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道德声明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2014年, 第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4-10-18
全选
|
巴金诞辰110周年纪念
Select
巴金《海行杂记》(余稿)手迹
巴金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5): 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我的小弟弟
巴金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5): 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致钟时函15通巴金
山口守(整理)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5): 9-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海行杂记》余稿释读
周立民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5): 15-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1933年绥远归绥刊发的一篇巴金佚文 ——世界语散文《我的小弟弟》中译本及其他
李存光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5): 28-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从杂志《平等》看无政府主义思想空间的越境性——以巴金与刘忠士的书简为中心
山口守,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5): 30-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电影的原著”:关于巴金的长篇小说《家》第一德译本出版的一些背景
Alexander Saechtig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5): 39-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巴金的长篇小说《家》的第一个德译本于1959或1960年在东德出版时,书名被改为《在官员的公馆里》。这是因为在1958年,改编自《家》的同名电影在东德上映时,电影名先已作了这样的改动,小说《家》是作为“电影的原著”来介绍给东德读者的。
鲁迅研究
Select
论晚年鲁迅的孔子观——以《出关》及其关联文本为中心
董炳月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5): 42-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鲁迅在193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出关》中塑造了正面孔子形象,并在《<出关>的“关”》一文中对小说主题进行解释。其所谓“孔老相争,孔胜老败”表达的价值判断,并非在思想与意识形态层面上进行,而是在人格与人生态度层面上进行。鲁迅《出关》的创作、鲁迅晚年的孔子观与章太炎的《诸子学略说》、林语堂的《子见南子》具有多方面的关系。青年时代“绝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的鲁迅在“后五四时代”重构孔子形象乃顺应时代潮流之举,晚年鲁迅努力将孔子从历代统治者建构的“白粉孔子”中剥离、恢复“原孔子”的形象,在坚持批判作为封建制度、封建意识形态代言人的“白粉孔子”的同时,将“原孔子”置于先秦诸子之中,通过褒孔贬老、援墨入儒建立了“人格孔子”。这种孔子观与鲁迅早年建立并一生坚持的“立人”思想一脉相承。
Select
“自我”与“世界”的双重“他者化” ——关于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的思考
李培艳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5): 55-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论文以《野草》为核心文本,将问题追溯到《狂人日记》时期,从文本的内部出发反思鲁迅《野草》时期的自我意识状态,并试图通过对《野草》象征化的语言方式,以及文本内部动态的自我创生过程的分析,进而思考鲁迅走出封存的内在自我,化解死亡的张力的“中国化”方式。
Select
蔡元培与鲁迅交往中的《德国中央文学报》
张向东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5): 61-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鲁迅和蔡元培最早的交往,源于他们二人的共同的外国语——德语。1911年4月4日,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的蔡元培寄给鲁迅一份德文刊物——《中央文学报》,并在该日日记中首次记下鲁迅(周豫才)的名字。这不仅是他们二人交往的开端,也是他们两人关系纽带中很重要的一环。
Select
2005年版《鲁迅全集》注释指误
李坚怀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5): 63-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修订标志着鲁迅研究的进一步走向深入,其质量之高、影响之广,是其他任何一位现代作家全集所无法比拟的。不过,《鲁迅全集》的注释却存在诸多疏误舛失,影响其整体质量的提升。注释中人物注释疏误最多,或生卒年、或籍贯、或职官、或行实,其疏误类型繁多;有的注释条目未能反映最新学术动态,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依然沿袭81年版疏误;有的文献资料引用不准确,写作不规范。
学术随笔
Select
《新人文论后记》重印笔谈
蓝棣之, 王富仁, 赵, 园, 黄子平, 程德培, 蔡, 翔, 陈思和, 陈平原, 吴, 亮, 季红真, 殷国明, 南, 帆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5): 67-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批评
Select
树立国家主体理念 改进抗战文学研究
陈青生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5): 87-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抗战文学的研究,在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学术界,存在两个审视系统和两种述评结论,原因在于各自秉持“革命斗争”理念或“反共斗争”理念,从而造成各自研究成果在所难免的种种缺陷与偏颇。抗日战争是整个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战争,是中国捍卫民族生存、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避免人民遭受异族奴役命运的国家行为,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国家要求。因此,研究抗战文学应当树立国家主体理念,科学、完整、准确地展示中国抗战文学的伟大辉煌历史。
书评
Select
现代性主体的建立与展开——评汪晖近期鲁迅思想研究
孙尧天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5): 93-9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汪晖近期鲁迅思想研究涵摄了启蒙、文学、革命这三个在二十世纪具有根本性的议题。其思路既延续着《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又与早年著作《反抗绝望》遥相呼应。通过对“正信”、“本根”、“心声”、“内曜”以及联系这些名词对鲁迅文学的解读,汪晖触探到了鲁迅思想坚实的内核,发掘出了内在于中国历史的现代性主体。现代性主体的展开最终呈现为“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的悖论姿态。
史料
Select
小说泛论
陈世骧/孟庆澍 整理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5): 98-1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原载林语堂主编的《天风》月刊1952年第8期(11月出版),署名陈世骧。杨牧所编《陈世骧文存》(台湾志文出版社1975年版)及大陆所出增订版(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均未收此文。其故或在本文属于短论,篇幅不长,且谈小说,性质与《陈世骧文存》所收文章不尽相合。惟陈世骧素以中国古典诗歌研究闻名,除偶论及金庸,讨论小说之文并不多见。又《天风》杂志于纽约出版,存世无多,阅者亦罕。故不揣谫陋,抄录整理于此。文中字词如“的”、“地”、“得”之类,以及标点符号,多有不合当前规范者,在整理时一仍其旧,不做更改。文前有编者按,不知是否出自林语堂手笔,今亦照录于此,以备查考: “陈先生这篇文章以平淡语,道小说演变,不偏不倚,于新诗图画之体裁内容尤多精辟见地,以陈先生的学问写这类文章,自然头头是道。这是我们第一次发表的关于文艺理论的文章。我们平素觉得理论文章不易写,一旦得之,发觉陈先生要人家批评讨论的气度大。因为世界上多的是以一得沾沾自喜的人,或是自以为找到最后的真理,只允许别人在他划定的圈子里‘批评讨论’的人。如果说得远一点,则祖国今日的祸乱,未始不是这类人的罪过。以这类人和陈先生比未免不伦,然而就文学的研讨而言,以我们在国外的人才,处自由讨论之地,对陈先生的鼓励,我们期望会有收到不少反响。”
Select
《中国新诗选(1919-1949)》的版本、编选与代序修订
袁洪权
现代中文学刊. 2014, 6(5): 102-1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编辑部公告
更多
双月刊,1984年创刊
ISSN 1674-7704
CN 31-2026/G4
用户订阅
友情链接
更多...
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