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5年5月22日 星期四

2014年, 第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4-08-16

  • 全选
    |
    特稿
  • 路易·阿尔都塞 吴子枫译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4): 1-4.
    摘要 ( 428 )   可视化   收藏
    1976-1977年,法国汉学家、阿尔都塞的朋友米歇尔·卢瓦翻译编辑了一部“鲁迅杂文选”:《论战和讽刺》(Luxun, Pamphlets et Libelles),收入阿尔都塞主持的“理论”丛书“政治书写”系列,于1977年由马斯佩罗(Maspero)出版社出版。“文选”第一篇文章是1925年的《春末闲谈》,最后一篇是1936年的《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收有包括《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无声的中国》、《文学与革命》等在内的30篇文章。卢瓦本人为这部文选写了一篇长达66页的“序言”(“序言”初稿写于1976年5月的北京)。以下是该书封底阿尔都塞写的介绍文字,这篇文字可以算是关于鲁迅与阿尔都塞的双重发现,如果不是得到这本书的初版本,我们可能永远不会发现阿尔都塞与鲁迅的相遇,因为无论是在阿尔都塞的文章和传记中,还是在研究阿尔都塞的那些著作中,都从来没有出现过关于阿尔都塞阅读鲁迅作品的任何信息。这篇介绍虽然篇幅很短,但对鲁迅的概括很到位,从中可以看到,虽然隔着时空的漫长距离,但阿尔都塞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 张爱玲研究
  • 王风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4): 5-17.
    摘要 ( 223 )   可视化   收藏
    《五四遗事》是张爱玲1950年代中期在美国的创作,这个短小的故事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一则文化寓言,一方面是关于新文化传统的,另一方面则涉及张本人的个人史。张爱玲本人一直不认同新文学传统,对大叙事和新文艺腔尤其反感。作为上海十里洋场的“产儿”,她所真正关心的是作为日常生活的饮食男女。这篇作品带有对“五四”的反讽,一个自由恋爱的传奇,最终演变成“三美团圆”的话本。不过其恰好接续了鲁迅《娜拉走后怎样》的题旨,作为喜剧的《五四遗事》正可与作为悲剧的《伤逝》构成对话。
    《五四遗事》写作发表前后,张爱玲进入新的婚姻,其与胡兰成的关系也彻底结束。而也从此时开始,她与胡之间的“遗事”却不断被投射到新的写作中。张爱玲对男女问题持有非常现代的态度,认为只是两情相悦而不必以婚姻相承诺,这与胡兰成旧派的才子佳人之思奇妙地“错位契合”。及至二人结婚后,胡流徙生涯中幻想着“三美团圆”,才显露出他们之间真实的的区别。《五四遗事》可以看做这一系列遭际的“镜像”,在此之后的张爱玲写作中,这些“遗事”多次被调动,缠绕其终身。
  • 宋以朗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4): 18-25.
    摘要 ( 879 )   可视化   收藏
    张爱玲说《相见欢》的故事曾使她震动,因而30年来甘心一遍遍地改写。本文试图解释《相见欢》故事究竟有什么元素令作者震动。首先回顾《相见欢》在1978年刊出时的读者反应,以负面居多。继而撮述及评论颜择雅在2013年发表的 《张爱玲一题三写——析〈留情〉、〈相见欢〉、〈同学少年都不贱〉》,指出颜文未能恰当理解《相见欢》的“夹缝文章”。通过内在的文本分析,如人物性格、对话等,本文对小说的意义提出了新的解释。最后引用张爱玲致宋淇的书信作为外在佐证,补充了小说创作背景及其意义。
  • 冯晞乾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4): 26-34.
    摘要 ( 487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是对佩许纳《色,戒》法译本的评论,有四部分。首先讨论法译本篇名。第二部分列举译本中二十处误译和漏译。第三部分比较法、英、德、意诸国译本,举出原文中因语言文化差异而无法翻译的例子,藉以阐明文学翻译的困难。第四部分通过原文和译本对读,发掘众译者同时误读之处,进而探讨原作者写法。比较原文和译本的差异,有助辨认及理解某些文学作品中微妙的伏笔。误译有时也能提供有用的资料,具备特殊的认知价值。
  • 姜贵研究
  • 周怡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4): 28-44.
    摘要 ( 89 )   可视化   收藏
    台湾作家姜贵有两部同名长篇小说《白棺》,其初创的《白棺》完成于1929年,自认被遗失,后期用倒叙法补写了一部同名小说。笔者在大量查阅青岛早期的报业资料时发现了遗失的《白棺》第一、二章,对作者进行了考证,并分析了《白棺》在中国大陆长时间“沉默”的原因。
  • 王瑞华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4): 45-53.
    摘要 ( 188 )   可视化   收藏
    台湾著名作家姜贵小说《旋风》的头号主人公“方祥千”原型是山东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王翔千,他也是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的老师,是对海峡两岸现代历史与文学均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他的影响力波及海内外,但遗憾的是此前的历史与文学均忽视了他。王翔千当初在山东王尽美等创办马克思学会的时候,他的儿子王希坚、侄子王愿坚与女婿王力、堂侄姜贵(王意坚)领军了20世纪50年代海峡两岸的红、白(国民党)文学,他本人也成了两岸作家热衷于描写的小说人物原型。
  • 应凤凰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4): 54-59.
    摘要 ( 332 )   可视化   收藏
    小说《旋风》完稿于1952年,两岸文学史书大多将它列为台湾“反共怀乡”文学时期代表作。海外学者夏志清曾推崇姜贵是“晚清、五四、三十年代小说传统的集大成者”,认定《旋风》在中国现代小说史占有重要地位。两岸文学思潮起伏变化,《旋风》从早期受到台湾文坛一片赞美,夏教授列入英文版现代小说史专章讨论,到1980年代两岸开放,大陆学者以其意识形态歧异而大加挞伐──上述三种评论现象分别出现在不同年代,以时间纵轴加以贯串,即形成战后“旋风研究”三个不同阶段。同一部小说以其特殊体质,而形成六十年来曲折的接受史。本文分三个阶段探讨其变迁过程与详细内容,并以此文悼念于2013年底辞世的夏志清教授。
  • 批评
  • 金理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4): 60-62.
    摘要 ( 92 )   可视化   收藏
    海派文学不仅指建立在特定地域基础上的文学空间(包括作家作品、风格流派……);也包括文学生产和传播方式以及整个文学生态所构成的文学制度和环境。施蛰存既深受上述制度和环境空间的影响,也以自身的实践丰富了海派文学的土壤。本文通过讨论施蛰存文学创作、翻译的多元面向,文艺理念的核心(“无意思文学”、“轻文学”观与“伴侣”编辑理念),以及主持《现代》时期借水行舟、灵活机变的实践,来彰显其代表性。
  • 李存光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4): 63-70.
    摘要 ( 134 )   可视化   收藏
    无名氏前期最重要的作品《荒漠里的人》,不仅是其小说园圃中一枝早绽的奇葩,也是连接其早期“习作”和后期《无名书》写作的一座桥梁。这部长篇堙没70年无人问津,以致许多问题成为了无名氏作品研究中的“谜团”。本文立足于既有的材料和事实,对《荒漠里的人》在作者构想中的百万言长卷《亚细亚的狂人》中的位置、意义和最终完成情况,作了细致的梳理和查证,并甄别了作者1980年代中期以后的一些“追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考察辨析了它与作者后来的巨制《无名书》的因果关系和作者放弃《亚细亚的狂人》改写《无名书》的因由。
  • 访谈
  • 李卓然, 肖四新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4): 71-75.
    摘要 ( 104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的汉语外国文学史中拜伦和雪莱的地位跌宕起伏,从三个阶段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史中可以看到其编写大致经历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即向最初的编写理念的复归——从讲述方式的复归,到回避神性的复归,再到文学性的复归。所有这些复归都指向循环的核心——人性的复归。人性的复归是汉语外国文学史编写的重大进步和发展方向,它能够更好地还原文学史本来的真相,也将给其编撰提供一种更加可信、客观、理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批评
  • 曲楠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4): 76-84.
    摘要 ( 222 )   可视化   收藏
    《太平花》是张恨水第一部加入抗战内容的长篇国难小说,从1931年初刊,1933年初版,至1946年定本,其版本和文本,一直处于增删重版的异动状态。本文以《太平花》为个案,通过考证史料、爬梳版本与缕析文本,探讨张恨水小说异动问题,揭示作品背后的异动逻辑,并试图说明:《太平花》的“不太平”打破了小说文本相对封闭的固化状态,与个人、社会和时代(历史现场)的“不太平”保持着互动和对话。
  • 史料
  • 胡风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4): 85-91.
    摘要 ( 99 )   可视化   收藏
  • 宫立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4): 92-93.
    摘要 ( 96 )   可视化   收藏
  • 王端阳(整理)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4): 94-100.
    摘要 ( 113 )   可视化   收藏
  • 邱雪松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4): 101-104.
    摘要 ( 90 )   可视化   收藏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遇刺身亡,清华大学校方于11月正式成立了朱自清为首的委员会整理出版闻氏作品,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文协民主人士自愿加入,辅之以叶圣陶为代表的出版方面的通力合作,两年不到时间即告全集问世。国共两党对文集出版截然相反的态度反应了两党在社会上的得失力量对比。开明版《闻一多全集》,它预示着1940年代末期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政治选择,标识着文学作品自由结集出版方式的结束。
  • 吴敏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4): 105-119.
    摘要 ( 106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