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中文学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2012年, 第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2-12-18
  

  • 全选
    |
    特稿
  • 张旭东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6): 2-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鲁迅研究专辑
  • 汪, 晖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6): 22-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郜元宝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6): 44-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狂人日记》发表之初到上世纪90年代,鲁研界围绕“狂人”是否真的发狂的争论从未间断。本文对“不狂的战士”、“真狂的战士”、“作者寄寓其思想的普通狂人”、“作者寄寓其思想的半狂半醒者”四种代表性观点加以重新检讨,分析其立论的依据、逻辑的展开、与当时学术和社会思潮的关联以及彼此的异同,意在显示鲁研界不同历史阶段的学术风尚,重温50-90年代中国学者的读书之细、态度之诚、用功之深。回顾这一段学术史,也想透过最优秀最认真的几代中国学者与狂人的周旋,见出鲁迅(也是新文学)第一部短篇小说设想之奇崛与挥写之浑然,阐明文学创作与欣赏中“忘破绽”与“防破绽”的相互促进关系。
  • 王钦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6): 54-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伊始,同时代读者对这篇小说的解读就引入了“隐喻化”的理解方式,即将文中狂人的言辞翻译成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自此以后,几乎所有试图重新解释这篇小说的研究尝试都在“隐喻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本文认为,这篇小说在形式上的精细设置本身产生了这一“翻译的诱惑”,但也正是因此,将抵抗这种诱惑作为出发点而进入文本也就提供了重新理解这篇小说的进路。通过这个角度的重读,本文试图指出鲁迅对当时的文化启蒙所持的态度比他的同时代人更为激进。
  • 卢建红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6): 65-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叙述人涓生是可靠∕不可靠的吗?这是解读《伤逝》的一个前提性问题。这一问题建立在读者对作者、文本中的隐含作者和叙述人、人物之间关系和距离的判断上,也正是对这个问题的或回避或分歧使得《伤逝》的解读众说纷纭,异见迭出。本文借助叙事学、当代叙事理论和作者理论,以涓生的“可靠性∕不可靠性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梳理、评析《伤逝》的各种解读,进一步探讨“作者”及表述问题的复杂性。
  • 朱康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6): 73-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陈欣瑶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6): 78-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由鲁迅杂文对“香港”空间的中介书写入手,讨论“中介空间”及其杂文表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独特意义,并将“中介空间”推及其日常形式,以便摸索鲁迅杂文的一类写作方法。由此,本文主要关注鲁迅杂文中香港与上海等现代都市空间的对照,船舱与客厅等日常生活空间的对照,收束于“中介空间”所蕴含的“杂文方法”及其“越界实践”。
  • 薛羽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6): 85-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30年代,鲁迅翻译出版了法捷耶夫的《毁灭》,获得瞿秋白的高度评价。但两人关于小说中核心意思“新的……人”的翻译存在分歧,瞿秋白认为译作“新人”才符合历史与现实的实况;鲁迅固然采纳前者的意见,承认自己的“误译”,却又表露出在“新人”与“新的人类”之间微妙的曲折和游移。本文通过“阅读史”的视野和方法,详细考辨不同语言、版本之间的文迹异同,展示出鲁迅经由译介《毁灭》,通过对“新人”的思虑和期许,充分体认知识阶级和平民各自的限度与可能,形成在大时代艰难苦繁的现实斗争中,“思想”与“行动”合一,“先驱”与“群众”同行,坚韧迈向新生的历史意识。
  • 史料
  • 宫立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6): 85-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鲁迅研究专辑
  • 任冬梅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6): 92-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鲁迅最早的文学实践是从科幻翻译开始的,他热衷于科幻小说的阅读与翻译,一方面源于从小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后天良好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梁启超“小说界革命”以及日本凡尔纳热潮的影响。与梁启超不同的是,鲁迅在倡导科幻小说“普及科学”功能的同时,还强调了其自身的文学艺术性。鲁迅由对科幻小说的翻译开始,逐步关注科学与文艺对人性产生的作用,到最后转变为以更纯粹的文学作品去改变人性,其中的思想轨迹揭示出鲁迅深刻的“立人”思想。
  • 批评
  • 李海霞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6): 96-1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路内的创作多取材于他青春时期的真实经历,主要讲述的是一群技校生和技术青工的生活与情感状态,在其作品中,青春叙事的核心发生了改变。本文尝试将路内的创作放在当代文学史的脉络中,理解路内笔下的人物形象的独特情感以及所透露的现实问题,路内由描写当代社会的“剩余物”出发,刻画当代中国青年的情感结构,其作品不仅揭示了时代变迁中的新的青年问题,更提出了文学在今天的意义以及文学如何在今天产生意义。
  • 书评
  • 杨晓帆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6): 102-1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批评
  • 张治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6): 107-1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林纾与其合作者翻译的外国小说,就其底本而论,目前仍有若干未知者。本文即在马泰来、樽本照雄诸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于还未揭晓的部分略加补充考证,以期进一步对林译小说之研究有所推助。
  • 史料
  • 止庵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6): 110-1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萧 耘 王建中 萧 玉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6): 116-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现代中文学刊. 2012, 4(6): 119-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