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5年5月5日 星期一

2011年, 第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1-04-18

  • 全选
    |
    特辑(一):纪念贾植芳先生
  • 徐中玉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2): 4-5.
    摘要 ( 369 )   可视化   收藏
            贾植芳教授是我相见很晚的朋友,同时我们也是相见恨晚的朋友。彼此都喜欢讲真话,不喜欢听套话、废话、大话。我完全不知道他五十多年前的情况。那时他生活、读书、上学、工作在哪里。
  • 钱谷融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2): 5-6.
    摘要 ( 205 )   可视化   收藏
           贾植芳先生人非常好。我跟他认识比较迟,1952年才认识。52年院系调整,他从震旦大学调到复旦大学。我记得有一次他到师大来开会,见过一次面。
  • 曾华鹏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2): 7-8.
    摘要 ( 299 )   可视化   收藏
           贾植芳老师逝世已将近一年了,每想到先生已经永远离开我们,心情总是十分沉重;几次提笔想写点纪念文字,又感到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我对先生的怀念之情。
  • 特辑(二):纪念樊骏先生
  • 樊骏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2): 9-10.
    摘要 ( 302 )   可视化   收藏
  • 刘再复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2): 11-15.
    摘要 ( 212 )   可视化   收藏
  • 刘福春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2): 16-18.
    摘要 ( 248 )   可视化   收藏
  • 宫立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2): 19-25.
    摘要 ( 294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樊骏先生的长文《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工作的总体考察》为分析对象,从细读文本和分析文章产生的影响两个方面出发,阐释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观,评论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独特贡献。
  • 宫立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2): 26-29.
    摘要 ( 292 )   可视化   收藏
  • 访谈
  • 王斑, 黄锐杰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2): 30-36.
    摘要 ( 287 )   可视化   收藏
  • 专辑: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和历史小说研究
  • 陈建华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2): 37-49.
    摘要 ( 198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把周瘦鹃早期"心理小说"放在清末民初"小说界革命"以来的思想背景与小说类型内在理路这两方面加以解读,指出其内容与形式上改良启蒙的保守文化政治与文学现代性之间的积极互动。并以徐枕亚的"哀情"小说为参照,凸显都市文学在传统与西化的分野及不同社团之间内部分化。在方法论层面本文试图打破"鸳鸯蝴蝶派"或"礼拜六派"乃至"  俗"等概念的成见,将它们置于历史文化及文学的整体中,拓展更为深广的研究版图。
  • 祝宇红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2): 50-57.
    摘要 ( 222 )   可视化   收藏
           苏雪林《天马集》与曾虚白《魔窟》两本小说集都是对古代神话的重写。他们不约而同重写神话与两人之间的交往有着直接关联。重写神话时,他们表现出相近的讽喻趣味与政治立场,在学术上都受到当时学界神话研究的影响,在审美上深受西方唯美主义、新浪漫主义的影响。苏雪林与曾虚白在政治、文化、审美上的相似立场,尤其是他们对被称为"老新党"的曾朴的人品与文品的推重,体现了曾、苏两人对旧传统、旧道德的某种认同。
  • 张芬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2): 58-64.
    摘要 ( 217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围绕对鲁迅《铸剑》创作前后的文学活动的分析,着重讲述鲁迅在整理唐传奇和翻译《小约翰》等作品过程中对于创作《铸剑》的互文性影响。从而可以看出,鲁迅如何将传统文本和现代文学翻译经验转化为自身的写作风格,且这一风格实现了对经典的现代性超越,即其内部所体现的对生命自身的审视与透脱的独特气质。
  • 王羽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2): 65-70.
    摘要 ( 261 )   可视化   收藏
           1940年代上海文坛的历史小说创作领域先后涌现出以具有鲜明"海派"特质的"故事新编"小说引人瞩目的秋翁(平襟亚)、吕伯攸以及谭正璧、李拓之等四位卓有成就的历史小说家。本文拟从分析"故事新编"小说的高度通俗性、市民性和李拓之历史小说的精英品质这两极形态入手,勾勒1940年代上海历史小说演进的基本线索,进而展现历史小说与1940年代上海之间丰富的互动关系。
  • 胡全章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2): 71-75.
    摘要 ( 201 )   可视化   收藏
            尽管杨世骥只是一位业余的近代文学研究者,《文苑谈往》只是一本探讨近代文学思潮、派别和作家作品的论文集,然而该著篇篇文章都渗透着著者一以贯之的明晰的文学史眼光和学术史意识,作出了多方面的学术开拓。杨世骥通过新鲜、可靠、充实的材料提出并解决了诸多文学史上颇有价值的问题,其视野涉及到近代诗(包括新派和旧派)、词学、戏曲、小说、翻译文学、政论文等领域,隐隐体现出著者关于中国近代文学史的总体构想。其文章往往能做到以小见大,由点及面,知人论世,论从史出,对近代作家作品既具"了解之同情",又不乏"当代关怀"意识。
  • 董之林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2): 76-80.
    摘要 ( 189 )   可视化   收藏
           以2009年文坛"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为标志,在2010年姚雪垠诞辰百年纪念活动中,姚雪垠及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李自成》重新成为关注热点。在对史料和作品深入阅读与发掘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这部形成于上世纪中后期的作品实际上与中国社会重要的现代转型期"五四"时代具有更密切的精神联系,而不能仅仅归结为"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的政治观念产物。对作者的纪念以及对这段历史的回顾,不仅意味着今天读者对姚雪垠和《李自成》所讲述的历史感到兴趣,也意味着现代历史观念中一种人文内涵的复现,是"五四"时代精神在弘扬传统文化声浪中的又一次复苏。
  • 批评
  • 叶月瑜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2): 81-90.
    摘要 ( 349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第一部分回顾电影研究领域对西方理论与亚洲文本之间关系的跨文化分析争论,以及华语电影研究现存的一些跨文化分析问题。华语电影研究通常使用标准化的西方类型术语——情节剧(melodrama)——来分析华语电影中如家庭伦理剧、爱情及艺术电影等类型。基于情节剧和文艺电影在发展历史及理论建构上显著的不同,本文第二部分提出使用"文艺"一词来取代情节剧,并用这个内涵较为接近,并更具启发意义的"文艺"概念来解释华语电影。舍情节剧取文艺电影,可帮助研究者厘清、描述和讨论华语电影史与批评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中国近代电影的伦理角色,电影对不同观众所传递的进步观念,文学改编的角色,对应西方情节剧所做的风格创新,电影导演作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的角色等。同时,本论文对"文艺"这个术语及其意义、脉络和应用分析的转变所作的初步整理,也试图说明如何通过一组新文艺电影资料的分析,形成在中西电影学术领域独具一格的史观。 
     
  • 学术随笔
  • 吴福辉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2): 91-94.
    摘要 ( 189 )   可视化   收藏
           正在今日,无论何种现代文学史几乎都会辟专章专节来纵论"京派",这已成常例。但假若时光倒转,退回去三十年,那情景可恰好相反。我也就不会如此幸运地收到这封如此珍贵的来信了。
  • 书评
  • 陈思和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2): 95-99.
    摘要 ( 208 )   可视化   收藏
  • 王亮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2): 100-104.
    摘要 ( 201 )   可视化   收藏
  • 史料
  • 周丽卿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2): 105-114.
    摘要 ( 215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192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左倾倾向,大陆学界多引用毛泽东的说法:"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事实上十月革命1920年以后才广泛产生影响,在此之前,《俄国第一次对华宣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新青年》7卷6号以将近三十页的篇幅刊载《宣言》原文及各团体、各报刊的答复与热列响应,以《新青年》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形成当时知识界亲俄的热潮,从而对于之后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接受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对照考证《新青年》《宣言》译文与外交部原始电文版本,揭示官方版与民间流通版译文之显著区别,而此区别显然有助于民间知识界对劳农俄国的心理接受。进而论证《新青年》宣言译文与民间舆论(含团体及报刊)的来源,是主编陈独秀有意识的剪贴数报所建构形成的左派倾向民间知识界的整体舆论导向。在当时宣言被禁的情况下,《新青年》仍以大幅版面报导,不但形成一种知识界反抗政府的抵抗姿态,也形成左倾刊物的连带性,此种连盟关系,更表现为之后《新青年》的作者人脉。《新青年》大幅刊载"对于俄罗斯劳农政府通告的舆论",也是该刊之后逐渐定调为马列主义代表刊物的前奏。
  • 萧耘, 王建中, 萧玉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3(2): 115-120.
    摘要 ( 253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