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3年, 第15卷, 第第5期期 刊出日期:2023-10-18
  

  • 全选
    |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笔谈
  • 李云雷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第5期): 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理论与思想命题是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念方法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条件进行的一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是对此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重要命题的总结与超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突出的是克思主义的普遍性与中国的特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突出的是“中国特色”,视野仍然是外在的,而中国式现代化突出的是“中国式”,即中国本来固有的,更加突显了中国的主体性、主动性与主导性。
  • 段从学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第5期): 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探究语音中心主义的历史根源,讨论现代语言科学与民族国家之建立的内在关联时,柄谷行人指出:“并非语言学家本身做出了什么政治举动,仅仅是将语言学的认识奉为科学,就发挥了无上的政治性功能。""即便撒开“现代文学”与“国语运动”的整体性关联,不在柄谷行人所说的“现代语言一文学”这种历史事物本身的“形式”层面上,而把问题简化到极致,在最粗糙的意义上,从题材、内容和情感的角度来讨论问题,“现代文学”与“现代中国”的历史形成之间复杂关联,也远远超出了通常的想象。
  • 吴舒洁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第5期): 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新文学急剧分化,“无产阶级文在“方向转换”的大众化目标推动下摘要:革命文学激进地在表现主题和创作方法上作出一系列变革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值得指出的是,此时无产阶级文学以及其它各类“新兴文学”(新感觉派、现代主义等)的涌现,与西方社会科学思潮的影响有着不可分的关系。正如马克思主义、福本主义之于无产阶级文学,精神分析、现代医学之于新感觉派,社会科学理论的引入使文学家们对资本主义生活的体验变得敏锐起来,他们开始审视资本主义的技术、物质、情感以及自我和他者的关系,借助社会科学所带来的批判性分析视角,“新兴文学”在审美先锋性的探索上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 特稿
  • 汪晖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第5期): 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众及其相关现象的涌现构成了20世纪中国不同以往的历史特正,透过文学和语言追踪大众概念的生成是理解这一时代的社会和政治肌理和动逻辑的重要路径。齐晓红的新著《文学、语言与大众政治》以“大众”为关键词,将现代中国学的发生发展与大众的形成过程相互链接,也反过来从文学与语言的视角阐举现代中国的大众问题。这一双重视角赋予了这部作品强烈的历史感,也使得这项立足于文学史脉终的研究获得更为深广的意义。
  • 鲁迅研究
  • 高恒文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第5期): 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尼采对鲁迅的影响,显著而深刻。首先,鲁迅自云,这种影响20年代未以后有所消退,此说基本为研究者所认同;本文认为,尼采的影响贯彻鲁迅生。其次,一般对尼采之于鲁迅的影响研究,主要是研究思想上的影响,而对鲁迅创作中所体现的尼采影响,研究很少。本文具体分析、论证《狂人日记》与尼采--尤其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思想和艺术的关系。先略论鲁迅与尼采之始终,作为全文的引论,这是为了更清楚地揭示《狂人日记》中来自尼采的思想影响在鲁迅整个创作和思想之中的特殊地位和意义。
  • 郜元宝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第5期): 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言自语·我的兄弟》以及鲁迅和周作人、周建人的兄弟关系,可观为《野草·风筝》的“内典”(鲁迅本人作品之间的互文性)与“今典”(鲁迅作品涉及其现实生活的公私两面),而在《风筝》文本的背景深处还有大量“外典”(“域外典故”),这主要包括鲁迅翻译的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以及该书提到的佛洛伊德、卡尔·荣格的学说,鲁迅所译上野阳一和高岛平三郎的四篇论文,以及周作人所译(鲁迅高度参与)志贺直哉小说《清兵卫与壶卢》。《风筝》篇幅短小,却充分体现了鲁迅所谓国民精神之发扬,与世界识见之广博有所属”的新文化建设之基本理念。
  • 张永泉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第5期): 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希望》写的应该是鲁迅的一种心理期待希望青年摆脱消沉,积极奋起,或者是因为失望于青年之消沉,而寄希望于身。然而不是。"《希望》并没有正面摘要:如果从字面理解,写希望,它写的是鲁迅对所谓希望的认识,写的是由这种认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失望乃至绝望的心理,以及由这种心理而引发的一种人感受、人生态度、人生选择和人生哲学。
  • 李丹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第5期): 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奴隶”意识是鲁迅一生创作的重要出发点,而“降虏”是其“奴隶”意识的深层内涵。鲁迅南京求学期间的“骑马事件”激发了他的降虏意识其早期创作《斯巴达之魂》显示了他与降虏身份的和解和进一步破除之道。“降虏”问题萦绕了鲁迅一生,极大地影响了他的行动和创作。
  • 陈佳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第5期): 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鲁迅参与翻译过《巴黎的忧郁》中八首散文诗的已知前提下,重新审视《野草》与周氏兄弟合作及失和的关系,以及它与《巴黎的忧郁》的究《野草》对《巴黎的忧郁》的具体借鉴方式,如吸收散文诗理念、借鉴框架形式互文关系。通过对两本散文诗集中的关联篇目进行对读比较,探人物及情境设置等,并考察《野草》的创造性转化,如改写、-写等多种重写策略的运用与思想内涵的拓展。
  • 阮芸妍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第5期): 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鲁迅所译的《壁下译丛》和《现代新兴文学的诸问题》是他以译介实践对“革命文学论争”做出的回应。鲁迅以“绍介”与“主张”为经纬设计了《壁下译丛》的结构,“绍介”类的文章拉出了一条西洋文艺思潮如何传入日本文坛的纵向线索;“主张”类的文章则呈现日本文艺批评者、创作者如何吸取、转化、抵抗和回应这些文艺思潮而提出主张的向线索。相较于直接投入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而言,以翻译介入论争或许是一种“学院派”式的态度,但鲁迅却以他在论争后的一系列译介实践说明这是建设无产阶级文学不可或缺的基础。鲁迅也特别看重片上伸基于学者身份所进行的知识工作,在《壁下译丛》特意介绍他与有岛武郎关于“宣言一篇”的论争,同时也着手翻译他的《现代新兴文学的诸问题》,试图借着对无产阶级文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打破这些主义只停留在空洞的符号而没有实际内容的状态。
  • 王锡荣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第5期): 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鲁迅和周作人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人物,他们的观念既有相同相近的一面,也有着明显差异的一面。他们都是从早年就开始探索“人”的概念内涵与意义,他们的文学作品与社会批评及文明批评,反映了他们对“人”的观念的独特见解,这种观念也对他们本身的价值取向和人生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人早年踏上文学道路之初,就聚焦于对“人”的思考,两人的人生策略与国家及社会进步方略,也紧紧围绕“人”展开,而两人最终的决裂,也仍然没有离开“人”的思考,决裂之后,他们也仍然没有停止对人的意义的思考。但各自的思路与取向逐渐分离,这对他们的人生道路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两人的最终结局也是与此密切相关的。
  • 朱芬1潘世圣2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第5期): 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世界范围内,公共媒体的“鲁迅叙事”肇始于1909年《日本及日本人》(半月刊,东京)刊载的记事《文艺杂事》。日本学者藤井省三在1980摘要:年著文披露《文艺杂事》有关鲁迅兄弟译介出版《域外小说集》的一则文字,为鲁迅研究史提供了极有纪念意义的史料。其他未有介绍的内容涉及文豪森鸥外的小说新作、福本日南的历史小说、丸善书店的经营变革、政治家的治丧通知、新闻媒体对社会趣闻的处理、东京学者对言文一致体写作的执着以及商业资本与文学的勾连等,五光十色,呈现了1909年春鲁迅归国前夕东京缤纷文艺界的片羽吉光,对切实把握留日时期鲁迅置身之日本语境大有裨益。《文艺杂事》整体实为“后期东京鲁迅”的重要文艺现场史料。
  • 王蔚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第5期): 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许广平:“李小辉”;旁听生;华侨;华侨旁听生:《两地书》
  • 史料
  • 朱晓江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第5期): 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经历了上半年的“三:一八”惨案及《京报》邵飘萍被害案后,1926年下半年北平的文化空气持续恶化。8月,枪杀《社会日报》主编林白水,逮摘要:捕《世界日报》主编成舍我,孙伏园、鲁迅、川岛等乃相继南下,而周作人留住北平如故。此亦可谓“苦住”矣。9月,任可澄率军警武装接收女师大,周作人仍为撰文批评诸事,且为女师大事奔走,然力量已趋低落,盖在高压的文化政策下,知识分子星散,批评的力量已然无法凝聚也。11月作《陶庵梦忆序》一篇,表彰明朝文人反抗礼法的态度。这也是当社会的批评受到压制之际,周作人对于知识分子功能的一种自我调适。自此以后,他遂逐渐由社会的批评转向文明的批评,为1930年代的笔记体写作,提供了变化的基础。
  •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第5期): 1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作家协会的内部刊物《作家通讯》是一份重要而“神秘”的刊物,目前已成为十七年文学研究中的稀见史料。1959年,郭摘要:小川作为作协秘书长分管《作家通讯》工作,在这份刊物上发表了传达作协官方意志的十余篇短论。然而,同年未的批判运动中代集体发言的短论却被视为部小儿个人的错误言论遭到点名批评,中新发现的这组佚文可知,从传达集体意志到个人错误言论之间的转移,揭示了郭小川的“短论写作不仅对于郭小川研究有史料价值,而且为考察当代文学生产与组织方式提供一种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