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13年, 第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3-04-18
  

  • 全选
    |
    特稿
  • 洪子诚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2): 4-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陈光兴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2): 14-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透过细读陈映真自1960 年起有关1950 年代台湾左翼分子的五个重要文学文本, 试图追溯地下党人及其家属在当时投身社会主义运动与失败后的精神风貌,并初步勾勒那一代左翼分子心灵史的结构。主要的发现是 :陈映真在书写中承继了 1950 年代左翼的思想情感,其重要性不仅仅在台湾内部搭起了与过去衔接的桥梁,同时连接回中国大陆、联系到第三世界,持续了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精神。如何持续挖掘、抢救、研究、书写台湾战后左翼历史,是学术思想界当前所面 临的挑战。  
  • 徐秀慧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2): 34-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30 年代前后台湾与中国大陆透过日本所接收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其共同的源头都是苏联的 无产阶级文学理论。本论文目的在研究接受苏联无产阶级文学思潮而发展到高峰的日本的“纳普”、中国大陆的“左联”与台湾的“台湾文艺联盟”的左翼文学理论旅行的文化现象。聚焦在日本、中 国大陆、台湾三地都进行了论争的“文艺大众化”( 在日本称为“艺术大众化”) 的论述,作为观察左翼文艺观念在日本、中国大陆、台湾旅行的切入点。探讨“文艺大众化”论述与各地的无产阶级 文化发展的关系,以及无产阶级文学论述在理论旅行过程中为了适应各地的文化运动,又经过了怎样的转译、改写与变异。本文的目的并非研究各地文学大众化论争的来龙去脉,而在于探讨无产阶级文学观念的旅行与各地无产阶级文化发展的关系,并借此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遗产与东方社会运动的关系。
  • 访谈
  • 高维宏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2): 47-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简介“前卫”的脉络以及现代性的多种形式,以此取代既有的现代主义文学观。所探讨的内容主要以 1933-1936 年的日本、台湾作家为主,论述此时期两种前卫性的萌芽以及围绕其中的讨论,分析当时左翼作家与艺术派作家各自的局限与困境,试图从现代社会的机械化分工分析知识分子认识论的转换,期待以此重塑现代主义与左翼文学曾有的重叠文本空间以及两者所面临的困境,从而替代二元论的视点,作为突破既有研究的切入点。
  • 特稿
  • 白春燕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2): 62-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30 年代是世界左翼思潮蓬勃发展的时代,台湾文坛经由留日学生与日本文坛产生接触,吸收到日本普罗文学思潮,并且与日本普罗文学界产生密切的交流,促成了台湾与日本在普罗文学方面的越境交流。杨逵是第一位成功进军日本文坛的台湾作家,与日本文坛有密切的交流,并在台湾、日本的文艺杂志发表了很多与艺术大众化相关的理论文章,成为在 1930 年代台湾文坛极为重要的文学理论家。本论文以日本行动主义文学为出发点,审视杨逵对于日本文坛动向和理论的吸收与转化。     
  • 李娜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2): 77-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日据后期重要的台湾作家张文环和吕赫若为对象,特别是“大东亚战争”时期两人的创作活动中对“本岛知识阶层道路”的反思,以及光复后两人的命运分殊,来探讨殖民地文学者的“心灵秘史”及两条文学道路形成的历史意涵。张文环寻找台湾“传统”中的汉文化渊源在帝国下的能动性,即“面向现代的传统”以成就“日本内部的台湾”的文化出路。吕赫若秉持“以文学克服黑暗”的信仰,在战争末期一再提出殖民地知识分子对自身黑暗的克服,认为殖民地知识者的道路是走向“劳动者”。因此,“光复”后的吕赫若走向地下革命,张文环则往返于政界、商界,某种意义上,汇入了战后台湾自由主义的萌芽阵列。 
  • 学术随笔
  • 毛尖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2): 92-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译文
  • 艾蒂安·巴里巴尔 著|吴子枫 译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2): 94-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史料
  • 董乃斌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2): 100-1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史承钧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2): 103-1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考证现存唯一的半封老舍1949年前致赵清阁佚信(2013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老舍全集》所未收),包括确切的写信时间、信中内容及信中所录文人人名诗等等,探讨老舍写作此信的心境及其赵清阁超乎一般朋友的深厚情谊。
  • 吴敏
    现代中文学刊. 2013, 5(2): 109-1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周扬(1907—1989)是 20 世纪中国极为复杂同时又至为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本简谱试图辑录周扬的经历、翻译、著作、讲话等,勾勒其作为中国现代文化运动的参与者、领导者、思想者的大致轨迹,以期多侧面多角度地透视这一复杂现象。  2.周扬曾说自己的“文章”与“讲话”有区别,尤其是延安整风运动以后,因此,本简谱特别注意收录其部分“讲话”目录和内容。对于未能收入《周扬文集》或周扬其他选集的“讲话”,本简谱多加摘录。另外,周扬还有若干翻译、编辑书刊的“前言”、“后记”、“附记”、“编者按”等未收入其文集,也极少甚至没有为既有研究所提及,因此,本简谱也有意多予择取。3.本简谱大致按年份编排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周扬的主要活动,另一部分为其著作等目录;活动按发生时间,著作以发表时间顺序排列。由于活动发生时间与文章发表时间不同,为便于查阅,在活动发生时间后面标明文章首次发表的时间和报刊。收入五卷本《周扬文集》的文章,也予以标注。 4.众人叙述评论周扬及其相关事件时多有各自的视角,本简谱试图辑录多种叙述,并以注释方式注明出处,以期互为比照。 5.表述上,凡有多个人物同时出现时则标明谱主之名,否则省略主语“周扬”。 6.周扬的文化活动长达半个多世纪,相当繁杂,本谱定有不少疏漏错讹,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