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3年, 第1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4-18
  

  • 全选
    |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笔谈
  • 董丽敏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2): 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吴晓东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2): 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李玮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2): 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特稿
  • 程光炜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2): 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关于问题与史料之间关系的两种主流观点出发,结合自身多年的治学和阅读经验,对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分化趋势作出回应 :在史料研究中,专注文献整理的“静态处理”与代入问题的“动态研究”两者须相结合,并且视具体情况来分配比重,笔者主张以思想史问题牵引史料,从“静”的材料里“动”起来 ;下沉到“问题”自身,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其一是作为问题提出、发展过程中疑点的“缝隙”;其二是揣摩材料时相关联场景的“重现”;其三是弥补材料不足缺憾的“想象力”;传统史学的方法与以思想史带文学史的方法造成了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分化,同时也对以“问题”为重心的治学思路产生了袭扰,但在史观和史料相结合的前提下坚持史观统率史料仍然是有价值的。
  • 近二十年来日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特邀主持人:王钦)
  • 王钦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2): 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铃木将久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2): 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 世纪日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以 1970 年代末到 1980 年代为分界,研究目的发生了由理解中国革命到获得学术意义的转向,新世纪以来也基本循着这个方向发展。在研究方法上,20 世纪日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始终都有重视史料的特点,但伴随着 21 世纪,尤其是近十年来数字化的发展,史料的获取与阅读方法发生了巨变,这使得研究者不得不调整研究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近二十年来的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焦点由鲁迅转向张爱玲,反映了从研究“中国”到研究“文学”的转变。同时,何谓“中国现代文学”也成为了近二十年来日本学界的热点话题,研究者们有意为其“扩容”,以更广大的视野在更广的平台上进行研究。笔者认为新一代研究者可以在两个方向延续探索 :一是继承并重新激活 1950 年代研究的丰富遗产,重新接近中国老百姓的精神世界 ;二是接受并消化文化研究、日本文学研究等邻近学科的突破性成果,最终产生新时代的中国文学研究范式。
  • 近藤光雄 张哲瑄 译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2): 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抗日战争时期的巴金在《呐喊》《烽火》上发表了一系列散文、游记等作品,描绘了战争死伤者的形色样态。随着战争的进行,巴金对战争死伤者惨烈肉体的描写尺度也在逐渐加大。与此同时,他对于死亡的态度也从拒斥转变为接纳,最后将其视作一种日常感受。除了文字,巴金还在作品中使用画集、相册等视觉体验形式,他进而认为这种战争死伤者的表象可以激发读者心中对于侵略者的憎恶。而该时期支撑其这种观念的基础正是“个人的死与维持共同体生存息息相关”的思想。
  • 田中雄大 薛 亮 译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2): 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择取穆时英最早创作的以爱情故事为基轴、具有“新感觉派风格”的小说《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从爱情小说这一视点出发,聚焦男主人公主体形成的故事,将其与此前尤其是五四时期的爱情小说进行彻底比较,以阐明两者之间的连续性和差异性。本文指出,将穆时英小说视为不同于五四时期小说的“现代主义”文学这一观点是 20 世纪 80 年代文学史去意识形态化的延伸。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认为,穆时英小说实际上与五四时期小说之间有着很强的连续性,就男主人公作为“窥视主体”而言,继承和发展了此前小说的男主人公形象,因此穆时英小说仍是五四时期爱情小说谱系的延续,其新颖性乃至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新颖性,归根结蒂应该被重新考虑为发展继承五四时期小说的结果。
  • 小川主税 廖柳棉 译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2): 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茉莉香片》通常被理解为一个“寻找理想父亲”的故事,但主人公聂传庆试图迎合战争时代救亡图存的“中国青年”的形象要求而不得,随后经历的迷惘与自我否定这一成长叙事,却是被学界忽略的一部分。本文首先分析聂传庆为自己身上没有“中国青年”所应有的“男子汉”气质而自暴自弃,甚至最后走向理想溃败的心理冲突,再结合民国时期“重武轻文”社会氛围对男性气质的形塑过程,最终揭示民国时期作为理想形象的“中国青年”这一概念,是如何形成民国青年成长历程中除父权外的另一压迫之过程。
  • 福长悠 冉念周 译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2): 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张天翼作为讽刺文学作家及儿童文学作家的代表为人所熟知。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蜜蜂》与《大林和小林》两篇以儿童视角创作的作品,探讨一直以来被视作张天翼作品特征的言语的游戏性、讽刺与沟通问题。其中,游戏性常被认为是儿童文学的特征,但在张天翼笔下,语言游戏也是与讽刺手法等相类似的展现社会性视野的手法。儿童视角与儿童语言使文本中多见错字别字、小说情节上萌生荒谬部分,作中人物间出现沟通障碍。语言构成与内容构成上运用的不确定与不规范的言语行为,有效地反衬出规范与权威的所在,讽刺其僵硬与人造属性。而在使言语的能指与所指相游离这一点上,语言游戏又与同时代流行的现代主义一脉相承。
  • 现代文学的语言变迁
  • 赵维国 白薇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2): 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晚清始,近代知识分子在“言文一致”的探索中引入“国语”这一现代语言概念,推动语言改革,即为国语运动。清末民初小说家张毅汉感时代风气之先,积极践行国语运动的理论,并付诸创作与教学实践。在小说创作中,张毅汉以俗而不俚的雅语构建白话小说的新文本,在国语文学创作方面做了较为大胆的语言尝试。1920 年,张毅汉进入培德公学教授语体文,由小说创作转为语文教学。他有意识地选择语体文教材,自创教学方式,成为语体文倡导的先锋人物。张毅汉的国语小说转型与国语教学实践,是民初小说家积极参与近代国语运动的缩影。为此,我们以张毅汉为个案,探析民初小说家在国语运动语境下的立场选择、国语实践,凸显了张毅汉国语实践的时代意义及其文化贡献。
  • 齐晓红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2): 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众和语言的结合在 1930 年代的语境中是非常独特的现象,需要在 1930 年代的具体社会关系的中找寻阐释的可能性。大众语诉诸大众日常所说的话,注重语言学中的“言说”功能,这是对大众进入具体的语言交流的呼唤,同时也是以大众为主体希图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释世界的努力。大众语讨论中所呈现出来的大众语与拉丁化、大众语与方言、大众语与国语之间的争论,昭示了大众语作为一种社会语言的能动性,它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充当了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之场”。
  • 田淼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2): 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当下关于 1940 年代末和 1950 年代初的华南方言文学运动的研究中,对于“方言文学”一方的关注较多,而对作为“方言文学”批判者的邢公畹一方关注较少,讨论也相对简单化。本文试图采取“知识分子精神史”的方法,将邢公畹放置在四五十年代转折的大背景中,重点考察邢公畹个人的思想脉络和精神脉络,探索其批判“方言文学”的复杂动因,并对“方言文学”自身在理论建构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
  • 批评
  • 凌云岚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2): 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汪曾祺在 1980 年代的返乡之旅中,集中阅读了大量地方文献和方志史料,“地方志”构成他重要的写作资源之一,为其这一时期的地方书写提供了大量素材。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阅读行为中,汪曾祺的地方记忆被再次激活,在对高邮历史和人文传统的重新梳理中,汪曾祺也完成了另一层面上的“返乡”,他以参与地方修志的方式重新思考“地方”的意义,接续了一种地方传统,并在“扬弃”与“改写”中完成对故乡高邮的个性化建构和表述。
  • 刘文君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2): 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民国叙述”不能回避的是政治与艺术、审美之间的关系。本文先以鲁迅为例,辨析鲁迅的民国书写中政治与诗意的辩证关系,指出当代“民国叙述”疏离政治,局限于小我的圆满,难免淡化艺术深度。并以此观照台湾作家蒋晓云“民国素人志”系列小说,认为她的创作在民国背景下对普通人尤其是女性的生命经历展开叙述,把目光放置在裹挟于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的生平与处境之上,进行世俗化娱乐化的创造。小说对于历史的回避与政治的忌惮体现了认同的迷惘与对民国认识的不彻底性,影响了小说艺术的丰富性和认识的深度,无法再造对民国的经典性叙述。
  • 史料
  • 黄乔生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2): 1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最近公布的日本左翼文人鹿地亘生前所藏书信等资料中,有一封鲁迅 1936 年 8 月 28 日致内山完造的短简,内容有关鹿地亘翻译鲁迅杂感文章《论照相之类》。本文结合 20 世纪 30 年代中日左翼文化界的交往、鲁迅杂感和《大鲁迅全集》的日文翻译及鹿地亘与鲁迅、内山完造、胡风等的关系,尝试解读此简。
  • 吕慧君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2): 1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对新发现鲁迅致内山完造日文亲笔信札进行考释,在此基础上发现了小田岳夫译鲁迅杂文三篇,并对刊载期刊之日本《文笔》杂志进行介绍。其次通过对小田岳夫和鹿地亘译鲁迅《论照相之类》的不同版本进行对照分析,证实了鲁迅所指小田岳夫误译、漏译之处,浅析出两人翻译风格的异同。最后结合相关日文资料,探究了小田岳夫与鲁迅在书信往来方面的更多史实,和他选译鲁迅三篇作品的缘由。本文对新见鲁迅重要文献的考索,不仅还原了鲁迅与同时代日本文人的交流现场,对鲁迅与小田岳夫、鹿地亘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还对鲁迅生前作品在日本的译介研究以及《大鲁迅全集》的成书经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书评
  • 陶磊
    现代中文学刊. 2023, 15(2): 1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王宏志出版的新著《龙与狮的对话 :翻译与马戛尔尼访华使团》以翻译问题为切入点,对马戛尔尼访华这一著名历史事件进行了重新检视。作者不仅发现了使团出发前就已备好的乔治三世致乾隆皇帝国书的中译本等前所未见且至关重要的新材料,并以此为基础,揭示出翻译在乾隆对待使团态度的转变等诸多问题上皆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该书在写法上扬弃了翻译史研究惯用的“理论套文本”模式,而是充分立足于史实,以问题为导向,对全书结构作了精密设计,是一部材料扎实、论证严密又极具可读性的中国翻译史研究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