与台湾当代历史变迁勾连,更将之置于中国民族解放、第三世界左翼运动的广阔语境下展开对话。通过对陈映真阅读史的爬梳,构建陈映真与鲁迅这一对跨越时空海峡、却同样心系人民的中国作家之间深刻的传承联系,探讨台湾文学与大陆文学的精神共性。同时,对台湾岛内近年来对陈映真碎片式、零散化的“现象式”研究做出清理,批判“早期陈映真”与“后期陈映真”之间存在“断裂”的论点,依托《陈映真全集》的出版,试图建立陈映真思想脉络的全局纵览式图景。
  • 彭明伟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第4期): 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陈映真毕生的小说创作可说是从“战后”出发的,台湾“光复”后的政治动荡以及两岸的分裂所带来历史的挫败感,成为他创作思想的原点,甚至是他毕生苦恼意识的根源。本文试图厘清1960年代陈映真初登文坛的早期思想与创作架构,除了以往分析陈映真作品所常用的人道主义、左翼思想这些概念,还以影响陈映真思想与创作至深的鲁迅作品为中介,探究陈映真早期所关注的市镇小知识分子的思想议题与战后的历史现实有何关联,以及他的思想后续又有何发展变化,以致1968年他成为政治犯被捕入狱。在当前,我们有必要从陈映真这一代“战后”世代的感受与视野出发,重新思考“战后”问题,也即如何认真面对日本殖民地的历史和国共内战延续的社会与文化问题。
  • 延光锡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第4期): 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将陈映真的白色恐怖系列第一部小说《铃珰花》(1983)视为他的台湾社会性质论的文学奠基,并试图从该作品中抽出承载1945-1949年台湾社会动态性历史转变的社会性质论内涵。尤其是1945年台湾回归祖国的“光复”这一去殖民契机和1947年“二:二八事件”以来台湾所经历的白色恐怖,皆成为构成此时期动态性的主要因素。陈映真认为台湾经过这些过程,直到1949年后才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型成“新殖民地半资本主义社会”。与过去社会性质论的讨论相比,他这一社会性质论反映了台湾特定属性:“新殖民地”化事实上是指拥有某种历史中国“主体性”的“新型殖民地化”,然而“半资本主义化”的内涵则并非是克服“半封建”而是从“半封建”中的内在转型。
  • 张立本 刘春亮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第4期): 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陈映真思想与实践,因针对现实而有政治所指。1975年以降,陈映真在文艺思潮与政治嬗变里思索“民族团结与和平”,于不同时刻回以创作实践1983年是“分离意识”激变的时节,以长时段视野阅读1983年的《铃珰花》《山路》,可厘清陈映真文学与历史、现实及政治的关系。感受陈映真如何进行审慎、多面的思考,更丰富地打开他创作中蕴含的情感与批判意识。从文学回望历史、反思现实,使得陈映真研究具备推进现实的功能。
  • 王斐然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第4期): 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探讨陈映真小说“白色恐怖三部曲”最后一部《赵南栋》中政治受难人的“沉默叙事”,分析陈映真切入“1950年代白色恐怖”这一台湾当代史重要事件的不同视角。“1950年代白色恐怖”在台湾“解严”之后被视为岛内“转型正义”话语的论述基点,由此行生出一系列以批判“外省威权体制”为主题的“白色恐怖”文学创作,将“1950年代白色恐怖”背后具体的政治社会图景虚化为对“国家暴力”空洞的指认。《赵南栋》的创作时间和1980年代未台湾社会“解严”同步,其对“白色恐怖”的另类书写提示了台湾存在另一种历史认识的可能,为当下被“转型正义”话语框架束缚的“1950年代白色恐怖”岛内主流释,打开新的思考空间。
  • 王锐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第4期): 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忠孝公园》是陈映真晚年所创作的一部极具思想性的小说。其意在用文学的方式回应台湾新一代左翼知识分子关于“大和解”的论述。但从中国现代思想史的脉络来看,陈映真的这篇小说揭示了现代中国政治认同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即能否充分反思国民党式的中国论述,能否清理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遗毒,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社会主义革命对于建立一个新中国的重要性,是当代能否形成稳固的、自治的、具有历史感的政治认同的关键。这一工作必须被充分予以重视,而不应用一种反历史的态度来解构国家、解构阶级叙事。
  • 钟晨珏 徐秀慧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第4期): 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冷战背景下香港成为新中国与台湾地区两岸分断、美苏对立、东西文化交界的中间地带。台湾作家陈映真的小说很早就受到香港文坛的瞩目,他也有意识地利用香港这个特殊的场域,公开演讲、发表政论、杂文,并且以香港与两岸同属“第三世界”的论述,号召香港知识分子以“第三世界”视角分析美苏冷战下中华民族分裂的创伤,召唤传统左翼思想的实践,思考香港与台湾回归祖国的前途,并呼吁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在这个意义上,香港成为陈映真串联两岸左翼革命精神重要的纽带。
  • 马臻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第4期): 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批评
  • 王璞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第4期): 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上篇”为基础,深入到郭沫若重庆时期的四大战国悲剧的构造内部,直面“时代精神”的戏剧“翻译”之中“必要的时代错误”。一方面把这些历史剧置于悲剧理论的问题谱系之中,另一方面又重视它们在中国战时思想文化论争中的特殊占位,认为郭沫若的戏剧“同化”和政治“疏泄”形成了一种历史体验和认知的模式。而戏剧的“历史真实性”问题,在重庆左翼的史学和戏剧的交织中,指向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悲剧性的一种革命认知,尤其表现在郭沫若和侯外庐的同志间争论上,更贯穿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认识论。强调郭沫若的戏剧结构透露出一种“人民”的历史想象及其政治矛盾。历史认知脱离不了悲剧视野,而悲剧性体验又隐含于中国革命进程本身的历史感之中。于是,本文转向布莱希特《伽利略传》这样一部作为“悲剧的否弃”的史诗剧,寻找国际左翼文化中的另一个历史剧难题的参照。最终也涉及郭沫若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在诗学和史学模式上的种种翻转、变化。从马克思到卢卡奇,从郭沫若到布莱希特,历史剧的问题关平革命和革命危机的历史境遇,导向“现在”的历史化。历史剧代表了革命“现在”中的历史再现、想象和认识的危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政治本身也是这场危机的一部分,这一点,集中、剧烈而持续地体现在中国左翼文化的演进中。
  • 姜云飞 张智慧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第4期): 1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时尚的发生机制充满了各种权力或意识形态的斗争。在上海“孤和沦陷区特殊的政治和经济语境下,政治意识形态与消费主义、现代市民意识之间抗衡又联合的结果,造就了一波热衷“趣味”和“女作者”通俗文化杂志复苏,推涌出“职业女性”风气;职业女性苏青和关露主编的刊物现了掌握话语权的女性主体依托大众媒介建构“新女性共同体”,进一步凸显《天地》和《女声》上的“女子写作”对女性读者的广泛影响,"职业女性”新风尚;而电影产业对女明星“爱国”和“摩登”符、,的双重强调、女明星对大众消费时尚的强烈引领以及时尚文化杂志对女明星的职业女性”气质的有意彰显,共同表征出上海沦陷区女性美时尚光鲜的“电影明星”向务实的“职业女性”符号位移的倾向。这一时尚符号的生产与转换背后,缠绕着抗战爱国的政治意识形态对媒介消费主义的]召唤收编、媒介消费主义对爱国意识形态和女性意识的迎合互构、职业女性主体改写市民意识与消费话语等多重意识形态的回旋博弈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