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1年, 第13卷, 第第4期期 刊出日期:2021-08-11
  

  • 全选
    |
    特稿
  • 刘运峰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4期): 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34年11月1日出版的《文学》第3卷第5号,刊有一则关于《木刻纪程》的广告,根据内容、行文风格以及鲁迅和《文学》的关系,可以断定此广告为鲁迅所拟。
  • 访谈
  • 李杨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4期): 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0年4月10日—15日受访者:朱正采访者:李杨朱正先生在鲁迅传记写作与史料考证方面成就颇大,多年来出版有《鲁迅传略》《鲁迅传》《鲁迅的人脉》《鲁迅回忆录正误》《鲁迅手稿管窥》《鲁迅史料考证》《鲁迅的一世纪:朱正谈鲁迅》等,写有杂文集《人和书》《留一点谜语给你猜》《思想的风景》等,参与1981年版《鲁迅全集》第6卷注释工作,并担任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编委,可以说为鲁迅研究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笔者经朱晓老师介绍与帮助,通过电话和邮件的方式采访朱正先生,求教于先生,得到了先生的解答与关怀。现将经朱正先生与朱晓老师审定的访谈纪录,呈现给对朱正先生的学术研究感兴趣的朋友们。
  • 鲁迅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上)
  • 李国华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4期): 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鲁迅论"现代史"的基本内容有三条,即:一,"现代史"是一部话语泡沫史;二,"现代史"是尼采意义上的市场史,个中人善于蛊惑,毫无信仰;三,论"现代史",必须要有一套刺破话语伪装的方法论。以此重读鲁迅的古代史叙述及小说《阿Q正传》,可以建构鲁迅理解"第三样时代"的一种线索,即以"人民"为历史主体,塑造"现代"。
  • 邱焕星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4期):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长堀祐造证明"鲁迅与托洛茨基"的实存关系,到杨姿借助"同路人"理论探讨"文学与革命"的兼容问题,这种从"存异"到"求同"的研究思维转换,在凸显鲁迅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同时,也消解了"同路人"理论的"对抗性"意义,使其成为鲁迅后期左转众多资源中的"过渡性"一元,因而很难提供全新的"鲁迅信仰转型"说和建构全新的"同路人鲁迅"形象。鲁迅研究只有让"同路人"问题摆脱与托洛茨基和1920年代中期鲁迅的历史关联,才能真正"以托洛茨基为方法"、以"同路人"为基点,建构一个"同路人鲁迅"传统,提供一条现代知识分子既参与政治又批判政治的新路径。
  • 谢俊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4期): 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进化、革命与复仇:"政治鲁迅"的诞生》是钟诚的鲁迅研究新著,本文从分析该书入手,总结"政治鲁迅"相关研究,提出对鲁迅的艺术介入的新认识。钟著从政治理论入手,讨论鲁迅的政治实践形态,认为鲁迅以文学介入政治的方式因过于强调主体的批判,未能克服在政治道德基础重构上的困难。他分析了鲁迅在克服"中间项"危机、达成公意、建设"底线的伦理"等方面的困境。本文认为这些针对鲁迅式批判姿态的反省相当深刻,但也认为钟诚对鲁迅式批判的历史意义估量不足,故从"财产"和"权力"两个角度做了补充说明;钟诚的另一问题是未能突破80年代后期以来形成的将文学与政治对立起来的认识局限,本文则借用阿多诺等的思考提出一种理解鲁迅式艺术介入的新视角。
  • 鲁迅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上)
  • 刘玉凯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4期): 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论文从解读鲁迅小说《故乡》本文出发,阐释小说的叙事背后的思想意义与相关的艺术设计,主要论述作家的"走出"的生命意义与文化内涵。
  • 张丽华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4期): 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幸福的家庭》是《彷徨》中一篇风格独特的作品,它不仅拟仿了许钦文《理想的伴侣》,也与1923年徐志摩翻译的曼殊斐儿(Katherine Mansfield,今译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一个理想的家庭》,在反讽主题和小说技法上颇具可比性。《一个理想的家庭》原刊《小说月报》第14卷第5号,是第一篇译介到中国的曼斯菲尔德小说。将《幸福的家庭》置于曼斯菲尔德小说的延长线上来阅读,有助于重新理解这篇小说的文体创新及其意义。鲁迅在此开创的主人公独白与叙述者叙述的穿插叙事,可谓对曼斯菲尔德小说中大量使用的内心独白(自由间接引语)的创造性"翻译"和文体协商,它预示了《伤逝》中更为复杂却更为自由的反讽叙事的登场。
  • 鲁迅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上)
  • 张业松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4期): 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野草》中的名篇,鲁迅散文《风筝》因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向来得到比较多的讨论,包括对其与早期版本《我的兄弟》之间的异同的讨论。这些讨论往往围绕"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展开,其中对"主题思想"的讨论又往往集中于"思想来源"方面,导致对作品的理解有反增迷障之感。本论文重新讨论《风筝》对《我的兄弟》的改写,推考其增删之际的隐微,认为在《我的兄弟》的亲情诉求基础上,《风筝》加重了对亲情毁坏的悲哀,增写了对精神虐杀的觉悟,并更进一步,开掘了罪与恕的问题域,使得作品对思想情感的表现,由文学的领域进入了存在的哲思层次。
  • 叶吉娜 陈国恩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4期): 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仔细校对《花边文学》1934年初刊本和1936年初版本,发现除因初刊时排版失误,导致错印漏印,初版时予以补齐修改等常规编辑外,两版的显著差异还包含了深刻意义。从初刊到初版短短两年时间,发生了明显的增改,反映了时局的巨大变迁,凸显了鲁迅坚韧的思想精神和灵活的斗争艺术,也体现了鲁迅对语言规范化的不懈追求。
  • 夏寅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4期): 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重新梳理北京时期《语丝》的同人结构,考察处于不同亲疏层级的个体如何依照各自对刊物的理解和想象参与到文体建构中。同人之于刊物的重要程度,既是他实际参与的体现,更关乎他在读者眼中的资历和声望。在此种内外交织的筛选下,一些同人被确认为"重要作者",在《语丝》面貌的形成中,享有更大的话语权。由于他们对刊物的想象源于各自的观察视角和历史境况,这些无法相互覆盖的写作和供稿遂构成了种种文体的偏移。鲁迅这一时期对《语丝》的特殊参与,本文也作了分析。
  • 侯桂新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4期): 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周氏兄弟在译介近代域外小说时大量选取与女性有关的题材,除了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主要源于他们在清末对女性的理性认知。在南京和日本求学期间,通过阅读新式书刊,周氏兄弟已经从社会制度、两性关系、女性文化、性道德、性心理等各方面对女性有了广泛而超前于国人的理性认知。他们带着已有的认知翻译域外小说,对翻译的选材与价值取向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域外小说集》中出现了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其中多数女性处于受鄙夷和受压迫的境地,显示出周氏兄弟对女性充满深切的人文关怀。而这一次翻译实践,又反过来深化和推动了周氏兄弟对女性的认知,并影响到他们在五四文学革命后的创作。
  • 王新房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4期): 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鲁迅翻译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的为具体考察对象,将这一翻译放置在鲁迅的思想背景以及翻译所在的"场"中进行考察。从鲁迅的思想背景看,这一翻译有着独特的精神出发点,并非对于文学名著的翻译,其中隐含着翻译主体自我思想的表达。阿尔志跋绥夫作品的"黄金时代"("黄金世界")的提法频繁出现在鲁迅笔下,显然引起了鲁迅思想上的共鸣,并且这一概念经由鲁迅的消化与创造,已经成为具备鲁迅特色的基本观念,参与到了与当时女性解放、个性解放思潮的对话当中。
  • 廖久明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4期): 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罗曼·罗兰评鲁迅》非常重要,相关问题却值得考证。尽管柏生是孙伏园笔名,此文的作者柏生却是其胞弟孙福熙。根据考证还可以知道,此文所引全飞(韩敖)来信内容的可信度很高。由此可知,认为韩敖来信"旨在扭曲抹黑、搬弄是非"的说法与事实不符。根据韩敖给孙福熙写信、孙福熙据此写文的经过可得出两个结论 :在看见罗曼·罗兰高度评价《阿Q正传》的信后,韩敖并没有把这当作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而立即写信告诉孙福熙,只是在有其他事需要写信时才顺便告知,由于时间已过去10天左右,记忆难免出错;正在协助孙伏园编辑《京报副刊》的孙福熙写作《罗曼·罗兰评鲁迅》,只是看见韩敖来信后,高兴之余向国内报告《阿Q正传》在法国的译介情况,应未想到敬隐渔看见该文后会勃然大怒。根据相关资料还可以推断,敬隐渔应该调查清楚全飞即韩敖,由于韩敖不承认,故敬隐渔在《读了〈罗曼·罗兰评鲁迅〉以后》用近一半的篇幅发泄自己对"全飞"的愤怒并兼及"柏生"。
  • 杨剑龙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4期): 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陈梦韶于1928年4月改编成的《阿Q剧本》是最早将小说《阿Q正传》改编成话剧并演出的,是为双十中学校新剧团表演而写,陈梦韶被称为鲁迅在厦门大学的最后一位学生。陈梦韶在细致研读《阿Q正传》后,将剧本分为6幕,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和剧本解说词,顺时序地讲述阿Q的悲哀人生故事。陈梦韶努力以忠实原作的姿态,依循小说的情节改编剧作,努力赤裸裸地将阿Q一生的命运表演出来。陈梦韶将阿Q定性为"忠诚的劳动者",更多是以"哀其不幸"的姿态刻画阿Q的性格和典型。《阿Q剧本》虽然存在忠实到拘泥的地步,影响了改编的再创造,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创性意义和价值。
  • 书评
  • 张丛皞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4期): 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鲁迅精神史探源:个人·狂人·国民性》李冬木著台北秀威资讯科技公司2019年出版日本近现代思想文化对周树人有影响可谓是中外鲁研界的通识。但长久以来,该领域的研究基本上是在已有零散线索和有限事实上,做日本近现代思想与鲁迅间的平行对比和相关性阐释,其中大多阐发和结论不无以猜想假设和自圆其说来支撑。
  • 史料
  • 姜彩燕
    现代中文学刊. 2021, 13(第4期): 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1924年6—8月的《新秦日报》《建西报》《旭报》的相关报道为中心,对鲁迅在西安讲学期间的相关背景作较为全面的考察,以此透视此次讲学的社会反响,为研究鲁迅在西安提供新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这些报道可以得知,在当年的暑期学校讲师团中,鲁迅作为"小说大家"虽然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并非领袖群伦的人物,也非媒体跟踪报道的焦点。他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的讲演虽然得到了一些肯定,被认为是在"小说方面已灌输不少之新的知识",但其真正的意义恐怕还很少被当时的听众所了解,只能留待后人不断去发掘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