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12年, 第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2-04-18
  

  • 全选
    |
    访谈
  • 安德鲁·琼斯, 文贵良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2): 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不只意味着经济增长,尽管这是最普遍意义上的理解。发展问题也不能被缩减为仅指健康、教育和福利等方面的进步,不能被缩减为那些可以被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所衡量的东西,尽管它们被广泛地认为是迈向发展目标的路径。相反,发展是一种理解的方式,一种叙述的方式,一种尝试着处理急剧的历史变革的方式。”
  • 批评
  • 安德鲁·琼斯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2): 10-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个词本身就饱含了历史错位与拼凑,(海克尔与斯宾塞均无意于用此套术语来阐发其社会、科学思路),使得它背负起了身后应有的恶名。它标示一个未曾存在过的话语虚构。简言之,它不是一个精确的术语。在谈及我称之为“进化论思想”的浸润式播撒时,这个词不足以表述那发生在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那不均衡的、复杂的并精微如毛细血管般的对社会科学与大众话语的渗透现象。
  • 香港文学研究专辑
  • 沈双(作者) 王宇平(译者)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2): 28-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以英文期刊为特征的中国世界主义就终结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战后以及1949年以后,不再有传播、翻译以及跨国、跨地区的实践。更确切地说,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世界主义会产生它自己因地制宜的特殊形式。在1945年6月《二十世纪》(The XXth Century)杂志的终刊号上,梅奈特(Mehnert)声称虽然“第三帝国已死”,“德意志民族仍在并将长存”。同期杂志上还有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探讨了几位同时代的苏联作家,他们的作品不符合苏联的政党路线,而是像冷战之中乃至之前的许多西方自由派作家对苏联的认识一样,呈现出幻灭倾向。据Tina Chen的研究,苏联电影与其它流行文化在1950年代的中国盛极一时,它们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于塑造的“不仅是革命自觉,还有对于中国、未来和‘全球’的理解。”这些苏联电影可被视为国际主义(Internationalism)的范例,“同时包含有国家架构、边界以及世界革命秩序的组成部分。”1949年之后,《中国评论周报》、《天下》以及1930年代的左翼国际主义杂志的一些作者与编辑,诸如Jack Chen ,他们或从海外归来,或留在大陆。如果旅行和传播是中国世界主义的譬喻,那么,这些英语杂志的编者们或暂时或永久地移居他地的经历仍值得探讨,在外在于中国大陆的地方,他们所实践和体现的文化又与当地构成了不同的关系。我将讨论《天下》的编者之一姚克的作品,他在香港文化实践正是上述英语媒介的世界主义延伸的例证。  
  • 王宇平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2): 32-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宋淇是“戏剧”与“电影”之间的跨界者,然而他的话剧和电影活动一直未曾得到全面的整理与讨论。本文细致梳理宋淇包括话剧与电影在内的影剧实践经历,并指出宋淇的话剧以及电影剧本创作与“世态喜剧”这一西方戏剧形式之间的紧密关系。同时以他极为成功的影片《南北和》为例,着重探讨了他在该影片片中对“世态喜剧”资源及经验的借鉴。
  • 潘国灵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2): 39-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郑蕾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2): 46-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李英豪作为香港现代主义运动后期的重要人物,以香港现代文学美术协会第二任会长名义与昆南等人共同创办《好望角》并继续香港国际绘画沙龙,并以自身极为丰富的理论创作推动香港现代主义运动的发展。本文试图在资料和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首先对李英豪批评、评论的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以“东方式”批评概括其批评风格并缕析其理论来源。另一方面则从香港报刊生态入手,分析其不同的文体、文笔特色,尝试发掘报刊生态对其理论建树的影响。 
     
  • 马辉洪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2): 53-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舒巷城(1921—1999)是香港重要的本土作家,其小说成就备受肯定。评论界普遍认为舒巷城的长篇小说《太阳下山了》是了解20世纪中期香港社会,尤其是低下阶层的代表作品。本文另辟蹊径,尝试运用原型批评的方法,以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1904—1987)的英雄神话模式,结合文本细读的分析策略,探寻和阐释《太阳下山了》所蕴含的成长主题。舒巷城在《太阳下山了》里,塑造了一个对人生理想充满憧憬的主人公,讲述了一个临时性启悟(tentative initiation)的成长故事。 
     
  • 张历君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2): 58-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86年底,正值布莱希特逝世三十周年,香港的布莱希特热也达至高潮。该年12月9日,"第七届国际布莱希特研讨会"和"国际布莱希特戏剧节",均在香港隆重揭幕。其中,由市政局、香港艺术中心和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合办的"国际布莱希特戏剧节",邀请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与陈颙导演,来港演出布莱希特的名作《高加索灰阑记》。同年同月,西西写成了她的《肥土镇灰阑记》。虽然根据现已出版的文字资料,我们无法证明这次演出与西西的《肥土镇灰阑记》有任何关系,但有趣的是,在《肥土镇灰阑记》中,布莱希特的影子却无处不在。为要深入梳理《肥土镇灰阑记》与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之间的关系,本文尝试借助帕维在《关于舞台的翻译问题》中阐述的剧场翻译理论,对《肥土镇灰阑记》作细致的释读。
  • 吴耀宗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2): 64-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第四代南来香港作家之中,吴正、程乃珊与孙树棻是颇为特殊的一群。他们出生成长于上海,在香港居住十年至三十年不等,期间笔耕不辍,参与了香港这个城市的文学建构与想象,但长期以来被目为上海作家或通俗作家而不受重视,未获系统性的讨论。本文以"小文学共同体"的概念来概括这一文学边缘族群,通过对其居港时期小说的论析,说明这共同体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想象香港,既强化了香港文学的"跨地域性",也为中国当代文学增添"香港"的异彩。
  • 彭丽君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2): 72-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用一个比较主观的角度去探讨今天香港正在发展的一个新左翼文化运动,特别关注通过艺术参与政治的可能和局限,也引用法国理论家朗西埃有关的讨论,带出如此一个运动可能拥有的巨大能量。 
     
  • 郭诗咏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2): 77-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08年夏天出版的《房间》,是香港作家李智良的第二本创作集。作者由精神病患的视角出发,书写个人对城市空间和生活的观察,剖析精神病患在整个医疗体制和社会宰制下的生存困境。有关精神病患的刻板想象是:精神病患不能言说,能言说者非精神病患。而《房间》耐人寻味之处,正正在于书中的“我”同时兼有以上两种可能性——从一个不可能的言说位置去书写(不)日常的城市空间。在李智良笔下,香港是一个高速运转、躁动不安的城市,无法静止,无处逃遁,人唯有在高速前进的城市运动的余波中,持续以谵妄的书写寻找救赎的可能,期望有天可回到一个有“我”的空间。本文尝试从保罗·维希留(Paul Virilio)的速度学理论出发,分析李智良《房间》中的城市空间特点和言说位置,以期进一步理解后九七时期香港新生代作家的城市书写。 
     
  • 钟梦婷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2): 85-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韩丽珠(1978-)出生于香港,在70年代的新生代作家中,既有代表性,同时也使人期待。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其第二本小说集《宁静的兽》。本文的出发点是基于目前对韩氏的评论颇为不足,论者多数沿用一种固有的眼光来看待韩丽殊的小说世界,未能触及问题的核心,本文即从“异化”伦理的角度切入,希望可以填补评论上的空白,并对此议题作一开拓。本文的讨论背景是西方学术界对“异化”的讨论,拟着重指出《宁静的兽》在讨论“异化”伦理方面的自觉性。再结合细致的文本分析,梳理小说中“异化”伦理的不同面向,剖析作者不易为平常人所理解的伦理观。藉着这几方面的整理,本文希望可以对韩丽珠独树一帜的“异化”伦理书写加以肯定,从而对学者的忧虑作初步的回应。 
     
  • 郑政恒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2): 92-9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半唐番”这个角度探讨香港新诗的语言及风格特色,并从张弓、西浈、吴天籁、刘火子几位诗人的半唐番诗歌作品探索香港的城市生活,同时窥探香港西化殖民城市面貌的一鳞半爪,从他们的诗作中不难发现一些都市诗常见的特质,以及现代性的面孔。本文倾向从语言出发,以城市诗作为讨论的类型及对象,兼及阐明鸥外鸥和昆南的诗风特色,并分别探索他们和西方未来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连系诗歌语言及文学潮流千丝万缕的关系,折射出当时的香港城市风貌及生活,同时带引出诗歌语言及文学潮流纠结的关系。 
     
  • 学术随笔
  • 江勇振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2): 99-1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在当今中文世界里,胡适研究是一个由男性宰制的研究领域。这里所说的男性宰制的意思有两层。第一层意思是指当今中文世界里研究胡适的学者泰半是男性。举个例子来说,2011年4月在南京举办了一个纪念胡适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的会议。在这个会议里发表论文的一共有34位学者,
  • 书评
  • 袁洪权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2): 107-1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学的研究著述很多,但张向东的《语言变革与现代文学的发生》著作却能别开生面,从语言变革的角度深入挖掘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著作不仅体现出追本溯源的学术视野,切近语境的研究态度,而且在语言考察背后注重"文人事"的相互影响,在语言变革与文学发生探讨上深入挖掘其现代思想史意义。
  • 史料
  • 姚雪垠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2): 111-1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许建辉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2): 113-1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22卷本近千万字的《姚雪垠文集》中,没有"日记"。姚雪垠说过,他曾经写日记的,但总是断断续续,不能坚持。加之解放前生活漂泊不定,解放后政治运动频仍,已然写出的也无法保存或者不能保存,只落得风逝云飞,七零八落,不知去了哪里,反正是无处找寻了。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从姚雪垠的人事档案中发
  • 萧耘、王建中、 萧玉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2): 115-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