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0年, 第1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0-08-18
  

  • 全选
    |
    特稿
  • 王德威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4): 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亡明讲史》是台静农完成于抗战时期的历史小说,陈独秀曾经先睹为快。这部以清军灭明史事
    为蓝本的演义之书,是一部危机之作,也是一本危险之作。台静农日后携书稿到台湾,在戒严的时
    代里,当然心存顾忌。《亡明讲史》自此被束之高阁,直到 2020 年才正式出版。抗战期间流亡知识
    分子颠沛流离,每有兴亡之叹。南明作为隐喻,此时又成焦点。台静农随性出入古今,从晚明看见
    民国,从文明看见野蛮。他质疑历史大叙事“诗学正义”的可能。不过《亡明讲史》更应被置于文
    学史与台氏的精神史脉络中加以看待,因为他的对话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写作《故事新编》的鲁
    迅。在这部迟到 80 年的抗战小说中,我们见证一位五四文人兼革命者的自我对话与转折。《亡明讲史》
    正位于台静农生命转折点上,其内蕴的张力关乎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 廖肇亨 郑雅尹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4): 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台静农先生早年以小说名世,生前未刊遗著《亡明讲史》一书现藏于台湾大学特藏组。《亡明讲
    史》一书主要以明朝覆灭之际的时空环境为背景,前半写北京,后半写南京。全书情节的发展依序
    大概可以区分为 :(一)李自成入关之前,至崇祯帝自缢 ;(二)李自成部众在北京 ;(三)吴三桂引
    清军入关,将李自成部众逐出北京,以九王爷进入北京城作结 ; (四)弘光帝在南京即位,朝政不纲,
    史可法出镇扬州 ;(五)南方将领内部矛盾,扬州城破,史可法殉国 ;(六)南京降清,以豫王之宴
    为全书总结。晚清以来,明清之际的各种话题经由各种文学形式加以书写流传,当时的历史一直是
    知识阶层核心的关怀所寄。此书最初成于 1940 年,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期,台静农先生以此讽喻
    时事的用心亦随处可见。
  • 史料
  • 廖久明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4):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爱玲诞辰100周年纪念
  • 陈建华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4): 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到中文,回到自身,探寻文学与自我的终极意义,是张爱玲“晚期风格”的基本特征。自传
    体小说《小团圆》叙述盛九莉在没落贵族之家的感情成长史,以穿插藏闪、自由联想与蒙太奇手法
    编织她的记忆碎片。她对爱情、亲情及自我的深刻剖露令人震惊,在对复杂人性与自我创伤的审视
    中显示现代女性走向独立之途的意义。相对于张爱玲早期的闺阁文体这一现代主义记忆书写体现了
    开阔而深邃、清彻而硬朗的晚期风格。另外须结合《红楼梦魇》《注译〈海上花〉》与《对照记》等
    作品作综合探讨,在文学、思想、学术与图像的脉络中阐述张爱玲的“有情”的文学观念与历史意识,
    她以“认识自己”的文学实践出色演绎了中国现代性,也是“最后的贵族”对文学与历史的自我救赎。
  • 祝宇红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4): 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独特的人类学视野贯穿了张爱玲前后期散文写作。张爱玲 1970 年代的散文《谈看书》《谈看书
    后记》从人类学、人种学问题引出文学原型、小说艺术形式与真实的关系等文学命题,别具只眼。
    张爱玲散文的人类学视角,有着与泰勒、马雷特等英国人类学家相似的知识型特点,这源自她在香
    港大学受到的许地山学术影响,这种影响在早期散文中尤为突出,特别体现在她对人类学原始主义
    的吸纳上。张爱玲有意识地利用了人类学中的“他者”观念,不仅运用“洋人看京戏”的审美距离
    来审视本土文化,也指出“洋人”眼光本身就同时成为被审视的“他者”,从而不同于五四新文化人
    那种基于民俗学立场的启蒙人类学视角,而具有“反启蒙的启蒙”的意味。但在张爱玲晚期散文写
    作中,她更多地回忆故乡、回顾历史,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接近了五四新文化人的民俗学、民族
    志立场。
  • 方邦宇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4): 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重梳张爱玲 1940 年代在上海英文杂志《二十世纪》的电影评论,试图厘清一个青年张
    爱玲的出场过程。她的电影评论承继了周瘦鹃的“影戏”思路,并区别于当时中文世界影评而具有
    一种带有世界主义眼光的“国民性”风格。同时,以《年青的时候》为例,张爱玲的影评写作也影
    响了她自身的小说创作。从更深一层的意义而言,张爱玲在讨论电影这一“年青”的艺术形式如何
    与旧戏冲突、转换的过程中,透露出了她的“中年”视角。
  • 符立中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4): 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香港,是张爱玲的索多玛和亚特兰提斯,当《第一炉香》摄制的消息传出,一再引发各界的议
    论和解读。不过,在看过许多媒体反映的意见之后,发现这部作品的几个前提、寓意遭到不当的忽略。
    今年恰逢张爱玲 100 岁冥诞,在此提出一些参研的心得,以供学术交流探讨。
  • 马泰祥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4): 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自然主义文论关键词的“细节肥大症”,本源自左拉对自己创作风格的评述,经过理论旅
    行成为了后世论者批评现实主义写作末流的一种病症表现。张爱玲的创作接续了中国传统世情文学
    对于微观家庭政治学的体认和对细节的超常规强调,以创作中对于细节的极致雕琢及情节的充沛与
    盈实丰富了“细节肥大症”的文学内涵。通过研读晚近出土的创作《爱憎表》,可发现张爱玲细节
    肥大的文学工艺生成机制与既成效果。
  • 陈建军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4): 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47 年至 1949 年,《春秋》《幸福》《申报》《和平日报》《金融日报》《新疆日报》等报刊上有
    大量署名“霜庐”的作品。“霜庐”是否是张爱玲除“世民”“梁京”“范思平”等之外的又一笔名,
    在尚未找到足够证据之前,不能像有的论者那样轻易下肯定的结论。从目前所掌握的史料来看,“霜
    庐”不是张爱玲之笔名的可能性应该更大一些。
  •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4):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爱玲诞辰100周年纪念
  • 邱 田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4): 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张爱玲已知、存世的书简为考察对象,研究其书简的写作状况与刊布情况,一方面对张
    爱玲的通信对象进行分类,对其通信进行梳理,考证其书信的写作状况 ;另一方面通过对张爱玲书
    信集及其散见书简的研究追溯张爱玲书简近年来的刊布历程及其刊布特点,并对张爱玲已刊布的零
    散信件进行集成考证。
  • 丁玲研究
  • 康宇辰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4): 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丁玲早期的创作既和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浪漫谛克文学潮流有着共振,又有自己独特的女性洞
    察力。本文主要讨论丁玲文学的“浪漫”问题,首先论述丁玲早期创作的女性形象在勘破男权社会
    的“浪漫”神话上所达到的深度,以及其中女性的主体诉求 ;继而通过丁玲的女性角色在两性博弈
    中的处境以及她们特殊的“自罪”心态揭示了蕴含在革命话语中的性别等级及其影响 ;最后通过关
    于丁玲爱情经历与其创作转型的传记性考察呈现丁玲左转到成熟,并收敛起女性浪漫倾向的内外动
    因。文章从浪漫谛克的文学潮流、人格养成等多个层面揭示了丁玲文学与“浪漫”的关系。
  • 张历君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4): 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4 年春,徐霞村让他的女儿顺道去北京探望丁玲,并帮他自己送信。徐霞村当时“记得丁玲
    有位叫杨没累的女同学”,而丁玲的另一位老同学则曾向徐霞村谈及,“莎菲写的就是杨没累”。并向
    徐氏“介绍了杨没累的一些情况”。所以,他便希望丁玲能谈谈当年往事。1984 年 4 月 15 日,丁玲
    便写了一封 7 页纸的回信给徐霞村,并用了 3 页纸的篇幅来谈杨没累。丁玲在信中并一再强调自己
    在 1920 年代时,与身边的年青人所共同感受到的“苦闷”情绪。本文将从这一丁玲的回忆线索入手,
    重新解读丁玲早期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并借此进一步探讨,20 世纪初流行于日本和中国知识
    界的恋爱至上主义与灵肉一致论,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丁玲在五四时期的写作和思考方向。
  • 黄丹銮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4): 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丁玲在其“莎菲”时期的短篇小说创作,注目于后五四时代不同类型女性在现代都市中的生存
    境遇、生命形态的描摹。第一类女性 :幻想热烈、行动苍白。她们无意义的日常生活的循环,折射
    着丁玲的生命无为之感,呈现其现代性的时空经验。第二类女性 :或堕落或毁灭。丁玲通过这类女
    性主体性幻象的破灭,勾勒资本对人性的异化,揭示人的伪善、虚饰及人际关系的互不理解与冷漠。
    而延异于“Modern Girl”之外的第三类女性——走向公共空间的写作者,是丁玲早期短篇中出现的“新
    主体”。她们所呈现的未来性维度,表征着作者与“虚无”相向而行。
  • 李美萍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4): 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果把修辞的间离视为一切文学创作中的常态的话,人们在从事文学批评时对于它的认识常常
    是不清晰的。丁玲《在医院中》通过修辞的艺术化来间离概念,所创造出来的冲突、叙事与形象等
    等都大于概念意义,导致文本产生了意义溢出效应,从而突破了流行主题的界定,令其思想宣传功
    能降低而艺术感染力增强,探索出了政治写作的一条新路。
  • 张宇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4): 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革命在 1920 年代后期开启了从城市到乡村的空间转移,来自城市的革命者和左翼作家必须
    在心理上面对激进政治和物质贫乏、都市情感和乡土环境这些巨大的差异。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重
    读丁玲延安时期备受争议之作《在医院中》,讨论延安革命文化中存在的“激情——耐心”的情感结
    构,由此考察延安时期革命领袖和知识分子写作之中的“耐心”的话语。革命向来被视为充满强烈
    情感支配的集体事业和个人追求,愤怒、恐惧和欲望等激情的表达方式构成了革命的情感强度。本
    文发掘延安文化中存在的“耐心”话语来展示革命激情的另一种呈现形式。“耐心”是一种心理技术,
    是控制情绪的力量,具体表现为专业主义的平静和从容,对他人的错误和局限的容忍,理解错综复
    杂的世道人心的能力,同时也是长时间手工劳动的坚持。在乡村语境中的革命被赋予普遍全球意义
    的同时,正是“耐心”的话语协调着激进革命与乡土语境的巨大鸿沟。
  • 王碧燕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4): 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丁玲理解土改的视角入手,以农民的成长逻辑——“翻心”为主要分析点,通过文本细
    读,探讨丁玲如何经由对农民成长的书写来把握土改的有限性。小说内设的“翻心”包含着三层内涵,
    其最终指向的是让农民自觉接受“新国家”的“法”,但小说所写的“翻心”实践并未完成这个目标。
    通过对“翻心”实践方式“斗争”有限性的察觉,丁玲发现农民并未真正形成认同“国家”的情感
    基础,这成为了土改的未竟之业。
  • 梁 爽 梁向阳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4): 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丁玲1985年4月的延安之行,是她在共和国成立后唯一一次回延安。此事距今只有40多年的历史,
    参与接待的当事人大都健在,但多种版本的文史资料与回忆文章记述均有明显出入。笔者在查阅相
    关回忆文章与文史资料、走访参与接待的当事人的基础上,力求在多种材料的相互映证中,详述丁
    玲短暂的延安之行,全面还原这三天的基本情况,以求最大程度地接近历史的本真状态。
  • 学术随笔
  • 商金林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4): 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史料
  • 陈思广
    现代中文学刊. 2020, 12(4): 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