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2年, 第14卷, 第第5期期 刊出日期:2022-12-18
  

  • 全选
    |
    现代文学翻译研究
  • 李贵成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5期): 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张爱玲1969年4月1日在哈佛大学瑞克利夫研究院发表英文演讲“Chinese Translation:A V ehicle of Cultural Influence”(《中文翻译的文化影响力》)。在这篇讲“翻译与E—W关系”的“材料”中,张爱玲细致考察翻译在中国文学阶段性西化发展中的作用,重申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更新的意义,提出了东西方文化“相遇”的建议:开放包容的心态和科学理性的“文化移植”策略。此讲稿与张爱玲后期散文偏向“知识”的风格转型相一致,显现张爱玲深厚广博的阅读积淀和汇通中西的跨文化视野。
  • 朱正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5期): 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鲁迅1935年编印的《海上述林》与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8卷,是瞿秋白留下的需要重新评估的翻译遗产。前者所收的高尔基文学论文多为苏联官方的宣传品,瞿秋白翻译它们,只是为了表白自己对斯大林的一片忠爱之心。后者所收的《共产国际章程》《共产国际党纲》,也已为过时之作。针对这些局限,1999年译林出版社《播火者译丛》中的《瞿秋白译文集》作了必要的改进。
  • 胡读书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5期): 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22年9月,田汉在《进德季刊》发表山本有三独幕剧《穴》中译本,此剧未收入《田汉全集》及其附录的“田汉年表简编”“田汉著译目录”,各版田汉年谱、传记与研究论著也都不曾提及。此译本是已知田汉最早翻译的日本剧作,有助于学界重新审视田汉的翻译生涯及对其创作的影响。笔者同时梳理山本有三作品中译情况,并依据田汉作为“中华书局同人进德会”特别会员的线索,结合田汉为中华书局同人教授日语并培养出继续翻译日文“学生”,观照田汉翻译对中华书局日译出版的影响。
  • 葛飞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5期): 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勘《士敏土》中译本、英译本和不停地修改再版的俄文本,考察文本的“旅行”变异和翻译的“时间差”,并且以之为个案,考察中国左翼文坛言说复杂多歧的苏联1920年代文学的方式。表现“建设”和“新人”只是《士敏土》的一个面相,革拉特珂夫20年代创作所涉及的敏感问题,在苏联引发广泛的争议,在这些问题上,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则陷入了失语。本文还剖析中译《士敏土》的“副文本”(译序、作者自述、鲁迅翻译的“代序”以及他撰写的图序、梅菲尔德的版画)之间的裂隙,考察这些“副文本”引导读者阅读的角度。中国左翼文坛言说《士敏土》的角度也有历时性变化,苏联教授的权威论述、《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先后成为中国评论者所使用的“超级文本”。
  • 刘军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5期): 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施蛰存翻译了施尼茨勒的6篇小说,与现代文坛众多翻译施尼茨勒小说的译者相比,施蛰存显示出独特的翻译风格,表现在小说标题的修改与调整、翻译句式和译文段落的独特处理、细节描写翻译的独特呈现。施尼茨勒对施蛰存的小说创作影响很大,可以说施蛰存是施尼茨勒的东方传人,施蛰存从施尼茨勒那里借鉴了其小说中常见的女性元素、非理性因素、心理分析手法和氛围营造等,从而为193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坛贡献了一批杰出的现代派小说。
  • 张静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5期): 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七月派诗人方然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被忽略的人物。他曾在国统区翻译了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最重要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沈茜》等抒情诗,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雪莱译者。他的诗剧译介在鲁迅《摩罗诗力说》的脉络中展开,也受到了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之主潮》中雪莱观的启发。他抒情性的叙事诗创作以及诗学观念受到了雪莱的影响。论文作为方然第一篇研究专论,一方面呈现他的翻译成就,另一方面也论及他与胡风关系的复杂性。
  • 现当代作家笔名研究
  • 罗帅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5期): 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沈从文最早发表的文章,学界已有定论。本文依据《晨报》材料和对沈从文作品的研究,对学界定论有所质疑。笔者认为,沈从文初刊文应为1924年12月《晨报·北京》栏署名“身小人”的《北京不冷的原故》一文,而“身小人”应为“”字误植。“”为西南方言字,常见于沈从文早期创作,时因排版缺相应字钉,常以拼字代偏旁,遂生错误。本文又据沈从文用词习惯,提出假设,就教于方家,为沈从文辑佚和现代文学史料提供新的线索。
  • 刘家思 潘怡萱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5期): 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枝荣是魏金枝1921年6月开始使用的笔名,是用他的现名魏金枝和原名魏义荣的最后一个字合成的名字。他最早用这个笔名发表《批评〈超人〉》《读茵梦湖》和《沉沦中底〈沉沦〉》3篇评论,接着用这个笔名发表《诞日》和《琴弦》两首诗歌,然后又用这个笔名发表连载译文《什么是恋爱?》。这个笔名显示了魏金枝取笔名时“要与自己有点联系”的基本原则。而这些文章的发现,不仅显示了魏金枝当时的人生境况和心灵史,也显示了魏金枝早期的创作立场、艺术取向与思想渊源。
  • 袁舒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5期): 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艾芜的短篇小说《马贼——山中夜歌之一》发表于1934年3月28日《申报·自由谈》,署名“吴岩”。这篇小说未见于《艾芜全集》,但其意义不容忽视。它是艾芜发表的第一篇,也是唯一一篇笔调清新明朗、以流民爱情为重点描写对象的小说,体现了艾芜创作实践的自我突破,在其南行小说的解读和创作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文本价值。这篇佚文的发现,也为艾芜以“吴岩”为笔名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作品的史实提供了又一文本依据。
  • 周杨、 叶新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5期): 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按照张露薇的创作历程梳理和考证他的曾用名和笔名,厘清了马蹄疾、马加、封世辉等的著述和《鲁迅全集》注释的错漏之处,得出的结论是:张文华(1910—1994),字露薇,曾用名张露薇、贺知远,笔名有文华、露薇、张露薇、薇郎、罗云、贺知远、萧衡、秦水等。
  • 武斌斌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5期): 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16年版《李健吾文集》收录两篇署名“应贲”的文章,此一笔名的确认主要来自李健吾女儿及其生前好友于伶与柯灵的说法。笔者发现,当时署名“应贲”的文章还有20余篇。经考证,这些文章与文集中署名“应贲”的文章皆出自同一人之手。但若将这些文章与《李健吾文集》中收录的其他相关文章比较,则会发现,它们与李健吾的创作无论是对具体剧作的评价,还是对电影这一新兴产业的熟悉程度、欣赏态度以及对日伪组织及其刊物的包容度等,都有诸多龃龉之处。因此,笔者认为,“应贲”应该不是李健吾的笔名。《李健吾文集》收录的两篇“应贲”文当为编者误收。
  • 廖伟杰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5期): 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考证路翎是否用过“未明”这一笔名。既有的数种路翎作品目录认为路翎在1939、1947、1948年分别在《时事新报·青光》《泥土》《蚂蚁小集》署名“未明”发表文章。笔者考证,路翎应仅在1948年3月,化名“未明”,在南京欧阳庄主编的地下文艺小刊《蚂蚁小集》发表《敌与友》,回应姚雪垠在《论胡风的宗派主义——〈牛全德与红萝卜〉序》中提出的敌友问题。而1939年在《青光》发表文章的“未明”实际上应是胡秋原,他同时在重庆政论性杂志《祖国》以“未明”为笔名发表大量时事政治评论,力主抗日和中国文化复兴论;1947年在北平文艺刊物《泥土》第1辑发表《〈王贵与李香香〉(新书评介)》的“未明”则是当时泥土社研究中国新诗史的成员祝宽。
  • 黄莹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5期): 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要实事求是一些!》原文手稿在专用稿纸、书写笔迹、涂改校订等方面的特征,结合冯雪峰曾以多种笔名在“新语丝”栏目发表文章的现象、冯雪峰笔名的常用字,乃至文章论证特征、观点及用词与冯雪峰其他作品的一致性,本文推断:“何仲”是冯雪峰的笔名之一,《要实事求是一些!》及以同一笔名发表于1952年《文艺报》半月刊的另一篇文章《文艺教学的坏例子之一》是失收于201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2卷本《冯雪峰全集》的佚文。
  • 周作人研究
  • 卢天诚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5期): 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周作人所谓“美文”这一文体概念提出全新解释。第一节以《美文》对《晨报》“浪漫谈”栏的评论为依据,论证周作人所谓“美文”在文本形态上是一种杂糅了叙事抒情成分,带有极强作者个人色彩的议论文、杂感文。第二节处理“美文”与“essay”的关系,指出从概念谱系的角度看,“美文”是一种面向普通大众的,兼具“神思”“感兴”与“美致”的“essay”。第三节回到白话文运动的历史语境,讨论周作人使用“美文”这一命名的动机。这其实是一次所指的替换,目的在于回应桐城派等反对白话文者对白话“不能做美文”的攻击。而事实上,周作人的“美文”概念一方面终结了新文学发轫之初的文质之辩,另一方面又开始呼唤建设文质并重的新文学作品,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 张伯存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5期): 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周作人散文与古代散文众多文体有着血肉般的联系,他深受古代散文文体规范的影响,自觉赓续古代文体文脉,走出了一条沿袭、发展、创新的散文创作道路,最终,调和古文和白话,杂糅“涩味”和“简单味”,写出带有自家面目、深具“文章之美”的散文。周作人挣脱古代文体规范和文章法则,确立了现代散文文体规范和美学规范,为现代汉语新的表意系统的建构作出重要贡献。
  • 批评
  • 李杨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5期): 1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调往上海从事出版工作的1951年为界,可将林辰(1912―2003)的鲁迅研究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以考证鲁迅史实和撰写鲁迅传记为重心,后期则转向鲁迅著作的编辑和出版。在这其中,开辟鲁迅史料考证研究先河的《鲁迅事迹考》,所涉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有赖许寿裳等人的帮助。而《鲁迅传》之未能完成,并非全因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干预,同时也受林辰自身研究规划和思维方法的影响。透过《古小说钩沉》的研究历程,不难见出林辰在辑佚、考证和校勘方面取得的成就,而林辰后期鲁迅研究的困境也在该书的增补和完善过程中有所体现。这些经历共同构建起林辰的学术生涯,并在某种意义上显示出朴学研究方法对于鲁迅研究所起到的作用和限度。
  • 赵坤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5期): 1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萧红对鲁迅的纪念文章涉及书信、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文体多个文本,构成了萧红独特的回忆文本序列。《回忆鲁迅先生》是其中的第8篇(公开出版共9篇)。从写作的时间跨度与地理迁移情况看,该文具有典型的回忆性文本特征,其叙述主体与经验主体的关系、交往实践的内容与自传记忆的叙录方式,形成了该文以个体情感记忆重述交往实践的私人印鉴式历史排序方式。同时,作为萧红回忆鲁迅文本序列中的标志性文本,该文的行状文书写,也是萧红探索古典文体现代转化的典型文本。在她回忆鲁迅的序列中,该文是从哀祭文到碑志文写作的重要转折,形成了从哀祭、行状到碑志的文体演进,将古代文体的功能内置于现代白话的形式之中,推动了汉语写作的现代转型。
  • 许海洋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5期): 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鲁迅《阿Q正传》问世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涌现了多种形式图像化改编之作。笔者新近发现张义璋所绘,连载于《时事新报·青光》的《阿Q画传》,从分量和质量看,该画传为1930年代《阿Q正传》图像化改编作品中较为成熟之作。又因刊载于上海市民大报,亦可将其视为新文学小说在都市化语境中通俗化实践的代表作之一,从中可窥新文学阅读群体从精英向大众下移的一个路径。
  • 史料
  • 刘海珍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5期): 1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赴欧留学是郭虞裳和宗白华至关重要的人生节点,但关于二者的赴欧时间却尚无定论:关于郭虞裳,主要有1919年11月和1920年11月说;对于宗白华,论者虽多锁定了1920年5月,却有含混的上旬、月底以及明确的9日说。验诸史实,郭、宗二人先后辞任《学灯》主编后并未立即出国,而是迟至1920年5月30日才一起由上海去往马赛,而后分别转往英、德留学。
  • 王圣思 (辑录)
    现代中文学刊. 2022, 14(第5期): 1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适逢诗人辛笛先生诞辰 110 周年,现将近年新发现的两首从未入集的诗在此发表,作为对辛笛先生诞辰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